离职后的第一件事,我拉黑了前同事

图 | 今生是第一次
1
前段时间去注销手机号,移动的柜台人员核对号码后,问我:“这个号用了很多年了,确定要注销吗?”
我当时被问得愣了一下。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十分恋旧,对人对事都是,甚至一些没什么用的零碎我也会保存很久。
电话号码尽量不换,总以为这样,就算许久不联系的朋友也能随时找到我。
用过的东西不丢,总想着,未来的某天我一定会再次用到。
对于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和事,总想要维持一个他们一直存在的表象,时间一久,攒了一堆无用的东西。
或许因为这两年见多了分分合合,也旁观了身边人的一些生死别离,我自己的执拗反倒减轻了许多。
想通了一个道理:要找你的人想尽办法都会找到你,要走的人,再多联系方式都留不住。
很多人,真的只是过客而已。
很多事,真的只称得上“经历”二字。
“断舍离”才是生命的重大命题。
2

一个朋友最近离职,离职前一周,在群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离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朋友圈,该删除删除,该拉黑拉黑。
回想我自己,也是如此,上家公司离职当天走出写字楼的那一刻,就开始删好友,一个公司到最后,真正会留在朋友圈里的,不超过5个人。
不得不说,按下“删除”键的那一刻,真的很爽。
其实删除好友,其一是我真的讨厌某些人,其二只是因为交情不深,知道以后也不会过多来往,没必要留着这些所谓的虚假人脉。

还记得微信刚推出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从QQ转战微信,相比于QQ的公开性,微信给足了我们私密空间,发出去的票圈,只有通讯录里的微信好友能看见,朋友的评论也只有自己能看见,就好像突然被赋予了社交选择的权利,大家都发圈发得乐此不疲。
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又都成了消失在朋友圈的一批人?
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都不再发自己的动态,偶尔有动静,不是公司宣传就是转发推文,我们终于,从线下到线上,都彻底消失在了彼此的生活中。
3

是真的都长成了不动声色的大人,不愿意分享生活吗?
我想不是的,至少我自己不是。
我喜欢碎碎念,工作的牢骚,心里的负面情绪,都不吐不快,甚至看的书,看的剧,我都喜欢分享出来。
只是不再展示在朋友圈,因为我那寥寥几百人的通讯录里,分组标签就有十几个。
想要发条心情不爽的朋友圈,还要考虑这个可见,那个不可见,费劲,干脆就不发了。
开心或是不开心,都发到了微博上,反正微博上看到的人,要么是陌生人,要么是关系好的朋友。
网上不是有句话嘛,“不发朋友圈的人,大多都在微博蹦迪。”
或许是害怕那些不是朋友却存在于朋友圈的人看到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在意无关人员的评头论足,我们尽量将它装点得体面,朋友圈于我们而言,成了一个“外交名片”,微博反而成了真正的“朋友圈”。
而每次离职后删好友,也只是想让微信上的无关人员越来越少,可一旦进入职场,通讯录里不相干的人,是怎么删都删不干净了。
4

但让我开心的是,对于“清理生活”这件事,我可以做得十分洒脱了。
以前丢掉一件旧物,都要犹豫好久,把它曾经对我产生的效用一再放大,然后找出无数个留下的理由。
以前删除一个人,会思前想后,会预想很多尴尬的后果,然后继续任由那些可有可无的帐号躺在我的列表中一动不动。
真无聊啊。
其实做不到“断舍离”,归根究底,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外物看得太重要,二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其实,很多旧物真的再也用不上了,不愿丢掉,只是因为它承载着你的记忆或是念想;而很多人,真的不会再联系了,不愿删除,也只是因为怀有一丝期待,万一有天,TA找我了呢?
或许真有那么一天,可我现在,不愿再忐忑地期待那个万一了。
毕竟,空欢喜,不如不喜。
要走的人,我大大方方地说再见。
该丢的东西,我一件不留。
挺开心的,我终于活成了一个可以为了更优惠的话费套餐,换掉多年手机号码的人。
茫茫人海
感恩遇见你
长按扫码关注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