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
小秀才很喜欢下雨天,因为他喜欢听到水珠在树叶上跳舞雨打芭蕉的声音,每次听到这声音,小秀才就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安宁。
六月的江南,恰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每次放学,小秀才都要在学堂旁的小阁楼下赏雨,看着青石板上溅起欢快的水花,小秀才的心里也像水花一样喜悦。
赏雨的时候,小秀才很喜欢背诗,把先生当天教过的东西温习一遍。小秀才背诗的时候,声音洪亮清澈,引的树上的麻雀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几片树叶飘进河水里。岁月就这样静悄悄的流过去......
这日,先生新教了一首《相思》,阁楼旁传来小秀才清晰的声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毕竟刚学,小秀才背的还不熟,最后一句怎么也想不起来。
沉吟了许久,小秀才转了个身,没想起诗句不说,迎面还撞上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小秀才连连后退,脚下一滑,就向后倒去。还好小姑娘手疾眼快,一把拉住了小秀才的手腕,小秀才才没有摔倒。
“怎么,诗背不掉了?”小姑娘笑吟吟的看着手上的小秀才。
“谁说的,我能背掉!”挣脱了手臂,小秀才的脸颊上腾地升起两朵红云。
"那你继续背啊。”
“愿君多采撷,此物......此物......”“此物什么?”经这么一闹,小秀才倒是想起了诗句,但奈何喉咙里好像有根刺一样,怎么也念不出后面三个字。
“把手伸出来,我给你看个东西。”看到小秀才有些狼狈的样子,小姑娘颇有些好笑。
还要伸手做什么?小秀才的脸更红了,只想快点离开这里。
“逸儿,吃饭了!”平日里不想听到的声音,此时却犹如天籁之音。
“我......我娘喊我吃饭了。”小秀才如获大赦,急忙转身就跑。
“喂,你的伞不要了吗?”小姑娘看着他逃离的身影,好气又好笑。
小秀才又回头夺过伞,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回家。
小姑娘靠在门上,深深叹了一口气,摊开手掌,掌心处躺着一颗圆润有光泽的红豆。
次日清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学堂里传来整齐而洪亮的读书声,先生摸了摸胡须,满意的点点头。
念着念着,小秀才就想起了昨天的小姑娘,以及那句把手伸出来,于是心不在焉的望向窗外,听着窗外的雨声。
这自然是逃不过先生的火眼的,先生踱步到小秀才面前,停了下来。小秀才回过神,再次听见了那句熟悉的话,“把手伸出来!”
挨了先生的打,小秀才没了往日的神气,走出学堂时的头也是低着的。看了看自己被先生打的通红的手掌,小秀才觉得沮丧又落寞,像个行尸走肉一般缓慢拖动着沉重的双腿,缓缓朝家里走去。
“小秀才,快过来!”隐约间,好像有人叫自己,小秀才回过头,是昨天的小姑娘。
“怎么了,小秀才?被先生骂了?”看到小秀才写在了脸上的情绪,小姑娘问道,“别难过了,来,我送你一样好东西。”说完,她从衣袖中缓缓端出一小碗红豆粥。
“哇!”小秀才张大了嘴巴,急忙伸出手去接。通红的手掌碰上热腾腾的碗,小秀才差点将粥打翻在地。
“呀!你被先生打了?”小姑娘眼尖,一眼就看见了小秀才通红的手掌。
小秀才紧闭着嘴,摇了摇头。
“来,张嘴!”小姑娘苦笑,将勺子递到小秀才的嘴边。小秀才有点懵,但还是照做了。
红豆入口,小秀才觉得有点烫,连忙哈着热气,小姑娘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被逗得哈哈大笑。
梅雨季的红豆粥,香甜可口,小姑娘一勺一勺的喂,一碗粥很快就见了底,小秀才意犹未尽的舔了舔唇边残留的红豆,小姑娘的眼角弯成了月牙。
红豆的味道布满了整个夏天。
慢慢的,两人长大了。很多次小秀才再去找小姑娘玩,都会受到小姑娘家人的阻拦,小秀才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小姑娘家是大家族,咱们是穷苦人家,不受待见是正常的,你以后别去找她了,咱也要避避嫌,别给人家添了麻烦。
从那时起,小秀才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高中状元,风风光光的回到小镇上,再去找小姑娘。
后来
小秀才真正考中了秀才,忙着四处求学和赶考,他心里清楚,自己必须努力,因为有人一直在等着自己。
小姑娘是刺绣世家十六代传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绣娘,一支绣花针,绣尽盛世繁华。
两人再次相见,是在几年后的中秋佳节了。
小姑娘在家族仆人的簇拥下来到集市采购商品,小姑娘成了大姑娘,皓齿明眸,身姿窈窕,引的路人纷纷想多看几眼。
集市上小贩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喧嚣嘈杂,迎着人群走来一位玉面书生,温文尔雅,气质脱俗,赫然是长大后的小秀才。他赶考途中路过小镇,又正值中秋佳节,便想着回来看看。
“小秀才!”见到故人,小姑娘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就要朝小秀才走去。
“小姐,你可别忘了,你现在可是有婚约在身的!”旁边一位老仆拽住了小姑娘的衣袖,语重心长的提醒道。
“可是……”小姑娘看了看小秀才,在犹豫中被人群推向前,两人擦肩而过。
待小秀才回过神,反应了过来,小姑娘却已经走远。小秀才想要回身追上去,奈何街上人太多,没走两步他就被人群推开了。
远处,小姑娘朝这边偏过头,但很快又收回了目光。
深夜,小秀才借着月光复习诗文。“逸儿,吃点东西再看吧。”母亲端来一碗宵夜。看见小秀才仍沉迷在书本里,忍不住提醒道,“趁热吃吧,凉了可就不好吃了。”
“知道了,娘!”小秀才这才拿起勺子,到嘴边的是熟悉的味道,将视线从书上移到碗中,小秀才突然愣住了。
碗里是熟悉的红豆粥,看着碗里的红豆,小姑娘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现,小秀才只觉得莫名的辛酸。
是呀,这些年过去了,自己还是一个温饱尚且难以解决的穷书生,有什么资格去接近小镇里最优秀的女子。
想到了这里,小秀才放下了红豆粥,继续投身到书海里。
另一边,窗台上一盏红烛摇曳,小姑娘坐在窗台前,认真的刺绣。
纤纤素手捧着的手帕上,是一片栩栩如生的枝叶,春意似乎要从刺绣中散发出来一样。
绣了一半,小姑娘停了手上的动作,看着手中的刺绣,似乎不是很满意。
窗外有一棵红豆树,绿色的枝叶上点点鲜红格外引人注目。其实,红豆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可以食用的,这种红豆叫做赤豆,颜色为赤红色,是长在土里的。还有一种不能食用的红豆,也叫做相思豆,这个就是长在树上的。
如果仔细看的话,就能看出小姑娘绣的正是窗边的这棵树。
盯着树上的红豆看了一会,小姑娘似乎是做了什么决定一样,咬了咬牙,将绣花针刺向了自己的食指。
血珠涌出,鲜如红豆。她将食指按在了刺绣上,一颗红豆便在手帕上长了出来......
红烛枕九月花叶深,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此时的天空中,明月皎洁,却照不尽离别人。
待了两天,小秀才收拾行囊,准备继续赶考之行。出了家门,街上格外热闹,隐约还能听见鞭炮声,小秀才问街边的人群小镇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吗?
人群中一位老头奇怪的看了小秀才一眼,“看你的样子也不是本地人,怪不得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县令张老爷家的公子娶亲,听说娶的啊还是这一代的绣娘传人,哎呀,当真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啊......”
后面的话小秀才再也没听清,扔掉了包袱,小秀才就朝小姑娘家的方向跑去,其间还撞到了好几个正在推车的小贩。
小姑娘家的阁楼已是水泄不通,娶亲的马车已经在门口等待,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不多时,新娘从阁楼里走出,一身红妆。虽有大红盖头,小秀才还是一眼能看出是小姑娘的身姿。小秀才努力想喊些什么,奈何人群太喧嚣,盖住了他的声音。
凤冠霞帔盖红妆,情渡忘川世世偿。
在仆人的搀扶下,新娘慢慢走上轿子。
锣鼓喧天,马车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人群也都跟着马车走了,唯剩小秀才一人,蹲在原地,双眼呆呆的盯着地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所有人都笑的很开心,尤其是马车前的新郎,笑起来一脸的玩世不恭,即使身着新郎装,依然给人一种纨绔子弟的感觉。
轿子里,新娘子将盖头掀开一半,露出清秀的面容,只是她好像并不是很高兴。听着街上人群的笑声,新娘子反倒皱起了眉头,脸上的苦涩似乎要溢出来了。
她从身上掏出一块绣着红豆树的手帕,树上的红豆宛如真的一般,透着光亮,似乎一碰就要掉下来一样。
新娘仔细摸着手帕上的红豆,心中百感交集,她将头埋入膝盖中。
同时,低低的抽泣声从马车里传了出来……
可怜的新娘,终究没能嫁给年少时最想嫁的那个人。
可怜的小秀才,重拾了自己的行囊,永远的离开了这座小镇。
多年之后,王逸成了朝廷的宰相,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但令百姓们奇怪的是,这位宰相年过半百,却从未娶妻,唯独对红豆情有独钟。
每天的晚餐必是红豆粥,家中的壁画也大多与红豆有关,就连家中仆人的饰品上也要有红豆。因此王逸也被称作“红豆宰相”。
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好奇问他为何钟爱红豆时,王逸笑笑不说话,只是题了一句诗——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红豆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