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学习的一项新技能
查看话题 >30岁以后,明明人生才开始~~
30多岁,辞职,转行,分了两年跑去伦敦一共学了9个月的花艺。

学习这个东西,大家都觉得要乘早,跟出名一样。
其实当时满犹豫,在这之前,并没有出过那么远的门,也没有在国外生活那么久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已婚的中年妇女,家里还是有牵挂的。不过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干脆好好享受,于是选了最长时间的课程(顺便体验文化生活),去了大概也是最想去的国家(毕竟我本科读的英国语言文学啊!)。

结果这个决定对我来说,简直太完美!特别开心年轻的时候没选择大学毕业后去英国读研(大二大三跟家里各种商量磨合,后来发现,不能花我爸妈钱了,要工作赚钱,自己独立了才能彻底脱离原生家庭,不依附于人对当时的我来说更重要)。如果毕业去读书的话,在英国即便是生活经验,也是学校啊,学习啊,接触的人也很单一,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生活情趣和生活经验,而且家里不是有钱家庭,应该不会选伦敦的学校(那个时候看的都是苏格兰的学校),而且全部生活就是读书和打工,没时间没钱,也不会享受生活。














年纪大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做,如何生活(当人们感叹年纪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年纪越大幸福感越强耶)。所以伦敦的生活真的不能再开心了!花艺课跟其他学习比起来毕竟还是简单的,剩下的日子里,逛街,逛博物馆,逛美术馆,逛图书馆,逛公园,逛植物园,逛市集,听讲座,看戏,听音乐会,吃下午茶,在花艺学校给老师做助教,各种凑自己感兴趣的热闹,太阳双子月亮水瓶的强大优势被挖掘出来,寂寞吗?有的时候会有一点,但是一甩脸,还有更好玩更好看的啊,思乡的忧愁立刻就烟消云散。

不过在伦敦的花艺课真的好棒!植物永远都那么新鲜健康,品种丰富,老师永远都那么和蔼可亲,活泼可爱(虽然五六十岁,一个个都跟少女一样),大家都那么放松,虽然刚去的时候我口语那个烂啊(工作十几年虽然没离开英语,但是平时的工作生活环境里是不说的),一起上课的新加坡女孩对我照顾有加(我自己明明比她大好多),担心我生活啦(我一个人住在西面),吃饭啦(英国的饭不好吃),上课啦,虽然2017年之后就没有交集了,但是内心真的感激不尽。还有一个台湾妹妹Polly(比我小十岁耶),带着我各种吃,跟着她好像完全不用考虑去哪里(想想运气真的超好!)。

选择英国学花艺,虽然当时也有从英式花艺考虑过(上网看照片,哪些看着好看,就去哪里学的),但是了解了历史和文化,以及生活体验,真的觉得这个选择对我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的繁荣造就了普通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航海文化以及英国人本身对植物的迷恋,深深植入英国人的骨子里,对自然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对细节的严格要求,让园艺花艺在英国,从女王到普通人都是标配啊。

以前超爱英国拍的植物纪录片,17年在英国的几个月,几乎每个月都要去邱园(虽然每次觉得门票贵哭了)。18年住南边,离邱园有些远了,加上超级忙,就只去了1次。不得不说,邱园实在是太美了!好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工作的时候,曾经协助印开蒲伯伯出版一本关于英国的植物猎人在中国的图书,后来也是因为认识了印伯伯,几年前看了他的纪录片认识了邱园里面的珙桐(清朝从中国带回去的种子呢),结果17年春天4月去的邱园,就这么幸运的,恰好碰到纪录片里那几颗珙桐开花,哇,那种心情,简直幸福到无以伦比。

当然啦,除了学花艺(新技能)以外,还学着如何欣赏艺术。这放着10年前,甚至5年前,对我来说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本身就不是学艺术的,虽然喜欢看好看的东西,也喜欢图片,而且多年前去798碰到黄有维老师的画展,对水彩感兴趣也尝试着画了一些水彩画,但毕竟自己跟艺术还是隔了好远的距离呢。什么油画啦壁画啦艺术啦风格啦,跟我更是八杆子打不到。去了伦敦以后,那么多美术馆(花艺学校就在国家美术馆和国家人像美术馆的后面,超级近)看得我简直惊呆了。虽然的确是看不懂的,但是每次去都认真的跟着讲解听,包括我们上花艺课也有去美术馆看过,牛津还是剑桥毕业的艺术史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些作品,觉得哇哦,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呢!

不仅如此,作为瓷器和餐具爱好者,我以前是欣赏不了青花瓷的!结果原来是欣赏的方法错误!而且自以为对瓷器的了解,其实去了英国发现,我那点知识真的不算什么。后来专门去听了瓷器讲座,简直要被欧洲人的学术精神惊呆了。本来以为只是博物馆里的普通一天讲座,结果到场发现,仅仅讲演的分享嘉宾,就有英国、丹麦、法国、德国、美国、中国关于瓷器、文化艺术行业的专家,还有艺术家为大家展示最新的瓷器现代艺术品。跨文化交流这个词听了那么多年,真正感受到的居然是在英国。对艺术文化的尊重,感受最深的也是在英国。

当然啦,因为是来学花艺的,重点还是在花~~每次上课最开心的就是跟花姑娘一样!伦敦在阴郁的天气,因为有花,简直妙不可言。而且虽然也叫花艺,但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那么简单。技巧嘛,当然国内一点都不差,而且国内的花艺师也总是勇于挑战各种新技能。要说技巧方面,英国还真的是比不上荷兰啊德国啊比利时这种,但我自己本身喜欢自然,一直对人工痕迹和非自然的东西很排斥,所以英式的自然风格和小碎花情结简直就是我的菜。

不仅如此,英国花艺本来就是广泛运用于生活的装饰,表面上看只是花,但实际上(因为要跟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单一只看花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对色彩、环境的协调,所有一切物品,都是以人为主(无一不体现出人本主义),以视觉美感为辅。

当然啦,经常跑去逛伦敦的花市,鲜花市集,买花,跟着学校去做活动,自己也做了小小的活动,玩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是短期学习和在国内学花艺完全不可能有的体验啊。

不仅如此,我跟下图的Anni还有奇特的联系~~介绍她来上课的台湾女孩我在2017年快要离开伦敦之前,在学校有见过(虽然一句话没讲过)。后来那个女孩跟我在2017年认识的台湾女生Polly一起学习Module Two。结果我跟Anni一见如故!大写的AMAZING!



不得不说,关于色彩和静物组合,欧洲人的美感真好。这就是时间长,能够深度体验的好处呢。以前在悦己杂志工作的时候,总以为只有时尚杂志才能搭配拍摄出好看静物组图来,结果在英国,发现随便一家店摆出来的橱窗都可以上杂志啊!有那么两个月(临近圣诞),我大概一有时间晚上都在各个大街上溜达,就是为了看好看的橱窗。

本来大冷天,我又是不爱动的人,所以需要克服好多障碍。边看大概边拍了几千张图。


回国后~~
感觉明显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虽然学的是花艺这么简单的技能,在伦敦也只停留了9个月,谁能料到文化、历史、艺术、生活统统都超越了前三十多年的体验。
对,我老公说我回来后越来越矫情了……哈哈哈。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吧!!
👇👇

© 本文版权归 Weijie Digita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