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的胜利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真正的样子
估计他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模样
最后我才明白,他就是一面镜子
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样子。
到最后一直带着一个微笑的面具
高挑的眉毛,人字型的胡子,在同一个面具下诉说着让人振奋的语言
看着不带有任何感情的面具,笑得很深。
这是《V字仇杀队》里的主角,
在看这部电影前,还看完了几本书,也没有想到它们在我的时间线中有自己的链接。
先做一个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文艺青年
这几本书中有《恋爱的犀牛》和《琥珀》,用它做了争取自由的定情信物
这是我7月读过的书,
《恋爱的犀牛》
首先这个名字很奇特,然后在书店的时候随手翻了一下,那些粗糙的话,没有华丽的词藻,看起来真实可信。
马路和明明的对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那种,表达了情感,简单直接。
这个故事就是讲,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为它做了一个人能做的一切。
这个男人就像人群中的犀牛——也就是异类。
他这样的异类,恰好获得了一种新的开始。所有的改变,都是在打破常规。
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
作者创造这样一个异类,也是鼓励看到他的人,
能感受到他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可以坚持的。
安安心心的做一个人群中的异类吧!
这是我们自己的自由
《琥珀》,书籍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哀的,可尽管悲哀,依然是我们知道的最美好的事情。”
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句话。虽然我已经很久没有恋爱过,但是我还是继续在喜欢着,找寻着。
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我算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吧,就是那种,把所有难过尴尬的事情忘记,只留下美好的东西在脑子里,
有时候连美好的东西都留不下,脑子一片空白,宛如一个傻子。
廖一梅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觉得,在心中始终有一个最坏的结果留存。
其他的事情,只是叫做平常。
所谓悲观主义的花朵,这花朵也就是爱情了吧。
在我们一生中,除了经历,我们什么也带不走。
故事中的主角也在她个人“悲观主义”的情感下,表现着执着、热烈、渴望更好的自我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物都带有她个人的强烈色彩,疯狂、痛苦中混杂了对生活的对抗。
作品里放大了我们生活的细节,里面的欢乐与困境,像是在高原上缺氧,呼吸困难。
用话剧的形式去表现这样的感情冲突,情感的迸发,在时间和空间的轴上突然的停顿,观看的人也会随着这样的一幕暂停呼吸,像在播放一幅定格照片。
我喜欢豆瓣评论里的话:
无论是在《恋爱的犀牛》《琥珀》还是《柔软》中,廖一梅都通过爱欲的情感选择,传递生命信仰的位置:
偏执、任性、自我、感性、非理智、潇洒自由、渴望打破束缚、无视道德规范背后,
是人格独立的表达,生活方式的坚持,对盲目从众的抗拒,面对生命固有困境的倔强和不服输,充满了生命可能性的实验探索,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这也就是真正的文艺、“文艺青年”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文艺青年”,是一个挣扎、困惑、跟世界抗争,而没有更大力量的状态;
他们不认同这个世界的念头,使他们成为不满足于市井生活的想法的人;
他们和庸俗对立,有着超越世俗的愿望和强烈的精神指向,渴望去揭开表象、探索内在的世界,
尽管大众时常以“文艺青年的范儿”来标签化、污名化“文艺青年”,贬义简化地将“文艺青年”具象为“抽烟的姿势”“熬夜的态度”“45度仰望天空”或是“穿棉布裙子和球鞋”。
每个词语在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意思,
我赞同你的解释,但是我依然保留我自己的意见。
这是关乎个人自由的讨论,
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打破各种各样的束缚,向四周延伸。
做一个为所有人的争取自由的文艺青年
7月22号,我处理完最后的工作就回家了。无所事事
还是决定看电影,按着排行榜找下去,前面的基本都看过,除了《V》
看了豆瓣评论,这个故事有一个历史。
那是火药刚刚得到大范围传播和使用的时候
1605年,一个11月5日策划炸毁国会的恐怖计划,只是这个计划被政府觉察,绞死了策划者
而电影来自这样的故事核,增加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爆炸成功。
整个新的故事出发点是怎样的?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精彩的一部电影。
在这个假设的社会中,
不允许同性恋和异教徒的存在,人民在黑暗的独裁政府下苟延残喘。
艾薇,为了赴约在宵禁之后出了门,但是陷入困境,v的出现解决了她的困境
这个永远戴着面具的神秘男子,拥有超高的智商和超凡的战斗力。
V为了推翻荒唐至极的统治阶层,成立了神秘的地下组织,摧毁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
最终胜利的只有人民
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但是,电影的剧情和相关的台词,用概述的语言是无法描述的。只能一秒一秒的盯着屏幕去看
跟随镜头,看故事的开始和结束。
女孩问V:
告诉我
你喜欢音乐吗,芬奇先生?
那段音乐?
对
他的音乐
他是谁?
他是基督山伯爵
他还是我的父亲
母亲
我的哥哥
我的朋友
他就是你和我
他是我们每一个人
没人会忘记那个夜晚
以及它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但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那个男人
以及他在我生命中的意义
我们的尊严不值什么钱,可它是唯一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土,但在那一寸领土里,我们是自由的。
这张面具之下不止是肉体,这张面具之下是一种思想,克里蒂先生,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我们被教导要记住思想,而不是人,因为人可能失败,他可能会被捕,他会被杀死,被遗忘,但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我亲眼目睹了思想的力量,我见过人们以它为名杀戮,或是为了维护它献出生命,但你不能亲吻思想,也不能触摸它或抱着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他们没有爱。
无数奸恶的天性都从集于他的一身,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血腥的宝剑。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同时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安兰德的个人主义
不管怎样,始终要有一个或者一群为自由而奋斗的人领导那些迷失方向的人们去为自己的人生赢得胜利
我们的生命中需要有英雄的陪伴
而v是英雄,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想要争取的,也是我们要争取的
在看完电影的一周之后,收到《野火集》新书
看到5年前为了30年纪念版写下的序言,忍不往下翻!
龙应台就像电影中的v,一样。
用她的笔,像V用他的剑一样,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而战斗着。
1984年的那个时候,或许离我们太遥远,但发生的故事像是和我们现在的世界重合了一般
说到那个时代,她周围的样子
一九八四年的台湾,美术馆还可能因为害怕被指控为“亲共”而将艺术家的作品径自涂改;绕着弯批评时政的作者随时担心被有关单位请去“喝茶”;人民申请成立社团往往没有法律途径而即使许可也会被百般刁难。表面上也许是食品的造假、环境的污染、个别警察的霸凌,或是一个单纯的司法判决不公,但是往深层挖下去,却都和集权有关。因为集权,所以资讯不完整,所以程序不透明,所以结论可以操纵,所以掌权者可以滥权而人民无力挑战。
写“野火”时,我知不知道“我们在失去什么”?我知不知道,我所追求的自由,会邀来另一种敌人,一种以庸俗浅薄为时尚、以“绝对娱乐”为目的、以行销消费为最高指导原则的生活哲学?我是否知道,政治人物可能变成没有灵魂而机关算尽的豪赌客,政治可能变成纯粹的商品推销术,政治理念可能被
抽空,转为权力斗争技巧学,知识分子,可能争相以虚无为高尚,而群众,可能比从前更不宽容。
文化又是什么意思?无非是一个群体中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体现。
“野火”的中心信仰:“比体制更根本的额问题,在于个人。”
我们基因中的奴性,难以去除,还好有的人懂得反抗。
80年代,龙应台在美国学成,打算归国。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都选择留在美国。
她说:“我想回去真正认识一下自己的社会。”
但是,那个社会。让她感到失望。
她不敢相信人们对于不公不义没有尊严的环境可以如此忍受,如此“苟活”。
最出名的那一篇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写的时候,她并没有多想,在她看到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消费问题下,藏着一把政治的锁。
那个时候,市场上充斥着假货,毒奶粉
人们情感完全的冷漠。
这些事情,像极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忍不住呵呵~
不过情况都慢慢的在好转。
只是想说,通往美好的道路上。必须要经历这么多的污秽的沟渠吗?
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们缺乏独立自主性,盲目地服从权威,最严重的是,我们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如果失去了自己追求和判断真相的能力。
我们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先学习关心社会,再训练独立思考、培养理性,最后才能产生有价值的行动
“野火”是个强烈的批判的声音;当批判的对象是自己的时候,就成为反省。
它指控现代的中国人丧失道德勇气,它要求学生争取独立思考的空间,它要求政治的开放与容忍。
最后的结局
通往没有止境的幸福
而我们永远在路上
这就是我们会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