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2)
心经在佛教哲学体系中的位置
佛教的文献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类。
经是佛陀本人的言教,佛陀作为佛教的创立者和最高领袖,佛经在佛教文献中的地位自然也是最高的,其他一切律,论,必须依照佛经的核心思想展开,不可与其矛盾。
律是指戒律,相当于僧团的日常管理细则。
论是指后世高僧论师,对佛经的解读和阐述。以论解经,是佛教哲学研究中主流的研究途径。
佛陀在世之时,并无文字记录留存。佛陀的言教主要弟子之间靠口口相传,而在佛灭度后三个月,佛陀的500名阿罗汉(解脱了烦恼的得道者)弟子举行了第一次结集,由其中一名弟子诵出佛陀的言教,经在场的阿罗汉们认可后,确认为佛陀的言教,成为经。由另一名弟子诵出佛陀管理僧团的规章制度,称为律。最初的经,被称为《阿含经》。
阿含经被广泛的佛教研究者认为,是最接近佛陀本人思想的经典,也是佛教本初教义的基础。阿含分北传(中国,日本,朝鲜)和南传(南亚各国)两系。两系阿含的许多内容可以互相印证,这在文献考据上是证明其内容真实性的重要依据。
汉地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发展较为晚期的一个分支。大乘佛教在教义上立宗或者说与南传佛教产生根本性分歧的经典依据主要来自六百卷《大般若经》。而心经可以当作《大般若经》的一个概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