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的传承「清」

今天,我们继续来梳理清代中国花鸟画的传承的体系。
清朝的花鸟画是在继承名人、写意的情况继续发展的。前人所创造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得清代的画家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人师法北宋以来”黄荃富贵“的工笔重彩;有人以没骨来表现自己的风格,比如恽南田;还有画家以写意为主,比如著名的八大山人和石涛。这几位画家,都在清初画坛上留下了非常浓墨重彩一笔。
恽南田
恽南田,即恽寿平,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清六家之一。恽南田在继承宋元花鸟画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他的画法工整、色调清新自然,风格自成一派,是没骨画法一个非常重要的画家。后人评价他,对明末清初的花卉画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波及大江南北。


在宋代以后,画家和评论家都开始争论了一个问题——画家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山水和花鸟),所传达和表现的应该是自然物本身的美,还是通过表现物象之美,进而抒发画家自己的感情。
恽南田,属于主情论者。这种观点在明清交界之处是非常特别、非常大胆的。
他提出了「“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 」
恽南田将四季之山完全拟人化,他以“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来解释四季的山如笑、如怒、如妆和如睡的不同姿态。山本身是没有这样姿态的,这是画家给予给物象的情感反应。
“秋山如妆”、“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画家根据自然物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为山“代言”,也就是借物抒情。恽南田把这一点看得十分重要,认为人们欣赏绘画,主要领略的就是艺术境界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一层意思,那还不如直接听蝉和蟋蟀的叫声有意思。
恽南田把作画的情感作用发挥到空前的高度,他提出:“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也就是说,绘画要用情感去征服观看者。
恽南田“通过绘画表现画家情感”的观点,实际上表现出了绘画的特殊之处是一种表达性。这种观点在清初拟古风盛行的时期,他的“摄情说”是非常大胆,而且非常别出新意的。
朱耷(八大山人)
清代另一位一个著名的画家是明代宗氏的后裔——朱耷,明亡之后出家。他的一生字号、别号特别多,最有名的就是八大山人。
作为明代的宗室的后裔,身遭国亡家破,他一生拒绝与清朝合作。由此,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诞,以诗书画发泄内心的不满之处。他一生清苦,天才艺术家再加上了人生苦难,也更造就了他书画的艺术价值。
宋元交界和明清交界,这两个时期尤其出伟大的,具有变革意识和个人自身特色的艺术家。这与整个大历史的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
八大山人在绘画中特别善于运用点、线、面,特别善用黑和白、虚和实来分隔空间,在画面上大面积的留白,以寥寥数笔描绘物象,以简胜多。整体上看,只有几笔,大面积留白,反而更显得画面单纯和谐。画面给人一种萧条寂寞的感觉。


这是上次在故宫的八大山人的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八大山人他画的禽鸟完全融入了自身特别悲愤的情感,禽鸟的形象夸张,但神态逼真,所绘禽鸟一般都是单脚站立。且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物象往往眼圈画的比较大,然后向上去点眼珠,形成了“翻白眼”的形象。
后人评价说,他的花鸟画在题材上的与众不同,反映的其实是对清朝统治者的一种轻视。所以我们去欣赏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往往还要从它自身的命运和生活里面去寻找答案。

八大山人的作品非常多,这幅孔雀图非常有象征意义。孔雀本身的形象就略显变形,传承了他画禽鸟一贯风格。孔雀所站立的岩石呈现出一种即将倾倒的势头。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幅画是中国最早的讽刺画。从笔墨上讲,这幅作品充满了力量美,具有非常深的意蕴。笔墨丰满圆润而不单薄,非常有生气,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且他的作品中这种含蓄的韵味是很难模仿的。


他的另一幅作品《鱼鸭图》非常著名,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收藏。这幅画是由《鱼图》和《鸭图》共同组成了一个长卷。《鱼图》表现了水下的视觉效果,《鸭图》表现了水面上的意趣,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长卷,非常有趣。
八大山人其实对写意花鸟进行了一次革新。清后期的扬州八怪和现代的写意画家,大多是从八大山人的作品里面找到了很多传承的手段。
而我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要理解一个词就是“师造化”。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时候,是无法脱离大自然的。即便是像八大山人主观如此强烈的一位画家,仍然是要从自然中、要从造化中去寻找他所绘画的题材。在清初,另一位花鸟画家石涛对自己的创作也总结为“师造化”。
清代中后期
清中期出现了“扬州八怪”,这是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需要说明的是,“扬州画派”不属于一个画派,只是因为这些画家们都是从扬州开始从事绘画,并向外去扩散发展的。
中国画的传统是注重笔墨的情趣,扬州八怪通过学习陈淳、徐渭的笔墨技巧,从而继承发扬了这种情趣。笔墨和内心的情感相结合,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精神气质。
扬州画派之后还出现了海派(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海派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与扬州画派是一样的,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画风,而是各地的画家为了生计,以当时特别繁荣的大都市上海为中心,进行了卖画交易所产生的。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多画花鸟画,技法上多用小写意。海派的小写意的风格已经脱离了文人画的清高、孤芳自赏的这种气质。既融合了文人画的一些表现因素,又有市民所能接受的审美意识和民间的色彩。比较著名的画家代表包括任伯年、虚谷、吴昌硕。
清代院体画和郎世宁
清代也有院体画,尤其是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画家郎世宁。郎世宁在意大利接受艺术教育,虽然文艺复兴已经结束,但是文艺复兴留下来的作品和西方美术的绘画技巧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一个阶段。所以郎世宁在欧洲的绘画作品虽然留存不多,甚至不能看出他的个人风格,但在绘画技术上已经是非常纯熟了。
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从意大利到了中国,随后进入清代的宫廷,成为一名宫廷画家。他的绘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宫廷制度的限制和当时帝王的个人喜好的影响。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人物故事画、纪实性绘画,他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就不太多见了。而花鸟画题材对于画家来说,自由度相对较大。郎世宁的很多花鸟画中,个人风格相对就非常明确了。
清代的宫廷的绘画收藏浩如烟海,郎世宁便有机会看到了历朝历代的绘画珍品。包括和他一起工作的中国的宫廷画家们,都是记忆超凡,技法娴熟。所以,郎世宁完全沉浸在一个东方的艺术的氛围里面,他所见所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中国式的审美,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郎世宁早期的绘画的作品里面,西洋静物画的绘画方式非常明显。比如这幅《午瑞图》,如果去掉画面上方的印章,不进行说明,完全可以觉得它是一幅油画。整幅作品的色彩、格式,甚至是画里所隐含的韵味,完全是一个西式的。虽然画家使用了中国花鸟画的绘画的技法和材质,甚至在右下角画了几个粽子,但还是西方人的精神内核,风格非常明显。

而郎世宁后期的花鸟画,明显变成了一种典型的中国韵味。他描绘的花卉和植物完全是以物象自然生长的模样出现的。植物和鸟虫之间有了呼应的关系,背景也有了更多更大的留白。
所以,我们在讨论中西绘画的对比和交流的时候,不存在优劣的判断。在面对包含很多艺术元素的作品的时候,欣赏和审美的方式应该是更加宽广,这样才能更多地去体察到美。
中西方绘画区别
第一,分科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有十三科之分,比较大的类别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楼阁等;西方绘画相对分科较少,以人物、风景、静物、风俗为主。
第二,题材内容不同。以静物画为例,西方的静物画是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一种绘画方式,描绘的一般都是插瓶花卉、蔬果、器具、书籍、食品餐具。根据画家想要表达的构思要求,经过认真的选择、取舍和布置后,这些物象组织在一起,使其形象和色彩的关系能达到一种非常高度的和谐。而中国的花鸟画,就如我们正在画的宋代花鸟小品画,其中就包括了花卉、瓜果植物,还有昆虫禽鸟,甚至于类走兽等动物题材。


中国花鸟画也是以写生为主,中国画家更多是凭借记忆去画花卉和动物,而不是对着实物去写生。更注重表达动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截取的方式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取景于自然,同时赋予了动植物是更丰富的含义。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喜欢说,牡丹象征富贵,松树灵芝象征长寿......都有一些隐含的含义在里面的。
我在学生时代,老师来做中西方绘画对比时,会开玩笑说:“西方的艺术家在画静物的时候,他画的是死的;那中国画的物象是活的,是自然的一个动态的那一瞬间。”就个人而言,我的内心更容易理解和亲近中国式的这种绘画的方式,这可能更是我灵魂里与生俱来就存在的审美方式。
-本文根据梁静讲座内容整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