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看展记 |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 :2019.8.17

虽然,毕加索的作品展不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但此次中早期作品展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国内最为重要、系统、大规模的一次。
这次展览基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从中精心挑选出103件作品,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主要全面回顾了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1893至1922年),力求呈现出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从早期到中期的艺术创作形成与演变过程。

与惯常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定义和相互封闭的创作时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览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游走在六大展厅之中,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理念的独具匠心之处:利用空间角度的透视、错位、叠加、延展等设计使得整个作品展产生了绝妙的灵动感,契合了毕加索立体性、矛盾性、多元性、交融性的创作思维。



虽然宣传册介绍这次展览分为五个展厅,其实一共有六个展区:1、“早期毕加索:学习与影响”;2、“蓝色和粉色毕加索:最初的艺术身份”;3、“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4、“立体主义者毕加索:符号的胜利”;5、“多变毕加索:致敬、引用与革新古典”;6、毕加索在1927年至1972年较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画展,介绍一下其中重要的和我喜欢的作品,let's go!
一、“早期毕加索:学习与影响”
1、《古典雕塑石膏像写生习作》

这件作品是本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作品,完成时毕加索只有13岁。这件写实素描的参照物是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所创作的一件躯干雕塑—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而这幅作品正是艺术家才华早现的证据。毕加索以碳笔画出了微妙的光影效果,反应了他对欧洲学院绘画技法的精准掌握。他将会很快以古典绘画技法为基础,开始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验。
2、《戴帽子的男人》

这是毕加索在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完成的为数不多的几幅油画作品之一。他的父亲当时是那里的一名绘画老师。该油画第一次在拉科鲁尼亚展出时,现场观众一眼便认出了画中人物是一位当地出名的乞丐。毕加索一生都保留着这幅画,作为他早期训练的珍贵纪念,这不仅仅是欧洲传统绘画的训练,更是西班牙绘画风格的训练,而且是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院绘就而成的。从这幅画中,你可以看到毕加索从其他西班牙艺术家身上所汲取的灵感,尤其是委拉斯开兹和戈雅。
3、《帕拉利罗咖啡音乐厅》

这幅作品描绘了巴塞罗那的帕拉利罗大道上一间音乐厅的景象。毕加索一直有着用绘画和速写记录周围生活场景的习惯。不过在这幅绘画中,他运用的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风格,而不是他早年所学习的古典主义风格。而且画面中咖啡馆的艳丽色调以及松散的笔触,能让人联想到法国艺术家图卢兹•罗特列克作品对其的影响。
4、《砍头者》

这幅画作展现了一个斩首之后的骇人场景。砍头者站在一群看客前面,背对着观众,同时扭过头望向那颗断了气的头颅。毕加索以黑色墨水勾勒出人物,然后以砂红色的墨水凸显画面的血腥氛围以及围观人群的狰狞表情。砍头者与围观者被置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艺术家以这样的构图方式委婉地控诉暴力行径以及人们对其的沉迷。
5、《卡萨吉马斯之死》

挚友加泰罗尼亚青年画家卡萨吉马斯开枪自杀身亡这一事件对毕加索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在世纪之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受到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启发。在这幅画作中,人们看到了梵高的影子,特别是饱和的色彩和宽广的笔触,卡萨吉马斯和梵高同样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更强化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共鸣。这幅画也同时标志着毕加索创作的转折点。此后,毕加索便进入到他的“蓝色时期”,艺术史学家都认为这是他第一个真正的原创风格。这一时期的忧郁色调和主题直接与这一死亡事件相关联,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的那样:“因为想到已经死去的卡萨吉马斯,我才开始用蓝色作画。”
二、“蓝色和粉色毕加索:最初的艺术身份”
1、《自画像》

毕加索创作这幅自画像时只有20岁,可是画中的他面色枯槁,面颊凹陷,胡须杂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面对好友去世的打击和生活拮据的压力,他开始在画作中大量使用蓝色。这幅作品是“蓝色时期”的开篇杰作,同时也是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最负盛名的藏品之一。除了嘴唇上的一丝血色之外,整个画面都笼罩在阴冷的蓝色调中。毕加索稍带侧身地站在一片单色背景前,身着厚重的深蓝色高领外套,头发有着与外套相近的颜色,他试图通过对蓝色的运用,传达内心的情感。与此同时,他冷峻的目光又带着些许恍惚、径直望向观众,更强化了画面的压抑感和心理张力。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表现力,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梵高画像对毕加索的影响。
2、《坐着的女人》

《坐着的女人》是毕加索创作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学习绘画出身的毕加索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雕塑教育,而是通过经常来往的雕塑家朋友,学习到了雕塑造型的基本方法。这尊小巧的塑像看起来有点像装饰圣诞节马槽的小泥人,尽管造型简略,依然充满着表现力,女子的神情与姿态流露出淡淡的哀伤,与蓝色时期绘画人物的特点相呼应。
3、《赛乐丝汀娜(患眼翳症的妇人)》

《赛乐丝汀娜》创作于蓝色时期尾声,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表现风格上,这幅肖像都与我们之前看到的《自画像》有很多共同点。老妇人身着深蓝色披风,独自站在纯蓝色的背景前,除了脸颊上的一丝红晕,整个画面都沉浸在阴郁的蓝色调之中。画中人物的目光同样牵动着观众的注意力。老妇人的右眼蒙着一层白斑,似乎已经失明,画面的蓝色调更强化了这只泛白的眼睛的突兀之处;她的目光没有朝向观众,而是镇定地望向画面的另一侧。“失明”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蓝色时期的作品中,毕加索不仅以此传达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是一个与内心视野和创造力相关联的隐喻。
通过毕加索留在画布框上的笔迹,我们得以了解画中模特的身份,她的名字是卡尔洛塔•瓦勒迪维娅(Carlotta Valdivia),巴塞罗那一家妓院的经营者。这件作品的名称则出自同名的西班牙文学经典中的人物,书中的赛乐丝汀娜同样也是一位经营着妓院的老妇人。这部创作于1499年的长篇小说在西班牙的知名度仅次于《唐吉柯德》,毕加索应该从小就熟知里面的故事,这也体现了西班牙传统对他创作的持续影响。
4、《朴素的一餐》

刚搬到巴黎不久的毕加索,在蒙马特租下了狭小的“洗衣船”工作室。为了节省成本,他选择在一块已经使用过的铅版上制作自己的版画。作品刻画了一对在咖啡馆里用餐的男女,这一类型的题材在当时颇为流行。自19世纪下半叶起,咖啡馆场景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之中,尤其是巴黎的咖啡馆,已经成为了展现现代生活的标志性题材。毕加索还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更为熟悉的元素—这对男女与他“蓝色时期”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很多相似之处。与此同时,他也在作品中展现了自己对雕版技术的熟练掌握,利落的线条和自然的阴影为画面带来了雕塑般的效果。毕加索将颜色运用所带来的表现力,转移到版画线条之中,展现了他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自如发挥个人艺术语言的禀赋。
5、《疯子》

这件雕塑作品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小丑形象。这个时期的毕加索对于街头艺人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充满了面具、表演和装饰,同时被边缘化的世界。大量的艺人形象成为了绘画“粉色时期”的标志性特点,并且渗透到了同时期的雕塑创作之中。作品中的小丑带着调皮的微笑,戴着一顶极具几何造型感的帽子。他的面部肌理生动连贯,仿佛刚刚被毕加索的手捏造成形,由此带来了丰富的光影效果,体现了毕加索日趋精湛的雕塑技艺。
6、《梳妆女子》(《后宫》习作)

7、《兄弟俩》

《兄弟俩》是“粉色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尽管不是以该时期常见的杂耍艺人为主题,依然延续了他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兄弟俩带着沮丧的面容,站在一片贫瘠的背景之前,整个画面散发着忧郁的气息。画中年长的哥哥摆出对立平衡的站姿,体现了古典传统的影响。古典的根基贯穿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同时,修长的身体线条则明显受到安格尔风格的影响。
8、《女子半身像(费尔南德)》

雕塑保留了黄杨木的原材质效果,下半部分几乎呈方形,我们能依稀地辨认出手臂,以及隆起的胸部与臀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脸部经过了刻刀的精心雕凿,她的发型应该是以初恋情人费尔南德为模板雕刻的,五官的风格则明显受到中世纪木雕《戈索尔圣母子像》的启发。
三、“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
1、《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继承了“粉色时期”的肉粉色调与柔和氛围。然而与之前的作品相比,画中人僵硬而不自然的表情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青年男子雕像。这一转变预示着毕加索创作的全新阶段—立体主义成型期或原始主义时期的到来。尽管这幅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艺术家的外貌与个性,其抽象的特征更接近于毕加索当时着迷的波利尼西亚与伊比利亚风格,尤其是其粗大的脖颈、被放大的耳朵与眼睛、几何形状的鼻子与面具般的面孔。再加上以颜料厚涂出砂岩般色泽的身躯,整个人物形象不由得令人联想到一面插在基座上的古代面具。

这幅肖像与第一展厅入口处艺术家12岁时的一张照片有着奇异的相似之处。这幅作品与展览第二展厅那幅创作于1901年的超出年龄成熟度的《自画像》亦有显著不同。古代艺术的灵感与童年记忆在这幅《自画像》中交叠,预示着1907年艺术家创造力的爆发。
2、《裸体男孩》

3、《〈阿维尼翁的少女〉的习作》

这些都是著名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的习作。

《阿维尼翁的少女》是立体主义先锋代表作。它取材于巴塞罗那一家毕加索早年经常光顾的妓院,他曾经将其称之为“我的妓院”。可以说,巴塞罗那的妓院是毕加索学美术的第一个课堂。在《阿维尼翁的少女》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空间里展示了五位妓女。她们看起来咄咄逼人,大胆地盯着观众。这几个女性以截然不同的造型方式出现在画面上,体现了艺术家当时对于女性的复杂看法。《阿维尼翁的少女》的图像语言有两种原型:其一为爱神厄洛斯,其二为死神塔纳托斯。画面正中的两个女人体为正面像,她们的身体较为完整,面孔类似伊比利亚风格的雕塑。这些人体体现着毕加索的古典审美。其他女人体则带有非洲面具的风格,分离的躯体具有侵略性与暴力性。
4、 《裸女坐像》(《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

《阿维尼翁的少女》被视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巨作,毕加索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年仅25岁。当时的他不过是一名旅居巴黎的年轻西班牙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租用着一个狭小的工作室——日后被称为现代艺术摇篮的“洗衣船”工作室。
为了准备这幅作品的创作,从1906年冬天起,毕加索绘制了上百幅素描和习作,直至第二年秋天才完成了最终的版本,《裸女坐像》正是其中一幅重要的油画习作。画中女子的粗野形态极具视觉冲击力,她的身体轮廓坚硬粗犷、棱角分明,毫无传统人体绘画的柔美韵味,然而却富有几何张力。女子面具般的脸庞更是没有任何写实概念可言,体现出了毕加索对当时所谓的“原始”艺术,尤其是非洲面具与木雕的强烈兴趣,他同时也将古代伊比利亚雕塑等多方面的影响融合其中,因此也有艺术史学家将毕加索这个阶段的创作称为“受非洲艺术影响的时期”。
非洲雕刻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简化的块状构造,尖锐有力的平面,打开了毕加索的想象力,为他的作品注入几何化的力量。毕加索在创作《阿维尼翁的少女》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思考,奠定了他未来的艺术走向,并预示了立体主义的诞生。
5、《母与子》

与《阿维尼翁的少女》同时期创作的《母与子》,在毕加索当时大量妓女、水手、酒神,以及性爱、死亡、归根返祖的创作主题中显得极为突出。《母与子》这样的单纯主题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创作中经常出现,这幅作品的蓝色色调更加强了这个关联性。画中蕴含了大量的宗教暗示与艺术史借鉴,从母亲光环般的发型,到她与圣母玛利亚相类似的蓝色服饰上。其含义非常明显:这是一幅耶稣与圣母的世俗肖像。尽管《母与子》根植于欧洲绘画传统之中,却未曾脱离毕加索该时期受到非洲风格的影响。面孔的笔触源自非洲中部的方族部落面具,以及《阿维尼翁的少女》中的女子形象。西方与非洲风格的碰撞,体现着毕加索试图融合与掌控不同创作灵感的努力。
6、《形体》

毕加索在1906年接触到传统的非洲和伊比利亚雕塑之后,创作出一系列被称为“非洲影响时期”的作品,这一木雕是该时期的颠峰之作。它由橡木雕刻而成,并以颜料绘制高光,其造型也呼应了毕加索同年以水彩和水粉创作的一幅画稿。这尊裸体像一腿向前,摆着显著的对立平衡站姿,这是西方雕塑的经典站姿。然而,人物举起的手臂却体现了原始图腾的风格,呼应着非洲雕刻的萨满特征。几何化的表面与未经处理的质感不仅传递着跳脱西方古典美学范式的愿望,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木头原材质的欣赏。该作品将两种人像雕塑的传统融合在一起,极富动感,同时也体现出他的艺术野心,我们在其中既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和艺术影响,也可以感受到毕加索独特而叛逆的创作视野。
7、《树下三人》

《树下三人》绘制于一块方形画布之上,这在毕加索的画作中很少见。在这个狂乱的构图中,我们可以辨认出三位女子与树干的剪影。所有的元素都以松散的轮廓与交叉的影线组成。尽管三女子的构图可以追溯至古典艺术中女子野外沐浴或三女神的主题,其模糊的表情却更像是非洲面具。毕加索将感性与情感的元素排除在外,着力展示人体的体量与内在。有限的用色—赭色、橙色、灰色、蓝色—也进一步突显出构图结构,或者说画面的“骨骼”。在《树下三人》中,人物与风景相互融合,大腿变成巨石,头发变成树叶,面孔融入背景。这个技法上的创新源于塞尚,这是毕加索十分仰慕的一位画家。不过毕加索将更进一步,他对于形式探索的剧烈转向,将为立体主义的到来奠定基础。
四、“立体主义者毕加索:符号的胜利”
1、《苹果》

这就是继亚当夏娃偷吃的,砸中牛顿脑袋瓢的,白雪公主傻了吧唧咬了一口的以及乔帮主发明的苹果之后,世界上第五颗——毕加索雕塑的苹果!
2、《圣心大教堂》

在这幅画中,粗略的线条构成了穹顶,而它的两个侧翼结构则不太明显。这些元素被描绘于看似朝观众方向翻转过来的平面上,带有立体派构图的特征。尽管这幅画作看起来尚未完成,但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将其视作一件已完成的艺术作品。
3、《弹曼陀林的男子》

《弹曼陀林的男子》是分析立体主义发展至顶峰时期的作品。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是指从1910年持续至1912年这一段剧烈的艺术发展时期。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一起发展出这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分析立体主义使用的颜色非常有限,包括不同色调的棕色、灰色和黑色。立体主义实践者并不感兴趣探索颜色或纹理,而是热衷于将主题分解成基本的形状和重叠的平面,这些元素很少会“组成”整个图形。《弹曼陀林的男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注意到构成主题的密集重叠的三角形和新月形;如果我们不知道标题,将会很难辨认出这幅画的主题。画布底部附近的某些图案让人想起弦乐器上的凸花细工装饰,而圆形线条则让人想起乐器的轮廓曲线和音孔。画作上半部分似乎展现了一位曼陀林演奏者,毕加索通过一系列类似躯干和头部的三角形来传达他的形象。
4、 《小提琴与乐谱》

美术语境下的“拼贴”一词,最早是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的合作发明。一开始先是布拉克在他的画布上尝试加入沙子、锯末和铁质填充物等材料,随后毕加索更进一步,将各种类型的材料——例如报纸、烟草盒、织物和金属材料粘贴在纸上。毕加索的第一幅拼贴画《藤椅上的静物》创作于1912年5月。推动这次技法革命的动力之一,源自于解析立体主义中趋于扁平化的形象逐渐割裂了作品与物质现实的关联,毕加索与布拉克因而渴望将这个关联重新建立起来。两人的拼贴画都拥有更明亮的色彩,更简单的形体,而且也更为具象和清晰,这些特征构成了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
在这件作品的正中央,观众可以看到一把小提琴:一张浅蓝色的长方形纸片,旁边贴着一张弯曲的棕色剪纸。两片相同的棕色长方形贴纸代表的是小提琴琴身上的F孔,顶部的三角白色纸片则作为琴颈。在解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线条相交和重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景深概念。这件作品则有所不同,粘在一起的纸张层层叠加,赋予构图一定的秩序。小提琴的颜色,及其置于其他纸张之上的位置,将它从背景中突显出来。小提琴的右上角是一张真正的乐谱。艺术家选择在这里加入一个直接来自现实世界,没有透过画笔再现,仅仅指向本身的物件——进一步将这件作品与早期的立体主义创作区分开来。
5、《丑角阿尔列金的头像》

毕加索最著名的创作主题之一是丑角阿尔列金,一个意大利喜剧中的小丑角色。小丑在毕加索的画作中扮演了艺术家的“另一重自我”。丑角顽皮、流动、贪婪的滑稽动作似乎映射了毕加索对戏剧性的爱好、不断自我创新的精神以及他的私生活。《丑角阿尔列金的头像》主要由炭笔画成的方形和楔形组成。这是一件过渡阶段的作品,既展现了分析立体主义单调的色彩,同时也融合了综合立体主义更为简洁的构图和拼贴元素。这里画作稀疏的线条和米色纸张所带来的单调感,被粘贴和以图钉固定于构图中心的白纸剪影所弥补。这片白纸也构成了丑角的面部。两条交叉线组成的小胡子像钟表的指针一样从丑角口中伸出,与矩形的脸相并置。
6、《持烟斗的男子》

这幅作品体现了毕加索从分析立体主义盛期向综合立体主义的转变。综合立体主义与色彩极为有限的分析立体主义不同,其使用的颜色更明亮、形状更简单,线条也更为纤细。图形变得不那么抽象,而且往往更容易辨认。观看这幅画作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画中人物的四肢和身体,以及他右手所持的烟斗。毕加索还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拼贴技术,也就是将各种材料粘合到纸张、画布或纸板上。作品背景被漆成蓝绿色,但男子身体的大部分都是由织物构成的,其中最显著的是他的花格衬衫。这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纹理,使其区别于分析立体主义的单色构图,并预示了后期混合材质作品的出现。除此之外,它还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描绘世界的新方式。
7、《小提琴》

尽管毕加索主要以画家身份闻名,但他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雕塑家。这件雕塑由切割金属板制成,但是零件以电线连接,并且覆上了彩绘,所以材质本身并不明显。金属构件的体积和涂漆平面的空间结构之间似乎形成了对比。应该位于前景中的部分被后移,而那些远离视图的部分更为突出。小提琴上的两个音孔不是由凹陷的金属构成,而是选用了长方形盒子,这与现实世界中的音孔构成恰恰相反。同样,黑色油漆通常用于表示阴影,但在这里与自然光线的呈现没有明显的关系。画作中的小提琴主体是蓝色的,与棕色背景形成并置。这种在雕塑结构中结合图形和空间的造型方法,让毕加索创作出独特而精巧的综合体,这也是艺术家这一时期作品的标志性特征。
五、“多变毕加索:致敬、引用与革新古典”
1、《烟斗、杯子和扑克牌》

立体主义的出现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愤怒,他们指责立体主义与现实的脱节。然而,正如《烟斗、杯子和扑克牌》这张作品所呈现的,立体主义始终将日常物品置于画面的焦点之下。构图的中心特征是平面的后退,支撑其的是简洁画就的倾斜平行线和曲线,通过这个方式将它们的重要性最大化。置于画面中心的是一张扑克牌,牌面上装饰着交错的线条和梅花图案。扑克牌看起来似乎正从画布表面升起。相比之下,旁边的烟斗与杯子,在扁平的单色调中显得更加抽象。为了进一步强调作品标题中这三个物体的居中性,毕加索在周围画了一个同心的矩形。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将写实效果与高度抽象和图像化的形象相互融合,这是毕加索这一时期创作的标志性特点,这同时也是他在风格上最为多元和异质化的时期。
2、《恋人》

《恋人》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与早期分析立体主义中尖锐、严厉、紧密连接的平面和角度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更为明亮大胆,对主题的表现也没有那么抽象。然而,两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毕加索都试图将物体从多个视角分裂成二维平面。正如标题所示,《恋人》描绘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毛绒沙发前拥抱的场景。他们的四肢和身体部位呈倾斜的角度排列。穿着燕尾服的男人从后面抱住女人,女人则穿着正装。他们似乎正在跳舞。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画布右上角潦草地写着“马奈”的字样。暗示了毕加索对这位年长的印象派之父的仰慕之情以及精神上的竞争心理。
3、《静物:罐子与苹果》

直到毕加索1973年去世之后这幅作品才被发现。作品的构图相对简单:四只苹果,一个水罐和一个盘子。这些物品看似随意的摆放方式与它们对称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对苹果被对称地放置在水罐的两侧和上方,罐子则好似纪念碑一般地竖立在画面中央。艺术家对灰白色和棕色的运用,以及其低调而古典的构图让人想起了古罗马壁画。毕加索的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向古典形式和色彩的致敬,他也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融入其中,例如塞尚静物画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早期的立体主义实践。
4、《〈三角帽〉装饰习作:最终版装饰模型》

《三角帽》这部作品堪称毕加索在戏剧领域的最高成就。这部芭蕾舞剧讲述了一名地方法官试图勾引磨坊主忠诚的妻子的故事。1917年,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创始人佳吉列夫委托毕加索为这部剧设计舞台装饰、服装与巨型幕布。毕加索根据对于西班牙文化的理解,为该剧的西班牙场景与主题做出了补充。将西班牙元素融入芭蕾舞语言之中,本身就是《三角帽》这则剧目的创新。这幅装饰习作是1920年根据艺术家原稿制作的印模画。画作中呈现了剧本设定的故事发生地—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景观,这是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地区,以其拱形的摩尔式建筑、多山的地形和斗牛文化而闻名。
5、《习作》

《习作》是由十幅相互关联同时也自成一体的图像拼凑而成,这些图像让人想起毕加索的拼贴实验——这就是他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发明的另一个艺术形式。这件作品中的元素可以主要划分为立体主义和写实风格。其中一个微型“场景”中,一对夫妇似乎在跳舞,与《恋人》这件作品相类似。然而毕加索在这里放弃了惯用的立体主义,转而使用一种更传统的古典绘画语言。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艺术家以及观众开始抛弃早起前卫艺术运动的分裂,转而在传统中寻求新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习作》中,跳舞的女子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长袍,很像一种名叫托加的罗马长袍,她的侧脸看起来也是罗马式的,这些写实画面的边界相互交融。相反,立体主义场景之间却以粗轮廓清楚地区分开来。这幅画的分裂性质也暗示了毕加索在个人创作实践中开始出现的分裂。例如,在完成这部作品后的几年里,艺术家开始着手创作两件主要作品:一件是立体主义绘画《三位音乐家》,另一件是新古典主义作品《乡村舞蹈》,构图直接出自《习作》中的小幅舞蹈场景。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将自己从严格的阶段化创作中解放出来,再没有什么其他作品能比《习作》更好地诠释这种变色龙般,在不同风格之间自如切换的绘画形式了。
6、《乡村舞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毕加索正处在他在经济和婚姻上相对稳定的时期。他的作品卖得很好,并且刚与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克洛娃结婚。这段时期,许多先锋艺术家又重拾了古典写实主义的画风。毕加索也不例外,他此阶段的作品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他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沉重感和雕塑感的特征。尽管这有别于立体主义扁平而抽象的画面,但人物参差不齐的体量感还是体现了大洋洲艺术对毕加索的启发。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雷诺阿晚期创作的健壮女性形象对毕加索的影响。柔和的色调让人想起雷诺阿所偏爱的朦胧笔触和混合色彩。跳舞女子有一个高高的古罗马式的鼻子,尽管她和伴侣的服装都很现代。为了呼应标题中乡村的朴实风格,两位舞者被描绘得异常壮硕,他们的姿势笨拙,衣服也不合身,尽管如此,依然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魅力。
六、毕加索在1927年至1972年较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
1、《白色背景上的裸体》

2、《扔石头的女人》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毕加索与首位妻子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克洛瓦的婚姻出现裂痕,两人关系的恶化导致毕加索以绘画作为发泄,将妻子描绘成尖嘴猴腮的螳螂或凶残的怪物,与此同时,另一位情人和“灵感缪斯”走进了他的生活。1927年1月8日,毕加索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门前遇见当时年仅17岁的玛丽・特瑞斯・瓦尔代尔,毕加索立刻被她的希腊式古典美貌而倾倒,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瓦尔代尔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但毕加索在早期的肖像画中通过各种变形或特殊形象来隐藏自己的“缪斯”。在《扔石头的女人》中,热爱游泳的瓦尔代尔在毕加索的笔下看起来像一个无固定形状的物体,又像是一位在光秃秃的海滩上玩耍的海员。尽管从未明确涉足超现实主义运动,但从1927年开始,毕加索开始在他的立体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肖像画中融入超现实主义元素。这个造型语言同样影响到了他对主题的选择以及整体的创作方式。
3、《阅读》

《阅读》出自毕加索为他的情人玛丽•特瑞斯•瓦尔代尔创作的一系列标志性肖像画,这是一幅继承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中爱情、性和欲望主题的代表作。画中的瓦尔代尔被塑造成一位有着淡紫色肌肤,略显慵懒的圣母形象,她的脸分成两半,一缕头发优雅地垂在半边脸的一侧。此时,毕加索与妻子奥尔加的关系越发紧张,创作这些充满情欲色彩的瓦尔代尔的肖像画成为了艺术家感情的宣泄口。毕加索运用专门为情人定制的绘画语言,将瓦尔代尔的古典美得以彻底展现。艺术家将鲜亮的互补色、充满情欲暗示的物体与姿态共同汇入他对形式的解构中。
4、《头顶瓮罐的女人》

这是毕加索为1935年9月5日出生的女儿玛雅制作的一个精致、小巧玲珑而且充满趣味的雕塑木偶。作品丰富的色彩以及装饰性的图案看上去好似霍皮人的卡其那娃娃,以及传统的欧洲木娃娃。毕加索热衷于将工作室的废料变废为宝,这点从由各种日用材料组成的《头顶瓮罐的女人》中可见一斑。
5、《玛丽•特瑞斯肖像》

6、《画布前的艺术家》

7、《女子头像》

在20世纪50年代,毕加索的雕塑创作发生了突变——从陶瓷雕像和组合动物雕塑,转向金属板结构的创作。这件《女子头像》虽然是由彩绘木片组成,却具备该时期风格的典型特质。毕加索于1954年开始首次尝试创作这类实验性的单色金属雕塑。他最初在纸片和硬纸板上进行设计,然后开始对切割和折叠产生了兴趣,这件创作于1957年的《女子头像》标志着这一模式的短暂回归。这件作品以当时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罗克为原型。作品所带有的图腾特性也展现出毕加索热衷于将自己创造力的象征——即自己的缪斯女神,在公共空间中纪念碑化的兴趣。
《女子头像》可以被看作是毕加索60年代雕塑创作探索的句点。其部落面具般的相貌不仅让人联想到高更的原始主义风格,也让观众回想起毕加索最早的雕塑杰作。即便走到了艺术创作生涯的最后十几年,毕加索也持续地从立体主义的创作语言中,不断以新的方式触发意义。
8、《吻》

《吻》是艺术家以恋人激情相拥为主题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不过与早期作品中所展现的简单纯真不同,1969年的《吻》对主题的呈现更为直接和充满激情。毕加索于1969年10月26日,也就是自己88岁生日后的第二天开始创作《吻》,我们几乎可以将这件作品看作是他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冥想。毕加索将面对死亡与身体机能衰退的感受,转化为男女缠绵情景的狂野描绘。为了应对日渐衰老的沮丧感,艺术家在晚期作品中为自己创作了一系列的化身。在《吻》中,毕加索以他的老朋友—画家亨利•卢梭和他妻子约瑟芬的形象代表自己和妻子杰奎琳•洛可。在展现“毕加索”式的艺术致敬的同时,整个作品弥漫着独属于毕加索的庄严与悲悯之情。
9、《年轻的画家》

作为毕加索去世前一年创作的作品,《年轻的画家》既是艺术家晚年所创作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亦是一件反常之作。毕加索选择在空白画布上,以松散的笔触,简单的色调,将自己描绘成一位头戴草帽,手拿画笔和调色板的年轻画家。这件作品虽然在形象选择上特立独行,但依然没有脱离毕加索晚年作品中一贯暗含的线索:向其所敬仰的艺术大师致敬。本画中的草帽是对梵高和雷诺阿等在其艺术风格形成时期所敬仰的艺术大师的致敬。毕加索在这里以轻描淡写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抬起手正要往看不到的画布上落下第一笔,这也象征着毕加索对自己80年艺术生涯的感伤回顾……当我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热泪盈眶……
写在最后:
在毕加索的眼里,绘画不单单只是呈现现实的表象,或是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来描绘,而是透过画家本身的认识和情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做出有感而发的,思想上的客观描述。

性、女人是毕加索原始动力与灵感的源泉,在他眼里,女人就是大自然隐匿起来的尤物,要用一生来揭秘。

青年时期毕加索的作品能比肩大师,晚年艺术家的画风犹如天真的孩童一般。向大师致敬!

小贴士:
1、展区内提供免费翻阅的毕加索的相关书籍,例如毕加索的诗歌集、毕加索作品集、毕加索传记、毕加索作品解析等。
2、展区内提供中英文语音导览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聆听30多件作品的语音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