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摘录六
29. 实际上,脱离了社会,你一开始就无法确定你是谁,“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的共同体的故事之中”。P207
30. 人并非天生的懒汉,仿佛事事都希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是的,我们不仅希望有个好结果,而且要自己求获这个结果;人不仅因为有好结果而快乐,他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好果实来。我留心观察过远远近近的人们,观察记录表明,没有什么快乐比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就带来的快乐更光彩,更持久。P209
31. 戴震分别说,荀子之重学也,无于内而取于外;孟子之重学也,有于内而资于外。P226
32. 初级反思一向拘于平面上的善恶对照,错并不错,却只是流俗之见。孟子从平面上的东西转向纵深上的上下,揭示出与善恶之为性相配的是上下隐喻,这是哲人所需的眼光。P232
33. 换句话说,道体和道统是他们的真实信仰或某种基本预设;离开了这一信仰或预设,他们关于人间世界的意义系统便解体了。P241
34. 德性总是一种伦理系统的德性,而不是封闭在有德之人一己良知之中的东西。P246
35. 嘲世主义者力图对抗假道学的不自然,但他用以对抗的方式往往相当矫情,并不自然。我们无法靠退回到本能达到自然,相反,我们靠培养更高的德性成就自然。P254
36. 面对西方,声声皆称文化无优劣,说到布隆迪,啊,当然是有优劣的-中国文化明显比布隆迪文化优越。中国积弱时,文化无优劣,中国貌似成为强国了,中国文化就有了优越性,甚至有了可以为全世界都接纳的普遍性。P267
37. 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因为哲学提供普遍原理,诸如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类的原理。P278
38. “无名可名者”之所以不可名,并非因为它是比语词所能够到的所有普遍者更加普遍-它根本不是殊相之上的普遍者,而是殊相之间的翻译与会通。惟殊相可名,殊相之间的会通保持在无名之中,依附于殊相呈现自身。P285 3
9. 种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困局,很少能通过在纷纭万殊中找到共性得到缓解,遑论解决。我们将始终作为特殊的人,特殊文化,特殊宗教中人,来寻求解决冲突之方。P293
40. 我们不想变成另一个人,也不想变成一个普遍的大写的人,我们只是要作为个殊者变得更优秀,更丰富,并使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整体变得更优秀,更丰富。P294
41. 我们只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到救赎。有人由基督教的上帝救赎,有人由华夏文明救赎。有谁竟由普世宗教或普适伦理救赎,那仍然是一种特定的救赎,而不是更高的救赎。P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