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到三十、四十、七十、八十,总爱想“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或许是对现状不满、对未来不可期、对过去追而悔的三不沾状态下的焦虑表达。人类一思考,烦恼就来了,索性没心没肺的人,活得更潇洒。但有此一问,还不能忽视,否则,夜半无人,胶着。
好在这个问题有千千万万人思考过,解题思路也很多,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就提出一种,意义疗法,颇有醍醐灌顶的架势。说书之前,先说作者。纳粹集中营里二十五分之一的幸存者,上帝大概是要留他写这本书。
集中营对精神分析学家来说,除却它对人的无限的乃至不可恢复的伤害,它还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的观测场。作者正是基于此地的经历结合学术,创立了面向未来的意义疗法,既救赎了自己,也帮助他人获得解脱。
在极端的苦难下,人的反应十分耐人寻味。第一阶段,新奇、羞耻、愤怒、积极反抗,他们还是法治下的文明人。第二阶段,放弃、出卖朋友、偷盗,野蛮人在战斗,进化花了一万年,退化只需几个月。第三阶段,麻木,疏离,不真实,一道铁丝网,造就两个平行世界,一群行尸走肉看外面有如前世。
心理学家当然也不能幸免,饥饿、寒冷、身体不适带来焦躁、易怒,这过程中一些人选择了放弃,呆在满是臭虫和屎尿的囚室里躺着,抽着最后一根雪茄,任囚头打骂威胁无动于衷,他们本人和其他人都知道48小时内他们必将送到毒气室凄惨离世。那作者靠什么坚持了下来?
也许,是他钟爱的妻子。他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思念着记挂着她。他的职业,大抵被用来换面包和保护。看,有了生存保障,有了精神支柱,就能比别人走的远一些。
这也正是意义疗法的前两种,一、事业和工作;二、体验或者爱某个人。体验可以诠释为兴趣、爱好。那么还有第三种,忍受苦难。为什么在集中营里有的人会决然放弃,选择死亡?如果苦难没有意义,那忍受苦难又有什么意义?又或者,横竖都是死,为什么要饱经折磨后再死?
从集中营被解救之后,作者没有选择离开那片伤心地,而是留下来继续行医,他的妻子、父母和弟弟都死在了集中营。在苦难中忍受苦难是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而苦难后,忍受它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没有办法和那些已经死去的人说你所受的苦难很有意义,但它对活着的人来讲是一种修行。
所以说意义疗法面向未来。精神分析帮助我们了解过往和原生家庭,人本主义发现自己真实需求,意义疗法作为动力,督促创造美丽的明天。更通俗一点就是:好好工作,保持兴趣,爱某个人,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