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遵循“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准则,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1972年尼克松为连任美国总统,成立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连任委员会想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安装窃听设备以获取情报,这就是“水门事件”。事件曝光后,尼克松坚决否认此事跟自己有关。尽管尼克松此前政绩卓越,谋求连任也成功了,但水门事件遭到了民众的反感和抗议,尼克松最终众叛亲离不得不在1974年辞职。尼克松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虽然他在任期内做出过包括发展和改善中美关系等在内的很多伟大的政治成就,但他最后却被“水门事件”这个看起来似乎很小的错误给毁了。
这正是小错酿成大祸的典型。若非“水门事件”,尼克松或许可以非常完美地功成身退。为什么会败在这个小错误上?因为他用了不正确的方式去做不正确的事情!“水门事件”成为了尼克松的污点,此前的任何成绩都无法抵消美国人的愤慨,失败可想而知。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中国零缺陷之父”杨钢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里说,做人跟管理企业一样如果能够秉承“零缺陷”的准则,错误是可以避免的,缺陷是可以杜绝的,那就是做人做事都要有匠人精神,“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匠人精神要求我们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坚持做到“零缺陷”。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作者杨钢,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零缺陷之父”全球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的学生,被誉为“中国零缺陷之父”。多年来杨钢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打造“中国品质”,同时出版了多部有关质量管理的书,除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之外,还有《质与量的战争》、《零缺陷智慧》等畅销书。
如何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企业靠客户生存,没有客户企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赢得客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的命脉。
有一家企业订单很多,工人天天加班,可是老板却抱怨根本不赚钱。因为生产的产品将近15%都不合格,原因是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于是企业改进技术、建立返工区,不合格的全部返工。但整改后老板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比原先好多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老板认为每个环节出点小毛病是不可避免的,产品的合格率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下就是正常的。
难道质量管理真的无法做到完美或者说“零缺陷”吗?事实证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就是说要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中国人很喜欢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常常认为完美是不可能做到的,工作中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很多人喜欢说“差不多就行了”。
文章开头提到的企业老板就是典型,他一直容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他认为是正常的,产品返工他认为也是正常的。但不赚钱却不正常啊!老板也很疑惑,后来他请了一位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来帮自己出谋划策。
质量管理专家了解情况以后,指导他从原材料、技术设计、生产过程三方面把问题分类,只要能在这三个环节都做到“零缺陷”,就可以杜绝返工。
原材料采购方面,严格要求供应商不能出现一个残次品;同时让技术部门完善设计;生产设备该保养的保养,该修理的修理;培训工人、让最有经验的工人来指导监督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马上解决。
总之每一道工序都保证零缺陷,每个工序下来的产品都完全合格。经过改造之后,企业的生产状况完全改观了。生产速度快,产品质量、性能稳定,客户对产品非常满意。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产品是可以做到零缺陷的。要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根本上是思维的转变,心态的转变,我们要意识到缺陷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本来就应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确保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正确的战略、方向,正确的运作与执行。所以关键是在于人,人人都要有这种工作方法和理念。
怎样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要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杜绝错误,做到零缺陷。
一、确定工作目标。企业的工作目标是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书中有个例子,一家企业为日本客户生产一批产品,发货时碰上台风天气,公司额外做了更严密的包装以避免产品受潮或磕碰,大家都觉得这是替客户着想,多好啊!没想到日本客户收到货后却指责企业违反合同,没按要求提供产品,害得他们收货后找不到合适的工具来拆除包装!
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产品,单方面认为它更符合客户需要。目标一定是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恰到好处而非过犹不及。
二、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做到零缺陷而非差不多。很多人做事情喜欢说“差不多”。胡适写过一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做人何必太精明”的“差不多先生”。清末汉学家阿瑟·史密斯在《中国人的德行》一书里评论中国人漠视标准、不求精确。在“差不多”的心态下,很多产品的失败可能就源于一颗松动的镙丝钉。只有坚持一次就做对的准则,才可能把这些细微的小问题完全杜绝,避免让0.001的误差酿成灾难性的悲剧。
三、建立预防系统。制定预防政策、建立预防机制、取消“返工区”。返工区不仅指工作中,更重要是精神上不能存在返工区。返工就是亡羊补牢,浪费人力、物料,也增加了时间成本。返工区还会给人一种心理安慰,认为产品出现瑕疵可以将就,可以到返工区完善,这就为出现残次品开了绿灯。一旦取消了返工区,我们就会时刻警示自己:防止返工,做到零缺陷!没有退路,就必须第一次做的时候把它做好,有效地避免浪费。
四、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效益。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为了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老板让小林和小张去做同样的任务,小林懂得随机应变,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小张干活并未偷懒,但结果却不如人意。老板认为小林工作出色,有可挖掘的潜能,所以重用小林候小张有意见了,跟老板说我也认认真真按你的要求去做了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但老板要的是正确的结果,结果不对,努力白费。因此过程要对,结果也要对这才是企业的追求。
五、用匠人精神打造零缺陷的产品。员工决定着一家企业的未来,优秀的员工制造出好的产品,并能成就伟大的企业。产品就是人品,品质就是品格。优秀的企业不仅用心在培养员工做事,还要求员工好好做人。有责任心、有时间观念、懂得感恩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这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对企业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人品、素养和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零缺陷精神的本质。匠人精神是一种决心和心态,是一生做人做事的坚持。
六、团队合作,增加成功机率。合作很重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合作,企业和企业之间需要合作,企业员工也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增加成功的机率。“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可以使独木成林。你的弱项或许正好是他人的强项,合作可以弥补彼此的短板。因此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准则做人做事
我们要保持零缺陷的心态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转换思维:产品就是人品。因此在生活中也应该坚持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要成事先成人,一个人的人格决定着他做事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做人做事都坚持零缺陷的习惯,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我们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我们实现个人梦想应该具有的心态和准则。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有“错误真的难以避免”的心态,要让“零缺陷”成为习惯,做事力求完美,不能想着差不多就行了,得过且过最终会让人生也非常失败。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不惧怕犯错,大胆前行;万一犯了错,应该找出原因,及时改正,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高度,它将管理提升到最高境界,这是一种管理哲学,它能够造就优秀的企业,成就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民族的兴盛富强。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是改变和提升个人的有效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它是做人做事的哲学思想,也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最佳法则。它引领我们找到成功的方向和道路,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体现人生价值。
-
梧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6 1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