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对社区发展模式的理解——基于广州渔民新村的研究
摘要:研究者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与广州渔民新村居民的访谈交流中,先后采取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两种社区分析框架与居民发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需求为本”与“资产为本”两种社区发展模式的理解。基于此,研究者得出了优势视角下的“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更利于整合社区资源和塑造居民的主体性的结论,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优势视角 社区发展模式 资产为本
一、研究背景
渔民新村,前身为广州市白云区渔业联社新洲渔社,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的最东端,1956年由政府出资兴建,是解决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而建成的一条典型的渔民新村,当时户籍266户。目前,这里是广州城区范围内仅剩的仍然有完整建制的水上人聚居自然村,生活着最后一批曾经以船为生的疍家人。
2017年9-12月,研究者及小组成员走进广州渔民新村,了解渔民新村的社区发展状况。研究者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与广州渔民新村居民的访谈交流中,先后采取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两种社区分析框架与居民发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需求为本”与“资产为本”两种社区发展模式的理解。基于此,研究者得出了优势视角下的“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更利于整合社区资源和塑造居民的主体性的结论,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优势视角:一个社区分析框架
优势视角可以被视为从人类生存问题出发的包含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Goldstein,2004)。它从批评现存的主流的病态和缺陷模式开始的,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研究、社会建构、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
(二)研究方法与概况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在具体的方法运用上,研究者主要采用了参与式观察、非结构式访谈以及文献研究。在参与式观察上,主要针对渔村的位置、环境、社区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实地观察,并且通过与居民建立关系进入到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日常生活,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更丰富。在非结构式访谈中,访谈对象选取了长期生活在本村(社区低保户、退休老干部、还在打渔的渔民等)、早期生活在本村(外嫁女等)、近期生活在本村(新搬来的,研究者称之为“外来者”)的人士。研究的访谈提纲,主要参照埃文·塞德曼的访谈结构,访谈提纲以经历——细节——意义和反思为线索。访谈的过程采用半开放式,地点在社区活动场所或居民家中为主,每次进行一个访谈对象的访谈。另外,研究者还搜集了关于渔民新村历史、媒体报道、渔民生计与日常生活研究、渔业政策和相关的中外文献。
三、两种社区发展模式的不同视角
(一)问题视角下的“需求为本”的社区发展
需求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为了响应社区居民生活的“不足”而出现的实务模式。它背后的假设是社区是有问题,有需求的。采用“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社区分析模式,直接采用专家意见,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社区问题,一些重大社区问题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或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在社区工作研究与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下,这种传统社区分析模式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外来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通过某些标准评定社区需求,居民依赖外来者去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等、靠、要”的心态被不断强化,忽略了自身的资产和能力建设。
在政府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中,外来专家也是立足需求为本,问题取向的社区发展理念,在评估中首先会问到“这个社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社区居民有何需求”、“社工基于怎样的服务逻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评估的成果以服务产出为衡量指标,社会工作容易被割裂成三大方法(个案、小组、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在研究者最初进入到渔民新村,迫切希望了解到该社区存在的问题,在与居民的访谈中,多使用“您认为该社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生活中,对您最大的困扰是什么”等句式,由此,居民抱持倾诉苦难的心态,研究者很快了解到渔民生活的艰难,如长期打渔患风湿等职业病、不像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没有退休金靠着买断“农转居”的社保每月领着微薄的收益、环境影响水质污染渔业发展受挫……研究者也似乎受到困扰,陷入一种无力的状态,认为这是一个居住空间逼兀、生活环境恶劣、人们陷入悲观与失落的社区。
仔细审视,研究者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况 ,是因为当持守问题视角看待居民的问题和需要时,作为主体的居民被客体化了,他们的主体性、优势、能力和资产等被忽视了。后来, 一个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思路——优势视角,帮助研究者尝试走出一条另类出路,用新视野重新审视这个社区。
(二)优势视角下的“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sset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ABCD)是McKnight和Kretzmann(1993)两位学者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和行动策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旨在开发和建设一个社区内在的能力——建设和加强社区的资产价值。相比较于问题和需求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方式更重视社区自身的资产实力,而非不足。
Dennis Saleebey(2004)将基于社区资产的社区分析归为优势视角下的一种方法,强调社区分析应该以社区资产为本,聚焦社区的优势。“从社区现存的资源开始着手,而非从社区正缺少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社区的需要是什么入手。了解社区内发生了什么、有什么资产可以获得、有什么个人和团体的能力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带着优势视角,研究者重新进入该社区,整理并重新审视访谈记录,发现Saleebey(2004)提出的几条重要实践原则:一是,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二是,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三是,激发抗逆力和优势的话语与叙事……譬如渔民在叙述打渔经历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打渔是他们得以谋生的技能,用渔民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们表示自己“从大海毕业”。在充满意外的海上,他们这份与生活的抗争和成功实属难得。又譬如,研究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政策和环境对人生活境遇的影响很大,但被访者能够积极应对变化,适应环境,活出一份坦然和自在。
以资产为中心的社区发展理念将产生雪球效应从而影响社区的其它方面,包括社区的需求和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忽略社区存在的问题,而是侧重社区本身具有的资产和能力,提出一个社区发展的积极观点。先由资产及优势入手,社会工作者会更容易发动社区资源,将过分关注问题的精力用于先去寻找社区资产,更有信心及能力去跟着解决社区面对着的问题。
四、行动策略与反思
Pinkett(2000)提出了动员社区的五个步骤: 1)资产地图。对个人、居民团体及本地机构的能力进行全面的绘图;2) 建立内部人际关系。在社区内部建立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关系网络;3)资产动员。充分调动社区资产,促进经济发展与信息共享;4)展望社区发展,召集具有广泛代表性群体建立社区发展的规划;5)建立外部联系。利用社区外的活动、投资及资源等来支持当地人定义的社区发展。
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中,社区介入会采用建立社区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发展社区互助系统,培养居民社区参与和责任意识,发动个人、群体及组织的资产,建立居民、组织和社区的抗逆力等策略。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应该认识到所有形式的社区资产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社区资产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我们对某个资产关系做基线分析,就能形象地观察到资产关系的变化情况。另外,对于资产与资产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需要警惕,这部分往往容易被社会工作者所忽略。
参考文献:
Godstein,2004,《优势视角的文学与道德基础》,Saleebey主编《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Dennis Saleebey,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与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会学研究》,6月。
张和清、杨锡聪等,2016,《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红莉、李继娜,2011,《论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发展新模式——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求索》第4期
Pinkett,R(2000).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Sociocultural Constructionism and an Asset - Based Approach toCommunity Technology and Community Buil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New Orleans,LA,April 24-28,2000.
(本文完稿于2018年2月,2019年8月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