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 up the baby!不然后果很严重(下)
首先出场的当然是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先生及他的后继者们。
弗洛伊德将婴儿生命的第一年命名为“口欲期”。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小baby天生拥有吮吸反射和觅食反射。母亲把小baby抱起来喂奶,当他的面颊碰触到乳头或者其他部位的时候,会反射性地做出寻觅乳头的动作。当他找到乳头并将其含到嘴里的时候,又会反射性地做出吮吸的动作去获得母乳。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小baby们快乐的源泉就是用口唇吮吸乳头。虽然这是有一定神经生理基础的无条件反射,却能给第一年的新生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抚。
虽然从事实上来看,新生儿口唇的活动及满足的确是第一年中的主要议题,但是弗洛伊德尤其是其后继者又告诉我们,这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实,母亲将小 baby抱起来时发生的皮肤接触,看向小 baby时发生的眼神接触,都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安抚方式。
斯皮茨在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小 baby们是需要被抱起来安抚的,否则他们就不再吮吸乳头了,甚至会因为情感依附性抑郁(anaclitic depression)而丧命。
斯皮茨将新生儿的第一年定义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一般感觉阶段(coenesthetic phase,“coenesthetic”来自希腊语),是指婴儿出生后4-6个月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小baby们必须被抱起来吮吸母亲的乳头,而且需要母亲与他们进行温柔的眼神交流,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够发展出一些依恋性的关系。那些在喂养过程中被剥夺了拥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似乎永远也没有办法放弃属于他的“乳头”或者“奶瓶”,而他们的“奶瓶”里则会装满酒精,很容易就成为物质滥用者。
第二个阶段叫做分离阶段(diacritic phase,“diacritic”来自希腊语),是指婴儿从一般感觉阶段结束到第二年的这个时期。在这个阶段,安抚小baby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再抱着他们、让他们吮吸乳头了,妈妈们只需要温柔地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然后再轻声地跟他们说说话,就足够了。
从来自哈特曼、克里斯、克莱因、比昂、温尼克特、雅格布森、玛格丽特·马勒和科恩伯格等人的客体关系学派来看,小baby们将他们的三种记忆整合在了一起——口欲得到满足时的愉悦、照料者的部分意象以及被安抚的感觉,这三种记忆逐渐被整合为一种心智图景,我们把这种图景叫做“内摄”。
内摄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母亲抱孩子抱得越多、安抚得越多,孩子内摄的材料就越丰富,心理涵容能力就越强,他们对别人就能够展现出更多的共情与善意。
不仅如此,小baby们被安抚,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玛格丽特·马勒的团队看到,小baby们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并没有一个完全分离的自体意象。这个自体意象是指,他们自己的意象和妈妈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混合在一起的,或者说,他们朝向自己的画面与朝向母亲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融合在一起的。马勒因此把这个阶段称为“共生期”。
当小baby们在和母亲的不断分离和聚合过程中——也即母亲在他们需要被安抚的时候将他们抱起、给予乳头吮吸,安抚完毕之后将他们放下并离开——享受到了非常大的快乐,也正是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慢慢构建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以及属于其他照顾者的分离的意象。这种高强度的互动过程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四到五个月期间。
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后六个月,马勒把这个阶段命名为“孵化期”——就像小鸟从蛋壳里孵化出来一样,小baby 们也在慢慢地孵化自己的自体意象和自主性。他们开始建立一个分化的内部意象:那些是妈妈,这些是我自己。大概从六个月开始,小baby们开始发展出一种独立的、关于自我的自体感,这种自体感能够支持他们走向外面的社会,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对自我与客体逐渐清晰的区分,会产生一种区分性危机和分离焦虑,他们必须要得到及时安抚。
区分性危机是麦克德维特对斯皮茨“陌生人焦虑”这个概念的一个扩展。“陌生人焦虑”发生在八到九个月,而区分性危机是在小baby们九到十二个月的生命期内。在这种危机下,他们更容易被扰动,更容易半夜惊醒,也更需要父母的及时安抚。在父母的安抚下,他们才能体验到安全的依恋和共生的快乐,并坚信哭的时候父母会及时赶到。在孩子九个月的时候,父母们也许已经度过了一段安静的时光,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在晚上又要开始被孩子闹醒,去抱抱他们,喂喂他们,和他们说说话,并做一些眼神交流。
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小baby们需要发展出关于自体的意象,需要区分出自体与客体的意象,需要独立地走向外部世界。马勒在她的著作“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中有这样一句话,“We refer to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as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但这个能力的基础在于,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基地,必须能够得到及时安抚。
及时地将孩子抱起来并进行安抚,对于孩子客体恒常性的形成也至关重要。皮亚杰指出,小baby们关于其他人和事物的完整概念会受到出生头一年发展的影响,而这个完整的概念正与客体恒常性有关。当一个物体被移走的时候,一岁大的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但当这个东西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能够再次识别出来。而那些不怎么被抱起来安抚的孩子,他们的客体恒常性发展会受到很大损害,以至于他们长大后往往会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认为所爱的人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甚至死去。
孩子三岁时出现的躲猫猫游戏也告诉我们,出生头一年的及时抱起和安抚对于他们自体和客体恒常性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另外,约翰·鲍比在提出依恋理论之后,她的同事玛丽·安因斯沃斯的工作表明,在婴儿出生头一年及时的抱起安抚,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亦影响深远。
若父母们不去将小baby们抱起安抚,他们终将停止哭闹,但这种方式造成的终止并不能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这些孩子可能不会再去哭闹,但他们也将变得没有人情味儿,甚至会丧失对生活的掌控和热忱。抑或,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只能在吸毒、酗酒和纵欲的感官刺激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当我的孩子在哭闹时,我究竟要不要抱起来哄哄他。你一定要斩钉截铁地告诉他,必 须 的 !
© 本文版权归 Lemaitre 1894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Lemaitre 1894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8 2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