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如何快速入门品茶?
|本文由一路有茶原创
|首发于公众号:一路有茶
|作者:袁伟鸿
大家好,我是袁伟鸿,作为一个在学茶过程中走过无数弯路的人,感觉自己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注:本篇解决的是想要学会“品茶”的方法论,想要知道品味台湾茶的顺序的话,可以从简单的喝到复杂的,从清香到浓香,从单一品种的喝到多品种对比着喝,从级别低的喝到级别高的。
品饮篇:
警告: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想从茶里去找虽然逼格很高但其实容易走火入魔的香气和滋味代名词:如兰花、薄荷、鲜活、喉韵、山韵等等
纯小白的时候:
1、学会向自己提问当你第一次喝茶时,你先要问自己基本的问题:这个茶香不香,涩不涩,甜不甜,苦不苦,这些一个茶口感的基本结构,如果你真能一开始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台湾茶的香气类型,滋味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度,那你离大师的水平真心不远了。。。。。。
2、记住你喝到的所有你喝到的茶有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舒服。记住它们!然后,从喝到的香甜苦涩建立对一个茶基本的印象。
不那么小白的时候:1、闻香气的时候,问自己这个味道是偏清香(花香),还是偏浓香(蜜香/果香)。虽然你现在还区分不出台湾高山茶的桂花,栀子花,兰花,果香,还是薄荷香,但清香和浓香的区别我相信你还是能分别的!
2、如果不了解“茶味”是个什么感觉,很简单,你主要记住茶味就是“香、甜、苦、涩、甘”等味道混合一起后对你口腔和舌头的刺激程度。如果你只能感受其中一两种味道,并且这些味道停留时间很短,那我们就会说这个是“茶味”薄,反之就是浓。
3、了解关键工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六大茶类加工工艺。可是我们在网上,书上看到的只是该类别中的基本工艺,具体到不同产区不同茶叶品种,它制作工艺都是各不相同,都有它关键工艺。而这些不同的关键工艺造成了现在千茶千面的原因,要了解一个茶因何有它独有的风味,就要了解它背后的关键工艺。
4、逐渐学会台湾茶不同的品种,和它的风味类型及形容这些风味的词汇
5、学会领会一个茶的独特质感和层次感,这些比较抽象,咱们以后再讲。
6、学会利用“审评冲泡”,进行多茶品对比品饮。
总结:如果具备了以上技能后,当别人问你“这个茶怎么样?”的时候,你就可以大致地说出一个茶的基本情况。而不仅仅是:“挺好的”、“挺香的”“还可以”。
品种和产区篇:
警告:别一下就扎进台湾茶不同产区的不同特点上去!!那是最后一步!!
不管是学好台湾茶,还是其他茶类,第一样必须了解茶叶的风味是受什么影响的! 产地环境是决定风格的最大因素,海拔高的地方出来的茶滋味会清冽却丰富,海拔低的地方出来的茶就会浓郁,这是毫无悬念的。
所以想学好台湾茶,要把产区学透,有条件的,亲身去这些产地感受一下。 产地环境会影响什么地方种什么品种,而品种又会被当地的风土所塑造,从影响台湾茶风味的排序是:
产地环境——品种——工艺,
所以: 纯小白的时候:了解产地的方方面面,理解不同场地的不同微型气候,小环境,有装逼侠们喝茶的地方,产地讨论肯定是要绕不开的。
半小白的时候:了解茶树品种。学习每个常见的茶树品种的自然特性和口味,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知道这个茶树品种适合制作那些茶品,这些茶品里最有名的是那款,譬如,青心乌龙茶树品种做出来的茶品,最出名的就是冻顶乌龙茶。
不再那么小白的时候:了解具体制作工艺及变迁。虽然制茶的工艺基本框架是固定,可是每个时期,因市场的潮流变化,工艺都会有相当部分的变迁!而这种变迁速度是非常快的!从我学茶到自己投身这个行业,给我最大的感概就是课本上的知识是非常滞后的!是严重背离市场的!
总结:学茶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是一路有茶的主理人袁伟鸿,从学茶到投身茶这个行业已经15年,我想把我学茶的经验通过平实的文字,丰富的视觉信息做一份人人都能上手即用的深度品茶指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的内容。
欢迎关注【一路有茶】,领取你的专属品茶指南。
版权声明:本文归一路有茶【yiluyoucha】袁伟鸿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