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文老师
会不会有个瞬间让你觉得,此人不成功,天理难容。 前几天看《大江大河》,看到宋运辉为了能读大学在镇上的革委会门口站着背了一千遍的人民日报社论。当时我就想,这种人做什么都会成功。 没想到,在生活里,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人是个美发师。 昨天去弄头发,挑了一个不曾尝试过的闷青色,从夜里六点一直熬到十一点多,整个过程里,又是洗剪吹,又是染烫卷,满心期待,结果末了一看镜子,头顶头发泛着明绿色。一看便知,要么调的颜色有出入,要么时间或热度有问题。负责染发的小工们还在旁边哄我,一个说“这灯光会让发色显得明显”,一个和“回去一两次就会自然”。我心里想赶紧回家,又觉得折腾,就表示“虽然我很不满意,但是不高兴再折腾,就这样吧,算了。” 另个黄发年轻人,是小工们的师父,工号赛文,看起来比较沉稳,当机立断不能让顾客跑两次。 在征求我同意后,他便又开始替我重新染发,并让旁边已经困倦的徒弟们先回去休息,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把我的头发弄成了比较低调的闷青色。 差不多凌晨一点,我和同行人披上厚重的外套,走出这家美发店,午夜的都市街头,霓虹已谢,地面被新雨浇湿,偶有几个漆黑的人影掠过,但仍是冷清。我手里还攥着那个赛文给顾客准备的圣诞苹果。 我知道,这样寒冷的冬夜里,那个赛文还在低着头细细地扫地,估计得把一切整理妥帖后关上灯才会离开。 我跟同伴说:这个人,估计以后会成功,会很厉害。同伴也点头称是。 让我得出此结论的当然不止这一件事。 去理发店最怕被推销卡,但这个赛文不,我第一次来这店里洗头时,他就只是安安静静地给我吹头发,团购价29元,他花了半个小时给我仔仔细细得弄了个造型,罢了让我带上眼镜看,我一看“这家伙还真的有两把刷子”,于是当即就在心里决定好,下周找他烫头发染头发。由此可见,不过度推销,以技术服人,不因顾客消费低而怠慢之,才是把过路生意转化成稳定消费力的法门。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也会让人深思。昨日恰是冬至,赛文就让他的徒弟去给顾客们买了饺子挨个分发;店里还准备了好多包装精巧的平安夜苹果,以待给顾客一点节日惊喜。因为我抱怨了几句楼下的喜茶难排队,他便说下次来之前提前知会,他去给我们买两杯。虽则都是小恩小惠,但是很容易在顾客心里拉好感。 理发师还必修一门谈话艺术,话太闷嫌无聊冷漠,话太多嫌油腻烦扰。应要介于两者之间,话语要多从顾客角度考虑,关怀顾客的感受,还要不动声色地抬高自己的技术,又不失时机建立顾客对自己技术的信任感。赛文剪头发时,叹着气让我对自己头发好些,发质太毛糙不容易做造型。末了,还幽默地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便问他,技术哪里学的。他说自己从事理发行业已经十多年,公司每年都花钱送他们去日本进修发艺,每次都至少在日本的美发沙龙见习一周。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单干。他老实答,总公司在常州的两家店里,他都有股份,他就打算在常州把他们的市场做大做强。我微微一算,虽然只六十万,但按他们店的发展前景,其收益还是很客观。 平时也见过一些理发师,要么花言巧语哄你办卡赚热钱,要么混吃等死,一边给你服务还一边玩玩手机,我还记得我上次问另个理发师,打算以后单干吗。犹记得那个小青年一边玩手机,一边低着头说:没钱,没想法,自己现在也只会洗剪吹,没什么本事,这一行年纪大了也不稳定,打算存点钱,换个行当做做小生意了。 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小工学徒,一辈子也做不出名堂,有些人即使选择了另外一条看似艰辛的路,也可以闯出一片自在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