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笔记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世界和解。
曾国藩的成就:
1.内圣外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在不强求他人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对外随和,对己自律,他是外圆内方本人。对外随和可以避免被排挤,自律可以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
一根筋要求自己和所有人一样,只会使自己腹背受敌,最终也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2.身为打工仔不抢功劳,功劳越大越要尽早退出,避免权利之争。
3.不站边,不跟人,维持中立的立场可以避免收牵连。(这点几次帮助曾国藩避免了在官场的危机)
正直青年在官场戴着枷锁跳舞,怎么才能跳的好?
答案是岁月使人从批判到建设,将个人荣辱放在国家命运的后面,开始肯付出和担责任。
一、一生都在完善自己性格(强大的自律能力)
犯错+反省:找出失败的原因,了解自己到底缺在什么地方,然后努力练习改进,笨拙而勤奋,成为最扎实最拔尖的那一个(科举)笨拙的好处就是稳扎稳打,慢但是踏实,后期就能厚积薄发。
性格优点:不玩心眼,勤奋,踏实,肯吃苦,虚心,抗打击能力强,不投机取巧。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天反省自己,让朋友看日记给自己提意见,如履薄冰,时时敲打自己。
性格缺点的打磨:
⚫︎自卑:作为乡下人进京做官,从开始的追求功名利禄变为追求成为圣贤,力求拓宽视野,想立功立德立言。
⚫︎不沉稳浮躁:与人争吵发生冲突,反省以后马上主动道歉。
⚫︎傲慢:潜心学术,热心慈善,变得随和谦逊
⚫︎虚伪:从虚伪变为从不攀附依靠他人,保持官场人与人间的距离,“跟人”是投机取巧且风险太大。
⚫︎好色:多看美女一眼就斥责自己
⚫︎自我管理能力差:把烟戒掉了,并一辈子都没抽过,日记写一辈子,不在小诱惑小挫折上退缩。 每天早起、打坐、练字、写诗。
⚫︎不够细心: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锋芒毕露:新皇帝上任召集治国意见,但是新皇帝是平庸的人,自卑又自负。曾国藩建议重视人才,后又上折子吐槽皇帝指出缺点,被新皇帝讨厌并记恨一辈子,处处给曾国藩穿小鞋。
后又硬刚犯了罪的重臣,用自己的理想主义苛责这个世界,最终既无力改变环境又破坏了官场关系网,被孤立排挤。这是他一生面临多次的问题,都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不断修炼,使他最终获得了朝廷的欣赏,但他没有去占在官场的任何一边,保持基本关系和距离感,不但官位得到提升,后期他人倒台也不牵连到曾国藩,后期曾国藩提拔的人才,他也保持距离感,同样没有受到牵连。
最重要的是被皇帝(自身能力平庸需要能臣)欣赏,所以才有舞台。
二、平息太平天国叛乱
⚫︎与湖南官场的斗争
曾国藩想要打破死气沉沉的社会政治环境,做实事,集权手腕和变态的勤奋招致地方官员仇视。
1.曾国藩用铁血手腕集权+屠杀叛乱军,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因为社会治安权都落到他一人手里,动了其他地方官的权利利益,因此招致仇视(考虑不周全?那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当时一般官员分两种一种是挂个名不做实事就了事,一种是扯着皇帝的名义大肆敛财。(刚愎自用插手治安权)
2.曾国藩几个月把地方几年的工作都做完了,衬托出地方官员的无能(锋芒毕露),招致仇视。(插手工作功劳)
3.曾国藩组建湘军,想壮大势力挽救朝廷&改变地方军扰民、萎靡的问题,所以计划让两军合练,但是地方军自认为国家军队而湘军是民兵,根本瞧不上湘军,于是军队的首领带头抵制合练,曾国藩上书想弹劾他,皇帝想这个首领平时也很坏,就革职了他。
触发了隐患1:使地方上人人自危,招致地方官员散布谣言,煽动地方军叛乱,曾被围攻却无人去救,被官场讥笑。隐患2:插手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军权,使皇帝对他有所提防(插手军权)
反省:曾国藩没有将自己的遭遇上书皇帝,因为意识到他面对的是一个官场网络,很难扳倒,于是自己把委屈吞了下去,重新修炼自己积极练兵。
面临的问题:
Q没有带兵经验怎么办?
反思政府军的缺点加以改进
Q没有实权怎么办?
先低调行事,避免与地方官员的冲突
Q没有制度保障,没有经费怎么办?
筹集资金最难,给予捐钱的人名誉称号+强行收,因称号不实惹来了皇帝的反感(皇帝看不到关键却注重小节)降了曾国藩的官职。
Q地方官员阻碍怎么办?
潜心练兵,退出权利斗争
Q皇帝的阻碍怎么办?
湘军练兵没完成,皇帝就要用兵,曾国藩认为时机不成熟所以拖着不派,皇帝命令三次都不派,导致2个同僚战死,确实因为现在派兵出战等于断送清朝最后一点实力,又加上地方有贪生怕死、谣言惑皇帝的官员,导致有气节地方军也只能节节败退。
⚫︎与太平天国的斗争
太平天国的危害:用基于老旧的基督教改编的信仰统治人民,力图改变人民所有旧的信仰和习惯,摧毁中国的传统文明,打砸抢烧庙宇祠堂和书籍,祸害当地平民,是危害极大的文化侵略,有别于传统农民起义的改名易号。
湘军大胜的原因:
结硬寨,打呆仗:
攻城时挖壕沟先保护好军队自身,再慢慢发现对方缺点,耗死对方又预防敌军救援(蟒蛇战法)优点是最大限度保证了自身力量,缺点是太花时间。
湘军练兵完成,在最后关头打败了太平天国军队。曾国藩练兵的思路来自于政府军的不作为,分析反省他们的缺点来改进湘军:
1.政府军的士兵都在做第二职业,无法专心从军,因为工资低,军官则利用军械私用赚钱/贪污。
▶︎曾国藩就增加湘军工资。
2.政府军队不团结,内斗不断。
▶︎曾国藩将招聘权下放,各层级的人都是各级军官自己招的,上下级有感情维系,荣辱与共,拥有了团结一致的特性(也给以后中国的军阀割据提供了范本)士兵保卫长官就是保卫自己,因为长官有提拔之恩,也符合士兵自身利益需求。
3.政府军多是武将做军官,有勇无谋者多,士兵都没什么文化。
▶︎曾国藩用文官做武将,相信思想和文化的力量,不招原政府军的士兵,杜绝原有的陋习在湘军传播,选择农民做士兵。
▶︎重视全军的政治教育,不断灌输忠君爱国,孔孟之道。
此时曾国藩思考特点:事无巨细刨根问底的反省-找出要害-改进并制度化-总结经验为下次抉择做参考
隐患:曾国藩的湘军大胜使“兵为国有”受到冲击,皇帝担心权利旁落,没给曾国藩地方权利还倒打一耙。
皇帝想直接攻打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但曾国藩看到了太平天国在几座城池间搭建的体系,建议先打枝叶,再打南京,后证实曾是对的。
曾国藩的湘军最厉害的是水师,因此不断受到太平天国的骚扰,追击的湘军都被包围,水师发生混乱最终全军覆没,曾国藩差点被俘,被围困南昌,后因为敌军被调走而得救。
国家规定军费由战事当地政府出,当地官员不听曾国藩的,还指手画脚不给粮,就被曾上书弹劾,遭到地方官集体使绊子,谁敢支持曾,他们就收拾谁,导致湘军饱受断粮危机,是曾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他借爹皮之际逃回老家奔丧,皇帝不准,曾就大吐这几年的苦水,不给权就不干了,皇帝觉得太平天国气数已尽,干脆让曾守孝三年,解除了曾的兵权。曾的部下都飞黄腾达,只有他还是原来的官职,论功行赏与他无关。
三、赋闲在家的自省
曾国藩受了委屈赋闲在家,开始揪着家人的错误就骂,变成了一个很事儿的老人,大家都躲着他,还好发泄完了就是反思。
他开始拒绝抱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强烈的道德优越感(锋芒毕露)
自以为人浊我清,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姿态,他人自然会远离诋毁。
2.逆众人而独行(不容人)
亲力亲为,看不起官场污浊,远离官场。但是得不到官员的力量,自己是做不了事情的。
3.受不了委屈
面对不被皇帝信任的委屈,提拔自己部下而不提拔自己的情况,选择了释怀和祝福部下,毕竟还好是自己人,还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分给部下。
四、再次出山
部下极力劝说皇帝重用曾国藩,才使曾国藩得以回归。
对皇帝:曾表现了不计皇帝前嫌的大度和柔软,不再硬刚不再桀骜不驯。面对皇帝的瞎指挥,不直接拒绝,而是用各种方法打太极,自己还是做自己的。
对官员:表现出和善谦虚谨慎周到,写书信道歉+登门拜访,注意礼仪排场,关注官员的难处,用人&筹钱都顺利了很多。
与全世界的战斗中从质朴方刚变为柔软圆滑,却又不变初心,用浸润之力来实现理想和培养人才。
皇帝死后,新皇帝才6岁,发生了政变,曾国藩被认命两江总督,管理四个省,于是曾将四省官员全换成自己人,兵分几路准备展开对太平天国的决战,终于大获全胜。但是狡兔死则走狗烹,朝廷马上扶持和曾国藩关系不好的人升官,打击曾国藩的嫡系将领(曾国荃确实在南京打砸抢烧)曾国藩知道该退了,于是将曾国荃免职回家+裁撤湘军,减轻了朝廷的不信任。
公私分明:官场上表面和大家一样,贪污来的钱成立一个账户,用于官场社交/匿名捐掉,方便自己做事,自己私人则清贫一生,得以全身而退。
笔记完
个人思考:古时和现代本质上差别不大,主要体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优与劣都没差多少,都被现代人一一继承下来,是我能理解的另一种“原生家庭”影响,我们被传统拖累了吗?是也不是,能“入乡随俗”是智慧,坚持做自己也是。
个人反省:
1.自负:我很讨厌人不尊重我,会反呛,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外在环境改变不了,我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深层次原因就是自己很自卑,又不敢承认,于是用伪装自尊来掩饰自卑。
尝试的解决方法:学习,提高自己的含金量,客观看待当下的自己。
2.易怒:外在环境改变不了,我要客观看待问题,是我这么被“侵害”了,还是自己心胸狭窄,容不下客观现实?
尝试的解决方法:了解世界的广阔,多看纪录片,要意识到自己的锅很难从天上来,定有什么原因。
3.推卸责任:逃避有用但是虐心,不能身心合一的痛苦跟人妖姐姐的感受差不多,因为欺骗别人容易,欺骗自己很难很难,坦荡荡如白纸铺地,使我内心深处最想要的。
尝试的解决方法:直面责任,直面困难,直面后果。学学那些勇敢的为了大义的英雄,但别悲情。
4.抱怨:努力战胜它,但是还没有根治,停止抱怨,因为敌人会乐于看到抓狂的我,朋友会厌烦我给他的负能量,陌生人只会觉得我是个撸蛇,自己呢也解决不了问题,思绪更加混乱。
尝试的解决办法:多从自己找原因,闭嘴并开始努力修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