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没有在学校在嘈杂的课室和同学们一起看这部电影,而是回家一个人静静地看完。易感的内心已经被催泪多遍,直到片尾7分钟的超长“彩蛋”花絮结束。谨以此文,献给那个年代最美丽的人儿。
电影中四个故事,贯穿清华大学百年历程,横亘其中不变的精神是对自我本心的体认,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责任。
在犬儒主义横行的当代社会,影片中傲立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知识分子风骨让人钦佩、敬仰。
电影讲述了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从1923年北洋时期的北平开始,清华学子吴岭澜对前途产生了迷茫,究竟应该遵从内心的声音去从事文学事业,还是随大流去学理工科,去做实业报国,他向时任清华大学教育部主任的梅贻琦求教,梅贻琦说了这样一番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听完这段话,我深有感触。在内心产生了共鸣。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是一种积习。很多时候是路走久了,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世间还有很多人,活在世俗的安排之中,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在懵懵懂懂中,稀里糊涂地度过了这一生。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在安静时,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这是本心良知的声音。遵循良知的指引,切实做下去,就会得到“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是致良知的喜悦和快乐,是对人生最负责任的践行。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为清华师生做演讲,徐志摩担任翻译,身旁站着梅贻琦、王国维、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大师”级人物,这次演讲泰戈尔事先没有做准备,他才思敏捷、真挚而富有感情,珠玑妙语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在演讲中,泰戈尔呼吁清华同学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坚持美的原则,不要被物质主义的毒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
在国难当头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共同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年轻的吴岭澜被泰戈尔的演讲所打动,毅然投身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当时的条件很简陋,校舍顶棚也是由茅草搭建的。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苦读。这也许正是《中庸》里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份自得,就是心学里讲的“动亦定,静亦定”。这份安定,来自于师生们心中满满的对信仰的笃定和良知的光明。
第二个故事从1938年的云南昆明开始,出身于显贵世家的清华学子沈光耀,在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时,准备投身空军,为国奉献。她的母亲郑重其事地告诫他:“没有想要你追求功名,那些功名我们家祖上都拥有过,那都是幻光。只希望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自己喜欢的姑娘,结婚生子,不是为了我,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我不希望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世,命就没了啊。”沈光耀也在母亲面前发誓永不会参军。
但是在一次敌机轰炸校区后,沈光耀看到无助的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尸首,看到老人绝望的目光;他的心底又萌生了参军的想法,这时沈光耀想起吴岭澜的话,“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以及飞行教官说的:“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两句话给予了沈光耀力量。很快,沈光耀知行合一,弃笔从戎,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世俗的要求和家庭的期许。
参军后的沈光耀继续践行着“知行合一”。他冒着被敌机跟踪围歼的危险,坚持向贫困的少数民族孤儿院空投食物。救助了一批缺衣少食的孤儿,其中就有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陈鹏。
沈光耀最后在空战中,战斗到最后一刻时,回眸轻轻地与在降落伞上的队友说了两个字:回家,自己却毅然撞向敌舰,以身殉国。这正是致良知的无畏与勇敢。
第三个故事到了1962年,被沈光耀救济过的孩童陈鹏在清华毕业,他与同学李想都爱上了王敏佳。王敏佳因为为老师打抱不平,以老师的名义伪造了一封检举信,遭到了师母的污蔑陷害,被群众批斗为“敌特坏分子”。
这时,一心要求“进步”的李想因为担心自己受牵连,没有勇气站出来一起承担错误。在广场的一边是群众对王敏佳的声声批判和暴打,另一边响彻着李想慷慨激昂的宣示。两种声音形成赤裸裸的对比和讽刺。李想被“发展进步”的名利心所驱使,私欲遮蔽了良知,也间接导致了王敏佳的受迫害。与他相比,王敏佳光明磊落,为老师打抱不平,直到被批斗时,仍然大义凛然,微笑面对。这份气度,堪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也是因为遵从本心,致良知才获得的笃定信念和伟大力量。
形成对比的是,陈鹏受到良知的感召,毅然从研究所赶到广场,去搭救王敏佳,最后王敏佳从昏迷中醒来时,睁开眼睛见到的人,正是陈鹏。他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这是心的交融与托付,这是真爱的力量。
在那个时代,或许人已经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如同愤怒的野兽,早已被时代碾压的丧失了理智。即便如此,陈鹏在把王敏佳安顿回云南家乡的村庄后,依然选择投声祖国的核事业。为了建设国家,在荒漠中孤独数年,潜心参与核武器的研究,他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健康的代价,饱受核辐射。当陈鹏摘下帽子,里面都是脱落的头发,脑袋上已经斑驳。
所有的付出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要求,而是来自于本心良知的要求。他心中的光明照耀着王敏佳,在家乡受到“某运动”的牵连后,王敏佳也遵从自己的心,毅然决定去往戈壁滩找寻陈鹏。
李想也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在支边的雪山上为了营救战友张氏夫妇牺牲了自己。他的救人义举,以及临终时“逝者已去,生者如斯”的遗言,是他勇敢悔悟,改过自新的证明,彰显了他知行合一的勇气与信念。
第四个故事,来到了21世纪。上面故事中张某的儿子张果果任职于广告公司,被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折磨地疲惫不堪。因一次机缘,他救济了家庭困难的四胞胎家庭。有人劝他远离这家人,不然会被赖上。
张果果的父亲对他说,“你为什么看起来不开心?你还年轻,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正是被这句话所触动,于是张果果毅然决定继续救济这四胞胎,当他看着四胞胎安睡的样子,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电影中最令我记忆尤深的一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有付出真心的人存在。由于资金短缺,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室全部用铁皮与稻草为顶。能遮阳,却避不开雨。当暴雨来袭,雨水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甚至让学生连老师讲课的声音都听不清。雨水从屋顶缝隙中滚落,落到学生们的脚边,也淋湿了老师的衣襟。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静坐听雨。这四个字的冲击不逊于金戈铁马,却给了我一份感动。学生们安静下来,没有抱怨,没有焦躁。雨声愈发地清晰,坐在窗边的沈光耀打开了窗,窗外又是另一个世界:冒雨训练的老师和学生,披着蓑衣的渔人......尽管条件艰苦,但这种令人平静下来的场景却是一种千金难求的纯粹与珍贵。当我们在尘世里,面对所有的功名利禄的时候,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为什么不安静下来静静的听雨声。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境。忘却泪光,放下自我欲望,静坐听雨才能无问西东。
电影中的另一幕,三名女同学与沈光耀打招呼,他却径直地走了过去,仿佛没看到一样。然而在电影的结尾,沈光耀已经以身殉国,他的母亲穿着丧服含泪翻看他的素描本时,却发现他在素描本上勾勒过这三名女同学的背影。人人对青春都怀有美好的向往,这种莫名的情愫是期待又羞涩的。沈光耀也有这种青春的向往吧。这个细节是令人越深想越难过的,一个明明也可以拥有美好青春的少年,却承担起那份沉重的责任。他无法忽视那些战火中受难的人们,违背了对母亲的承诺。他深知,在战争面前,在国家面前,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些美好的的青春记忆只能被记录在素描本中。
电影中让我最泪目的还是沈光耀毅然驾驶飞机冲向敌舰的那一刻,也许是那句乡音“阿妈对唔住”,加上我也是广东人,又或许是那黑底白字“1943年5月鄂西会战中国空军出动当时所有空军力量”,让我的眼泪顷刻决堤而出。我不由地想起之前日本无条件投降73周年的时候知乎上面的一篇文章:1700个集体赴死的年轻人平均年龄23岁。这1700个人是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出身名门望族,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刚考上清华,一个个英武潇洒,前途无量。他们中,有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有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儿子,也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幼子,还有电影中沈光耀的原型沈崇海.....他们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本拥有无数人艳羡的一切,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却自愿成为了人肉炮弹。一直到抗战结束,一共有1700余人冲上天空!谁能想到,这些还是孩子的鲜活面孔,在抗战的8年时间里,一个一个变成墓碑上冰冷的名字,而他们殉国时的平均年龄,才只有23岁……“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是刻在中央航空学校石碑上的标语。全世界没有第二所航空学校,有这样的标语。面对战争,他们选择把命交付给了碧天云霄。他们知道,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一束笃定的目光,一句坚定的口号,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救千千万万个像阿山一样的孩子,为了千千万万个的母亲不与自己的孩子死别,无数像沈光耀那样的青年人毅然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们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电影中那句“而今哀鸿遍野,饿殍遍地,儿怎敢言累”尚犹存在耳。是他们的芳华献给了国家,才换来了和平。
“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就不过这些日子,你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所希望你在意的东西。”影片以这句话开头,结尾处又引出这句话。那么你在意什么呢?四段人生,回过头来发现,正如那句话说的,你的青春不过如此,世俗的强大总让我们忘记思考,怠于改变世俗所认定的东西。可是世俗的观点真的重要吗,我们的一辈子不是表演,而是活给自己的一辈子。望着他们的人生,我所看重的是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追问,他们对自己的思考,他们做出的忠于自己内心的决定。这些东西,是他们在历史中所发出的光芒。
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可歌可泣,惊天动地。
现今,我们缺了真实,是灵魂。活在这世上,所见所闻皆会带来失望,世俗的眼光永远在左右我们的思维方式,模糊不清的黑白分界线永远在干扰我们的判断与抉择,所以该怎么办?那我就用张果果在片尾的独白来回答你: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出生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的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 本文版权归 Ludeerfair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