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罪与罚

最近关于滴滴的一个热点是,滴滴发起了一期公众评议会,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滴滴顺风车:男性开顺风车需要异性亲友做担保吗”,大概的意思是,滴滴顺风车为了加强对司机的监管,打算引入异性亲友监督机制,即当司机有违规行为被举报时,系统自动将司机的违法行为,通知其异性亲友,以达到震慑的作用。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滴滴设计这一策略的逻辑:首先是,默认司机们在意自己异性亲友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做的见不得人的事被异性亲友知道,然后,司机们能在犯罪或者违规之前,能够意识到这一惩处,继而控制自己犯罪的冲动,最终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我第一次看到这一策略的时候,还想了一下,为啥是异性亲友呢,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滴滴可能利用的是异性之间的那种羞耻感,来警戒男性司机不要作恶,此处作恶主要是设计性骚扰甚至是性犯罪,除了这些想不到还有什么非得通知当事人的异性亲友。然后相当部分的性犯罪,都是临时起意,对于这种情况,事后的这种类似鞭尸的通告惩戒又有什么用呢。更重要的是,此策略一开始就将顺风车司机至于潜在坏人的位置,并以告知异性亲友为要挟,警告车主们老老实实开车,对车主们极其不尊重。车主们为了开个顺风车,还得找异性亲友跟她们解释,我要去拉顺风车,需要你们做担保,如果有一天我做了什么坏事,滴滴可能会通知你们的。我的天,我是疯了吗。
由此可见,监管和舆论把滴滴逼成什么样子了,要知道在出事之前,滴滴顺风车的产品定位可是个社交产品,自打郑州空姐以及乐清女孩遇害事件之后,滴滴顺风车下线,接受全方位整改,原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离职,新的顺风车团队在300多天里对产品进行了200多项的优化整改,包括登录、接单时的面部动态验证、行程中的全程轨迹监控、电子栅栏以及一键报警等安全功能,整改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为什么滴滴顺风车还是“过不来关”,还要推出几乎脑残+自残的“异性担保”。
可是,这样近乎苛刻的产品安全设计有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个问题,相比较于传统出租车,滴滴究竟安全嘛?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关于滴滴的安全数据报告,但是可以拿深圳官方公布的数据来分析,以求管中窥豹。截至2018年底前,深圳市登记在案的网约车34046辆,出现事故598起,事故率175.64起/万车,违法行为104585宗,违法率3.072/车;出租车37517辆,事故486宗,事故率129.54起/万车,违法行为51801宗,违法率1.38/车。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网约车承担责任的案件为343宗,责任事故率100.75宗/万车,出租车275宗,责任事故率73.30/万车。其中事故率网约车比出租车要高35%,责任事故率网约车比出租车高36%,在违法率方面,网约车更是出租车的2.22倍。虽然仅从深圳一地的数据,并不能就得出全国的数据,但依然反映出滴滴们的安全状况确实堪忧。
既然滴滴不安全,那么前文所做的整改能否完全杜绝滴滴上所有的违法事故嘛。答案恐怕是不可能。首先,滴滴近两年的合规及整改究竟有没有用呢?不知道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在滴滴疯狂扩张的前几年,为什么网约车的安全事故似乎并不是那么多呢?反倒是进入发展的平台期,倒是频频见诸报端。这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或者舆论选择性关注,早期,针对网约车这个共享经济的宠儿,媒体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猎奇、学习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新兴事物的发展,而公众则更在意的是巨头之间的巨额补贴以及自己得到的实惠,且舆论一致为网约车“颠覆”出租车这一趋势鼓掌叫好。而发展到后期,巨头战场上的硝烟散去,补贴滑坡,滴滴的发展似乎也已经到了瓶颈,常规的报道已经无法吸引公众的注意,而“黑车司机奸杀妙龄少女”这类猎奇惊悚的新闻,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第二点就是逆向选择。早期滴滴的司机队伍各色人等都有,有工厂流水线的小镇青年、兼职开车挣点油钱的公务员与白领、职业出租车司机转行的、以及职业开黑车的。在17年网约车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大量的网约车就面临着非法身份的尴尬处境,一旦被抓,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同时此时滴滴在先后合并快车与优步之后,补贴也开始滑坡。面对这一风险,大多数胆儿小的专业司机和兼职司机在考虑收益与风险之后,选择了退出,而相信“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那些黑车司机,却顽强地留了下来,例如借用合朋友合规车、或是买卖账号等方式,依然活跃在这个平台上,对于这类人,有着更高的安全风险。我曾不止遇到过一个司机,驾驶跟线上号牌不一的车辆来接我,切在路上跟我兴致勃勃的讲述他闯检查岗的精彩事迹。通过这种风险偏好的过滤,我们很幸运得到一群安全风险更大的非法网约车司机,因为胆小的早已离开。最后一个原因就比较尴尬了,就是滴滴已经失去是所有人的支持。自打17年网约车管理办法实施之后,滴滴在全国各地的车辆供应骤减,叠加司机端和用户端的补贴下滑,之前拥戴滴滴的司机和乘客纷纷倒戈,以骂滴滴为政治正确,打车难,打车贵纷纷被吐槽。这背后其实不过是人家滴滴减少了补贴而已。用户们的心理预期差变了,同样的距离打车要20,滴滴有补贴的时候只要12就够了,现在补贴没了可能要18,赶上溢价可能要25,这下赶上滴滴的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大伙正好踩上一脚落井下石出一口恶气。
所以,并不是滴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反的,随着内部以及外部对安全合规的重视,滴滴应该是越来越安全了,只不过是因为媒体的放大、监管者的责难以及舆论的重点关照,使得滴滴只得低下头做人。那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上来,在上述压力下的整改能够帮助滴滴完全告别安全事故吗?首先绝对的安全根本不存在,出租、公交甚至高铁都还会出事故,网约车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只能在便捷、经济和安全三者之间做一个平衡,三者的关系也是此消彼长,对安全要求过度苛刻,牺牲的是经济效益的。这里涉及到一个社会成本的问题,例如滴滴的安全系数99%,即99%的人在99%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其安全无事故,且经济实惠指数为9,但如果为了追求极致安全,将安全系数做到99.99%,那么经济实惠指数可能快速降至6。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将为这0.99%的安全系数提升买单,滴滴最新的涨价就是佐证。
滴滴作为一家商业科技公司,在商业活动的范围内,履行全流程的企业安全管理责任是它应尽的义务,责无旁贷。但如果将过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一家商业公司,恐怕是有点强人所难。
题图摄影:Victory
图片授权基于: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