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考研 | 电影理论专题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具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
1.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思维方式上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精神。这使得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2.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这使得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
3.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的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产生于1920年代的刊物《影戏杂志》为标志。《影戏学》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
中国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通过影片故事对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以郑正秋与洪深的主张最具有代表性。其次,重视对于电影情节—剧本水平的研究,保证叙事的调和与流畅。
史东山等人注重电影与美术的联系,强调“视觉美”与“形式美”。
1933年,左翼电影理论,夏衍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从革命的功利目的,要求电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阐述了电影与时代的关系,电影的阶段性等问题,亦涉及主动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真实性与倾向性等广泛的文艺理论问题,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另外左翼电影也对苏联电影理论进行介绍。刘呐鸥撰文介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电影眼睛派、欧洲先锋派等理论观点。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电影导演论》等先后被夏衍等人翻译。洪深则编写了《电影术语辞典》等论文。
40年代陈鲤庭编著的《电影规范》。他是第一次自下而上地从影像和镜头的具体因素出发过渡到对电影的综合把握,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中国电影理论的演变

1949年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成为了,十分强调电影的政治性。
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是史东山的《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而夏衍在1959年发表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以及陈荒媒的《关于电影文学剧本的特征》,对电影剧作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60年代初探讨中国特色的电影道路上这一客体引起了重视,罗艺军等学者提出‘向传统学习“,阐述了电影艺术具有向民族学习的及其广阔的可能性。
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

1979年白景晟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杖》,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强调电影是独立的艺术,具有时空形式的独立性。张暖忻、李陀、钟惦斐等也发表文章,提出了“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和戏剧离婚”等口号。
根据电影与戏剧的争论,又引发了关于电影文学性的论证。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郑雪莱等人进行了批评。
对于影像结构特性的研究也开始深入。如倪震的《电影造型》,周传基对于电影声音的探讨。以及郑雪莱等人对于长镜头和蒙太奇的讨论。
同时罗艺军在1981年发表的《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中进一步深化了关于电影民族风格的研究。
关于考研相关问题的咨询请豆瓣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