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不得不梳理的传播学学派——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文化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如果你分得清楚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的异同点,知道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吗?如果不知道,一定要往下看!
从昨天的反馈——【百问百答|热点专题如何整理?如何背新闻史?如何复习真题?你想问的这里都能有答案】来看,各位童鞋最近都被一个叫学派的家伙困住了。学派是什么呢?任何学科的发展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分化出不同的学派,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合作也有争论。传播学在宏观层面基本被认为存在“三大学派”,一般将其划分为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又被称作经验-功能学派、管理学派),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又被称作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媒介环境学派(mediaecologyschool),陈力丹也将其称为——控制论学派。今天学姐就来为你好好理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学派.
经验学派

1.什么是经验学派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
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
经验学派的奠基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和库尔特.莱文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

(1)5w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
(2)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

(1)两级传播
个人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而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大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无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立场和人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媒介运动,有一类人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自媒介的观点,而另一类人则主要依靠个人接触接受指导。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人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2)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霍夫兰(CarlHovland)

睡眠者效应
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当然他还有最著名的说服性效果理论。
与经验学派不同,批判学派的分类更加的细致和复杂,在学习和认知批判学派的知识时,按照学派以及其重要理论的方式来记忆将更加清晰。
二.批判学派

1.什么是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2.批判学派的特点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不同的学派之间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批判学派整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这也是他们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主要原因。
2)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3)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3.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理论
阿多诺,霍克海默与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的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存在方式;“工业”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扩散技术的理性化。阿多诺并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文化,而是反对那些参与了社会进程、却隐藏意识形态控制的虚假艺术形式。文化工业的特征主要有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等。

斯麦兹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受众不仅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其不公平处在于,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与文化霸权理论

在《南方问题的一些情况》中,葛兰西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市民社会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而政治社会或国家则是由军队、监狱等暴力机构构成。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直接继承了葛兰西对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精辟探讨。他认为国家机器是指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的(文学、艺术、体育比赛等)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与大众传媒“赋予意义”功能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这一合理化过程不仅带来了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的扩大,而且也强化了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
三.媒介环境学派

1.什么是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Media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
2.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1)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
2)媒介具有偏向性: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倚。
3)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3.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尼尔·波兹曼

1)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学根本的关注点就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尼尔·波兹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建构正是围绕着技术的文化影响所展开的。他认为,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完全控制发生在技术垄断的文化中。
2)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1985)中提出“媒介即隐喻”,言下之意是指“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媒介的形式重要而内容不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规定特定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3)媒介即认识论
波兹曼所提出的“媒介即认识论”的命题,是指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已经不是来自客观的现实世界,而是来自人们周围的媒介世界。本来媒介世界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并不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
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与媒介偏倚理论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为:媒介具有时间的偏倚和空间的偏倚。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的媒介,例如:粘土、石头、羊皮纸等;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因此,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其中之一的特性或两者兼具。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不利于对边陲地区的控制。而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故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利中心对边陲的统治,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属于科学决定论的因果模式。
马歇尔·麦克卢汉与媒介即讯息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当然他的理论还有地球村、冷媒介热媒介之类的。
如果你的参考书中有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学史等类似书籍的,学派你是一定需要复习的。
好的了,各位童鞋可以开始背诵了。
参考论文:
[1]陈力丹.传播学的三大学派[J].传播学研究名家讲坛.2015(6)1-8
[2]李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J].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0:1-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011
[4]梅梅,何明升.网络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N]——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分析.2015.(13)25-29
主编:羽生
作者:阿琛
编辑:羽生
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
豆友7390516091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8 02: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