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记#Day2+Day3
part1
今天的行程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坐车。
我来自山区,因为家乡的山很美,所以看山的眼光也被培养得有些刁钻。但不得不承认,贵州的山还是别具一番风味。
首先是数量多。坐高铁去贵阳的时候,高铁一驶入贵州境内,山洞的数量便瞬间增多,几乎每隔几秒就能碰上一个山洞。往往眼睛刚适应黑暗,光亮就出现了,而被瞬间变亮的环境所刺激的双目还没缓过来,黑暗又再度来临。
乘坐大巴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山洞,这些山洞的距离往往都特别长,车子在里头绕弯,完全看不到尽头。出了山洞放眼望去还是山,绵延不断,绿得生机勃勃。我想在贵州,大概有路的地方就有山,没路的地方只剩山。
不过贵州的山都不算高,起伏也不大,给人一种扁平的可爱感。清晨的时候,多雨的贵州盛产云雾,这些云雾就环绕在扁平的山头,远远望去宛如仙境。
其实在山区造路,如果前方有山阻挡,除了挖洞,还有一方法,那就是架桥。今天在路上,大巴驶过好几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桥,它们矗立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地中,仿佛卧在此处的巨龙,上头承载着人间的烟火,也承载着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part2
从昨日傍晚到今天中午,我们体验了不同时间中的西江千户苗寨。
傍晚的苗寨已是人来人往,仿佛在酝酿一场盛会,沿路总能看见身穿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载歌载舞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晚餐是旅行团唯一一次集体用餐,大家沿方桌依次入座,身前是热气腾腾的长桌宴,身后是缓缓流淌的小溪。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店员们拿着自己酿的米酒一位客人一位客人地敬过来,不能喝的就象征性地抿一口,能喝的便双手捧着碗一干而尽。苗族人敬酒的方式可不一般,姑娘们唱着欢快的歌曲,歌词中透露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敬你杯酒”的热情,小伙子们吹奏着芦笙,乐器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如果客人的酒量很好,通过了层层考验而没有醉倒,那么苗族人就会用最热烈的欢呼声赞美他的豪气。
吃完饭,我们乘坐观光车前往观景台欣赏夜景。车子还没到达目的地,拥挤的人群就映入眼帘,在人头与人头之间的缝隙中,我看见了对面依山而建的苗寨群。
此时夜幕还未完全降临,天空呈现出浓郁的深蓝色,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映衬着一轮弯月。苗寨纷纷亮起了灯,星星点点的灯光把这里点缀得温暖而明亮。虽然这里的夜景没有都市夜景的繁华与壮丽,但它却有一种魔力,凭着自己的温柔一点一滴地打动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磨蹭了好一会儿才从观景台慢悠悠地往下走,沿路遇见不同角度的夜景又停下来观看一阵,这样一来到达山脚后肚子就又饿了。
根据这几日的观察,我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那就是在贵州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吃到烧烤。在我去过的所有古镇寨子中,西江千户苗寨是最热爱烧烤的。这里,烧烤店以各种形式存在—它可以是同时容纳近百人用餐的大排档,也可以是藏在深巷里的小店铺,还可以是小吃一条街的组成部分,更可以是一个烤架加一碟肉串。
我觉得苗寨最好吃的烧烤是碳烤黑猪肉,黑猪肉往往论把卖,一把二十至三十串,一串一块钱。黑猪肉肉质鲜嫩,瘦的部分紧致又丰满,肥的部分软脆又多汁。一口咬下去,肉伴着汁水冲击着味蕾,再配上一杯酸甜都恰到好处的冰杨梅汁解腻,那真的是不能更幸福了。
吃饱喝足后,我们终于返回旅店。我们住在景区的角落,房间的窗户外就是繁茂的玉米地,晚上熄灯后,唯一能听见的是阵阵蝉鸣,早上醒来时,赶走瞌睡的是声声鸡叫。

part3
白天的西江又有另一种魅力。
这种魅力是质朴且接地气的。在成为一个景区之前,这里首先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在景区内部,有一大片的稻田,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稻迎风摆动,甚是可爱。清澈的溪流贯穿整个苗寨,游人可以下河戏水,也能徒手捕鱼。稻田的后头是层层梯田,它们的绵延和天上一朵接一朵的白云遥相呼应,既和谐又动人。

今天早晨我打算从另一条路徒步上观景台。
一开始还算顺利,只不过是体能的消耗比较大,因为选择的道路是隐藏在房屋之间的石阶小路。拾级而上,头顶是热辣辣的太阳,没过多久我就汗流浃背。和我一起爬坡的除了行人,还有不少马匹,不过它们从来不会等待缺乏运动的年轻人,总是在其主人的带领下迈着优雅的步伐将我超越,而它那一摇一摆的马尾仿佛就在炫耀自己的胜利。
努力攀登了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公路与石板路的分叉路口,但看着手中的地图,我感到不知所措—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见观景台的身影。
这时刚好有一位当地的阿伯手持镰刀缓步而来,我上前询问该往哪走,没想到阿伯说我们完全走错了方向,观景台在山的另一边。一时不愿接受现实的我还反问了阿伯几句,结果阿伯就略带严肃地强调:“ 我才是本地人,你还能比我清楚?”
终于意识到失误的我只得带着同伴硬着头皮往回走,好在没走几步就遇见了几辆摩的,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乘坐摩的前往观景台。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观景台,眼前的景象总算治愈了我疲惫的身心。和夜晚的感觉不同,白天在这儿看到的就是一副人间画卷。沿山的房屋并没有按照死板的横平竖直来排列,而且这种任性并不显得杂乱,反倒是错落有致。从上往下看,可以很清楚地望见无处不在的行人,他们在路上,在桥上,在溪水中,在稻田里。虽然烈日当空,但远处的云雾还未完全散去,此时有些房屋的上方已经升起了炊烟,一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模样。

在西江,一条白水河将寨子分成两部分,当地人修建了七座横跨河水的桥,连接两岸。这些桥叫作“风雨桥”,是我很喜欢的名字。离开的时候,行走在最大的一座风雨桥上,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涉及贵州苗寨的言情小说,里头的男女主角在风雨桥上相遇、定情、离别,最后男主为了寻找不辞而别的女主,决定离开自己生活了数十年的苗寨,而在离开前,他一把火烧掉了那座风雨桥。
我想不论是小说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桥都承载了很多的故事,有的平淡细腻,有的热烈动人,也许终有一天桥会坍塌,但有爱之人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