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们来谈写诗词
(阅读提醒:本文四千余字,慎入) “嘀嗒,嘀嗒,嘀嗒”机械表的声音与窗外的野猫相唱和。突然,就想写诗了。索性,今夜就来谈一谈诗词的创作吧。 很多人把写诗词诗作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小时候,总以为那些怕写诗词的人是因为从小背了太多的唐诗、宋词,所以长大了就不愿意再接触了。后来,读古代诗人的传记,学了古文献,才发现原来不是的。古代人也有背诗词的,甚至也有专门的类书、韵书——像是李昉、宋白等编纂的《文苑英华》,王应麟的《玉海》等等来帮助他们记“好词,好句,好段”。不过,这是到了宋代以后。 在宋代之前,我国古代的诗词是怎样的呢?诗词的创作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我国古代诗词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诗词小史 我国古代诗歌基本上可以视作乐队的音乐。从诗词传统的源头《诗经》和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楚辞”来看,都是可以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的。到了汉代,直接就有了一个搜集、制作乐曲的机构——乐府——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是跟音乐相关的。乐府的诗,很多启示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后来看到的“乐府歌词”、“乐府旧题”中可以看到这个机构所做的一些事情。到了唐代,白居易所倡导的诗歌运动,就是以“新乐府”为题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卖碳翁》。 进入东汉以后,文学开始自觉。这是一般文学史里都会有的这么一个定性。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有一些文人开始创制出了一些不必用乐队歌唱的拟乐府诗词,诸如《古诗十九首》,诗人们开始solo了。紧接着一些文学“组合”就出现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建安七子、曹氏父子、竹林七贤等等,一时之间群星璀璨。当时的诗歌都是以五言诗为主,间或有更为古典的四言诗。而从楚辞而来的骚体诗则进入到另一种状态里,这里就不缀述了。 就像那一年工体崔健的演唱会,曹丕的《燕歌行》唱出了古代“摇滚乐”的第一声。从此七言诗打破了四言、五言诗的统治地位,成为了我国古代诗词的一大主流。与五言诗相比,七言诗的节奏更加的明显。“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规律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历史的车轮从三国西晋十六国的战乱进入东晋南北朝。政局开始进入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诸如刘勰的《诗品》、梁朝昭明台子的《文选》、张玉华的《玉台新咏》等等的文学评论、文学总结、文学选集的作品开始出现。紧接着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文学上的繁荣。在这个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所谓“四声八病”的问题。人们开始对“格律”进行了追求,由此催生出一大批齐梁诗人的诗歌实验,以及如虞世基、虞世南等著名的大诗人,直接影响初唐的时代。 前有杜审言、陈子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等,后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不过,直到李白、杜甫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古典诗歌——律诗才真正的确立。而历史像是开玩笑般的,盛极而衰了。安史之乱的不但是由盛唐向中唐、晚唐、残唐五代演变。诗歌,尤其是五、七言的诗开始进入到一种衰败里,仿佛失去了灵性。 不过,此时,另一个种新的“音乐”出现了——词。其实,最早就是一种酒令——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喝酒,或许可以从古代的会盟中找到这种文化的源头。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就是指这个说的。再来,就是王羲之那副鼎鼎有名的字《兰亭集序》所谓的“曲水流觞”了。特别像现代人喝酒,唱K的感觉。词牌中的《十六字令》就是一种酒令。当然,还有别的东西,渐渐累积而成。词从一开始就是唱的,宋代有个大词人柳永,人称柳三变,是比苏轼、李清照更应该被记住的人。因为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方文山、小虫老师,一个专业为勾栏酒肆的小乐队、小歌手写词的人。这无疑是一种对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的继承。 然而,宋代是一个文人治理的时代,很快文人就开始抛弃乐队单飞了,于是,大量的不能唱的词就出现了。到了南宋,一个叫姜夔的唱作人出现,觉得如果不能唱的词,失去了词的意义,于是一边创作词,一边谱曲,成了众多词人中的异类。大体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到这里算是完全的齐备了。但也彻底的有了一个分野——文人创作的没有曲的诗词和乐队演唱的通俗易懂的歌词。 最后,恐怕有人会提到“元曲”的问题,怎么说呢。它本身是一种乐队的作品,但是,并不是一种主流的作品。通常都是套曲,进入到一种剧本的创作当中,是一出戏的一部分。而散曲则更像是一种对词的变调,更加的自由,有freestyle。比如《喜春来》这个曲牌,可以自由的加字、添字。就此按下不表。 拿起笔来去创作 在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之后,那么就来谈一谈,如何去创作的问题。我想很多人会说,这个太难了,要记很多的东西,又要合辙押韵,还要表达的有意思。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去写作,不要害怕失败或者犯错。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第一首词,就是在初中的时候仿造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的格式,写的一首《如梦令》。 五岳西湖侧目,葛岭雄风难度。万丈黄金屋,道是葛仙曾住。飞鹜,飞鹜,直上云霄深处。 现在看来,这首词的内容非常的直白,也没有那么富有诗意。或许可以看到当时那个“中二病”的孩子“心比天高”的态度。慢慢地,慢慢地,写作就会被培养成一种习惯。诗才是有大小的,诗文是有优劣的,诗情却没有对错。我只是选择用诗词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够了。 最近写的一首词《夏日骤雨》,用的《定风波》的格律。 四野昏昏暑气蒸,乌云蔽日噤无声,一破长空霹雳闪,魂断,雨急风骤复安宁。 阳关三叠犹未尽,怎忍,红衣香残漫申城。最是落花无人问,不愠,红尘悲客自卿卿。 或许,从诗才的角度看,并没有多少的增进。手法上,可能也依然稚嫩,但是,那一刻的动机,被我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待到日后有实践,或许还可以在精炼一番言语,不精练也可以。那就是一种创作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比起古人有太多的好处和幸运。古人要不靠大脑记,要不就靠查书。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作为现代人,电脑里有数据库,大可以用更为便利的机器来解放大脑的“内存”去检索的东西,且可以一边写,一边查,及时地调整。重要的是个创作的过程,而不是这个创作过程所用的途径。 当然了,如果你自身的积累不够多的话,也就是说,你本事听过的、知道的,受到深刻影响的东西,不够多,不够好,可能就有问题了。不过,这一点究竟是否重要,我觉得也是两说之间。本来嘛,写作的目的,就是“不平则鸣”。心中有很多的想法,就不要泯灭掉。这样容易内伤。 况且,写作也并不难。大可以读着《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来创作诗歌,或者听着德云社的相声来学习对仗,甚至于像我这样,照着一首课本上的诗词来仿写。让本来枯燥的识记变成一种素材的积累。这样就很好了。朱熹说“心眼既不专一,却只麦浪诵读,决不能记,记忆不能久也。”正是这个道理。 提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就是一切在你心底里的东西开始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当然,在开始写作之后,一定要那个别人读。就像我的第一个读者是我的父亲,后来是我的老师,同学。通过各人的反应,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写作的东西。这样一来,你的创作就能一直的持续下去。子曰“独乐乐孰于众乐乐。”就是这个道理。 遣词造句的练习 那么,怎样练习自己的遣词造句呢?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哪怕动笔写了,这种东西又有多少古韵古律呢?我以为,实际上面,还是一种练习的问题。诗词的创作当中,需要有创作者自觉地斟酌。 首先,就是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模仿。当一开始写作诗词的时候,由于律诗和词都是有定格的。所谓“天对地,雨对风,烈日对长空”,在这种机械性的对仗中,渐渐地就能养成一种遣词造句的习惯。这与格律和词的系统本身的内在逻辑是相吻合的。打个比方,就像一段音符,你可能没有听过,但是如果说这段音符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那么很可能你能够自然而然的哼唱出下一个音符。当模仿时间越久,模仿对象的那种风格就会形成一种烙印,印刻在模仿者的身上,甚至灵魂里。 这个时候,作为初学诗词写作的人,还可以用一些格律书来帮助你找到经典作品的格律在哪里。比如王力的书、比如龙榆生的书。 其次,就是开始有意识的阅读一些好的东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感。就像是学习一门外语一样,词汇量本身虽然重要,但是语法和语感同样非常的重要。古诗词的语法就是它的格律,而它的语感,则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累积。这并不与之前说的尽可能不要大量的去记忆诗词矛盾。因为,阅读的时候,并不需要记住他,也记不住那么多。从古至今,有太多的诗人留下了太多的诗歌,不只是唐诗、宋词、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陆游、白居易的。在这么多好东西里,有众人都喜欢的牡丹花,也有小众的菊花,更有可能同予者何人的荷花。这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而且每一个时期都有值得玩味许久的诗词。 有个小建议,尽可能少读现代名家的选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对诗歌的解读,带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这与古典诗词本带着的古典气息是相背离的。哪怕是一个非常懂古代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从现代的文艺学理论来看,一个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除了作者,还有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版本、传播的形式,已经它的受众即读者接受的方式。现代生活已经无可避免的将我们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接受习惯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因此,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面,已经很难在回到那种原始的状态。 再次,就是要多多的积累素材,随时的用纸笔来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以备不时之需。这倒不是说你就要天南海北的到处旅游,或者怎样的。其实,很多时候,未必能走的出去。这就需要具备一种诗人的敏感。 伤春悲秋,或许只是看到身边的一株小草的兴衰枯荣。这些都可以成为诗歌的创作素材。四时变化,物我相照,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一开始的可能不成句,就是有那么几个词,或者是一两句话。没关系的。积累着,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举一个李白的例子。当他在黄河楼上感叹这楼中的景色时,因为崔浩的诗一下子不知道要写什么了。于是,过了若干时间到了凤凰台,立马就写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来,很明显的是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较劲。实质上就是把早已有的素材用到了可以用的地方。 最后,不要害怕修改自己的句子。很多时候,文章是改出来的。一个句子,可能当下觉得非常好,但是,当这个情绪过去了,劲头过去了,那么,对这个句子的看法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就是可以修改、炼句的时候,就从这个句子入口,切入已经完成的东西里面,寻找更加合宜的表达,寻找更加贴合自身文学情趣的东西。 每个人的文学审美是不一样的。不一定要贴合别人的文学审美,但是,应当有一种美学上的追求在这里面。不过,这个要求偏高。大可以等到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再选择性的去操作。 尾声 传统诗歌是一个民族最底色的东西。不过,同时,也是这个民主最流行的东西。因为,诗歌本身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东西。所以,当你在看待一些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像是在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本身没有什么优劣,哪怕是现代诗。当然,会有个人的好恶。只是,好恶的问题,属于个人的情感,不宜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更不宜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过去,我就是不太喜欢现代诗歌。可是,后来陆陆续续的读到一些之后,渐渐发现其中的美。所以,可能还是这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因为缺乏对美的感受,以至于无法发现美。想想还是有点可悲的。 不过,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