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婚姻,是润物无声的教育
陈小春参加的《爸爸去哪儿》那一期节目,小小春Jasper圈粉无数。很多人说小小春情商高、懂事,这里面也透露着小小春成长的家庭环境。
作为一个4岁的孩子,当小小春回应爸爸“你能不生气了吗”,而不是像许多孩子,面对父母的生气便害怕、委屈、哭泣,或是反抗、发脾气等,能够用如此“成熟”的方式应对爸爸的生气,这是许多成年人面对亲密之人的情绪,都难以做到的。
许多成年人面对亲密之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激起情绪怼回去,发展成争吵,这在恋人、夫妻之间很常见。
小小春的“情商”,可见他一定是在一个宽容、和谐的家庭长大。

为什么是宽容的家庭环境?
父母对孩子的宽容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被允许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也才会发展,或者说被培养出自由表达的行为。
当小小春说出“你能不生气了吗”,陈小春的反应是很意外,然后向孩子道歉,而不是像许多父母那样,当自己对孩子发脾气,质疑自己时,恼羞成怒,怒上加怒对孩子发泄,孩子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我们在学习情绪课程时,详细讲解过“踢猫效应”。情绪会传递,父母容易把在工作、生活中压抑的情绪,借由孩子的某个错误,一股脑的冲孩子这个“弱势群体”发泄!
小小春在睡觉前再次说到爸爸今天有生很多气,陈小春承认自己的不对,寻求孩子的原谅,这也值得许多父母学习。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扮演绝对权威,不容触犯,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上对下的不平等地位,只允许父母教育孩子,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提意见,指出父母的不是,在这样的“不平等”环境下成长,孩子容易学习为:面对父母要隐藏自己许多真实的感受、想法,因为表达真实感受、想法可能会受惩罚!
家长常觉得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孩子有事总瞒着自己,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如果父母只能够听好话,孩子说的可能会让父母不舒服的实话,父母便会大发雷霆,需要孩子有“选择性”、再三斟酌才向父母表达,年幼的孩子可没成年人这么“聪明”,孩子很难分清说哪句话父母可能高兴,哪句话父母可能生气,简单的办法便是不说或少说,甚至撒谎。
父母试着想想:小时候,你不允许孩子毫无顾忌地表达真实想法,“教会”孩子保留,孩子长大了,却希望孩子面对你们真诚沟通,这不是很矛盾吗?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便会形成什么行为习惯!

为什么是小小春成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
5岁前的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基本上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的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5岁前,孩子十分依赖父母,心理上还没有发展出真正独立的自己,某种程度上,孩子心理是父母心理的延续。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父母总是带着极大情绪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吸收”父母的这些情绪、冲突——这时候孩子心理是父母心理的延续,来自父母的情绪、冲突很容易“流入”孩子内心。
来自父母的情绪、冲突,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有效处理。孩子内心带着这些无法处理的情绪、冲突,体会到的便是烦躁不安,很难安静下来,也很容易被激怒——就像火药桶,很容易被点爆。表现出的便是:脾气差,缺乏耐心,不能等待……

小小春展现出来的是:总是“从容不迫”,哪怕面对怒气冲冲的爸爸,也没有被爸爸的情绪感染——这说明相对他的年龄而言,小小春已经发展出比较好的独立的自我,有着较好的自尊。
对于一个4岁孩子来说,这体现了父母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是父母,而不是父亲或母亲单方,这又说明小小春成长在一个父母和睦的家庭。父母和睦的家庭,父母才有足够的精力和付出来养育孩子——否则是彼此争吵、冷战。
小小春能够“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气的爸爸说出“你能不生气了吗”,正是因为他生长在在一个宽容、和谐的家庭,父母不会拿权威来压他,不需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宽容、和谐的家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夫妻和睦。
对于妻子应采儿,陈小春接受采访时曾说:她喜欢降就让她降,反正男生让一下女生无所谓的。许多男人都不愿被人说自己怕老婆,更不会当众承认,觉得不够男人,陈小春一点不忌讳这点。

真正的爱,不在意留给别人看的面子,在意的是彼此。
有人问应采儿“陈小春在家是不是处于食物链底端”,应采儿马上解释:别这么说,别这么说,他是一个在外面帮我们赚钱养家,让我们居住好环境的一个人。
许多女人会乐意炫耀自己的老公是“妻管严”。电影《叶问》里说: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爱老婆的男人。当妻子把丈夫的包容和爱意当作炫耀的资本,而不是珍惜,便会一点点销蚀这份爱意。不把自己的家庭生活作为活给别人看的炫耀资本,尊重和珍惜对方为家庭的付出,爱便在沉淀中升华。
好的婚姻,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而好的婚姻,是润物无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