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要吃掉3万头牛!

大家好 今天我依旧是吃货皮

说起吃
那还得是吃肉
牛肉都不陌生吧
身为落后于猪肉和家禽的世界第三大消耗肉品牛身上能吃且好吃的部分简直不要太多牛脑 牛舌牛排 牛百叶牛尾 牛蹄筋……


之前 我们教过大家如何挑牛奶(点击了解) 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吃牛肉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史前的岩画里就有人类捕捉原牛的场景。这个原牛,可不是指那些可以“养”的牛仔服饰,而是一种已灭绝的牛亚种,同时它还是现代家牛未驯化的野生近亲。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高加索南部及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就开始驯养原牛,随着最后一只原牛在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正式宣告了这一物种野生种群的灭绝。

拉斯科洞窟壁画来自维基百科 野生原牛虽然灭绝了,但是被驯化的那些,帮助人类获得了稳定的牛肉、牛奶和牛皮来源。但是在中国古代,牛最大的用途可不是用来吃的。《周记·地官》中就有记载:“凡祭祀,供其享牛”,当时,牛主要就用作运输、祭祀。那个时候,专门养牛的人还有官职,就叫“牛人”。也不知道“牛人”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除此之外,因为牛的力气大,还曾被用到过战场上。战国时代的齐国就使用“火牛阵”打败了燕国。这“火牛阵”就是给数千头牛的牛角绑上利刃,尾巴拴上浸满油的芦苇,芦苇被点燃后,受了惊的牛猛冲敌方,打的敌人毫无招架之力。

众所周知,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因为牛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上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就首次提到了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牛就已经被用来耕田了。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随着农业越来越受重视,牛的地位也高居不下。
想吃牛?律法第一个不答应!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在祭祀天地的时候,才能杀牛。
等到了生产力大大提升的西汉,《汉律》上明确规定,“不得屠杀少齿”。也就是说,想吃牛得等它老了。
唐宋时期,连老了的牛都不能随意屠杀,想吃牛只能等它自然死亡。
从元代开始想吃口牛肉更是费劲,一般要等一头牛老的不行,或者是生重病的时候,去不同的部门盖章审批,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完成之后才可以杀掉这头牛吃它的肉。

可是牛那么好吃,就没有人偷偷宰杀吗?当然有,不过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在汉代时期就专门有一则规定,不经过朝廷的允许,私自杀牛可是会被砍头的。过了汉代之后,虽然不用“杀牛偿命”这么严苛,但一旦被官府发现私自杀牛还是免不了吃一两年的牢饭,再挨上一顿板子。《宋史》曾记载,就连堂堂“包青天”包拯都受理过一件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的案件。这简直就是“古代大熊猫”啊!

万幸,现在吃牛肉不用遵守这些规定。
说到底,吃货们最关心的,还是牛的哪个部分最好吃。
人类在对其饲养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分类培养,分为肉牛、奶牛、奶肉兼用、肉役兼用等。
专门用于食用的家牛就是肉牛,实际上所有的家牛品种都可以食用,但肉牛的出肉率及生长速度更快,许多肉牛品种原先为肉役兼用品种,农用机械出现后才开始逐渐向专门食肉的方向培养。
牛的不同部位肉质差别很大。名称也不同,如菲力/牛柳、沙朗/西冷、T骨、肋眼等。
因为牛的脖子和四肢用得最多,这些部分的肉也就最硬,所以,离角和蹄越远的肉,肉质越嫩。

美式牛肉分类 来源维基百科
一名蓝带厨师表示,在这些部分中,最嫩的肉就分布在腰部,烹饪方式可以选为烤、炒、以及烧烤;
第二嫩的部分分布在腿部和腰部的衔接位置,通常用来烤和炖。
最老的部分当属牛前部的肩颈腹部和腿的下部,焖、炖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很多人觉得天然牧场养殖的牛一定很好吃,很多牛肉商家还以此为噱头,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在原始的放养模式下,牛基本上只吃牧草,运动量大吃的还健康,相对的牛肉脂肪含量就较低。脂肪一低,肉质就偏瘦、偏柴,口感反倒变差了。这样的肉要想吃到嘴里,通常需要长时间炖煮或腌制。你以为内蒙古、新疆等以天然牧区为主打的地方,都盛产硬邦邦的牛肉干真是因为他们牙口好吗?

所以,牛肉还是有点脂肪,口感才能更好。
为了给牛增重,也为了口感更好,很多养殖场会在育肥中后期加大饲料中豆饼、玉米等高热量谷物类精饲料的比例,这就是所谓的“谷饲期”。
就像享誉世界的神户牛肉,神户牛肉之所以那么贵,还不是因为它好吃!它的特点就是红肉中分布着雪花一样的脂肪脉络,这种切面被称为“霜降”。而这种“霜降”正是“谷饲期”的功劳。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发展至今
不论在农业上还是饮食上
牛都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不过对于吃货来说
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在火锅中涮的牛肉是牛的哪个部分呢?

以上
就是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