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执着的科研精神丨最悲悯的人文情怀
《爱因斯坦传》
1879年3月14日,春。
德国乌尔姆市的火车站街135号。
商人赫尔曼与其妻子保莉妮迎来他们的头胎——一个有着异乎寻常大脑袋的儿子。他不仅发育缓慢、反应迟钝,3岁多才开始说话,而且性情暴躁,曾用椅子扔过家庭教师;性格不甚合群,被小伙伴们喊作“烦人精”和“假清高”;也不喜欢体育或比赛项目,连体育课上有组织的操练他都拒绝。
但他喜欢看书,另外还有两处身体部分的锻炼是他的最爱,一是大脑的运转,二是屁股的坐功。当他将三者结合起来,即坐下后开始阅读与思考时,其惊人的效果便显现出来——他能如老僧入定般一动不动,与外界隔绝,只在头脑中不断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求知欲。
他成绩优异,小学一年级时的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六年级时熟知欧几里得平面几何;13岁时啃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6岁之前学完了学校的全部数学课程,还掌握了微积分;此外他还酷爱音乐,会拉小提琴……
与知识同步增长的还有他的犟脾气和愈发叛逆的个性。追求独立性的他反对权威,挑衅老师,极其反感中学里老师们那“军事长官的特点”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称自己“宁愿接受任何一种处罚,也不愿意将什么东西倒背如流。”
这样不听话的男孩当然惹恼了老师。他带着老师的一句“由于有了你,我在班里应得到的尊重受到了破坏”的评价,离开了中学。
但他并没有就此“收敛”。相反地,他将这种质疑权威、特立独行和独立思考的特点扩展到他日后的方方面面。比如反对宗教信仰和物理学中的教条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和机会主义,不懈追求权力和公平,终生不改,一以贯之,并提出一种崇高的动机:“迷信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这个拥有同样强大的求知欲和独立个性的男孩,就是未来的宇宙观颠覆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关于本书#
一本兼具报告文学特点的人物传记,包含着大量新披露的文件与令人惊讶的资料,全面讲述爱因斯坦传奇的一生 ,揭示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奥秘与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通俗易懂地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从而让人领略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的人文精神。
#关于作者#
[德]于尔根·奈佛(Jürgen Neffe)
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事记者工作20年,担任过《明镜》报的通讯员、专栏作家和驻纽约记者。此后建立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驻首都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并成为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现作为自由新闻工作者生活在柏林。
#你将获得#
- 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与科研成果
- 了解爱因斯坦颠覆性的科学理论原理
- 爱因斯坦的精神思想对于当今时代的启发

#适用人群#
- 科学爱好者
- 对爱因斯坦感兴趣的人
-
书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2 1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