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读旧书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丨 2019年7月书单
写在前面
七月份的燥热打击了读书的积极性,搬到一个新的城市也消磨了很多时间,所以这个月读书有点不用心。幸好月初和月末认真读了些书,也很有收获。
本月读书的一个变化是重新开始读一些旧书,比如张荫麟的《素痴集》、鲲西的《三月书窗》,还有正在读的李庆西的《寻找书稿》。读旧书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可以看看几十年前人们在写什么文章,在读什么书,关注什么事情,讨论什么问题,发表怎样的意见。这些文章大多与今天的文章不同,有些过时,但很多能给人启发。
本月读书最喜欢的三本是:《有一个地方叫夏》、《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生命3.0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意) 马西米利亚诺·弗雷扎托《有一个地方叫夏》
这本书既像是童话,又像是诗。诗是从遣词的角度说的,书中有许多奇妙的意象,比如遗忘、恐惧、镜子、玫瑰、蜗牛的粪便,作者似乎很轻易地使用了这些词,读者却恨不得钻到文字的背后。图片和文字都很简单,却能给人隽永的感受。童话是从故事的角度说的,读这本书能想起很多具体的形象,比如《小王子》,比如《千与千寻》,“遗忘之城”收集所有被遗弃的物件,乌鸫为了照料而照料,被遗忘的书会变成白纸,信件交付给风,时间、眼泪都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在提醒,要想一想那些被你遗忘的东西。印刷太好看了!
埃德温·威廉森《博尔赫斯大传》
读博尔赫斯的作品与读博尔赫斯的传记不一样,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中,我看到的主要是文学的一面,他是小说家、是诗人、是哲学家;而在传记中,他的一生经历主要由爱情和政治构成。他在爱情上很热烈,在政治上也很狂热,但都是失败者。我只读过上海译文博尔赫斯全集的第一辑,其中很少讲自己的身世与经历;本书把这些与作品本身联系起来,这一点做得很好,但联系太过密切,我怀疑有过度解析的成分。读这本书的难点在于政治背景比较复杂。“博尔赫斯一生的事业充满断层、后退和转折。”
[美] 乔治·莱考夫、[美] 马克· 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只读懂了前面隐喻的系统及后面关于真理的论述,中间的因果关系、连贯性等实在没有明白。但仅这两部分也让我很有收获。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没有隐喻几乎寸步难行,当我们说“浪费时间”的时候,其实是在隐喻“时间就是金钱”;当我们说“论据站不住脚”的时候,隐喻的是“理论是建筑”。隐喻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概念体系,隐喻的双方通常不相似(比如时间和金钱),但在经验上存在关联(工业化使时间能被度量,可以按时、按日付酬)。这种隐喻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属性以及我们对日常世界的直观理解,比如上-下、前-后等方向。最后关于真理的论述也有启发,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外,还存在一种经验主义真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是通过与世界进行互动。”
[美] 迈克斯·泰格马克《生命3.0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这本书只要读过了序言,就会不可遏止地被吸引,然后一章一章地往下读。序言中虚构类一个人工智能和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人工智能,想象这种人工智能如果真的出现会发生什么。新技术会创造新秩序,从而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本书结合了生物学、物理学、计算科学以及哲学等学科,全面地探讨人工智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智能是如何诞生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什么?从历史演变以及逻辑的角度来看,通用人工智能是绝对可能出现的,只存在时间早晚的问题。书中提到了对人工智能的几种态度,怀疑、忧虑、乐观、抵制;我的想法是,如果进化成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甚至哪怕被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取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到那时,我们关于宇宙的诸多疑团将逐渐解开。
[美] 简 • 耶格尔《非虚构写作课》
作为一本外版的关于写作的工具书,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但他山之石,也有不少借鉴的价值。书中有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的,比如勤写勤读,腾出时间写作,制定写作期限,给予实物奖励;也有些内容让人豁然开朗,其中突破写作障碍和表达作品风格两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书中引用《写出效果来》一书的观点,认为写作风格涉及三种组织原则,一是自然顺序,由材料主导;二是逻辑顺序,由作者主导;三是心理顺序,由读者主导。以前写文章很少考虑第三种顺序,这是我的不足。书中说:“写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突破障碍、选对方法、提高效率,对于任何一种写作都是必要的。
[美]布拉德·斯通《一网打尽 : 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亚马逊的印象。亚马逊的核心并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贝佐斯具有智慧和激情,更重要的是有梦想,他很小就对探索宇宙有强烈的兴趣,这是他的动力所在。亚马逊能取得后来的成就,靠的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小到“一键下单”这样的发展,大到Kindle、MTurk这样的突破。书中有一章的内容是亚马逊、苹果及几位出版界巨头争夺电子书利益的故事,很有趣。
思果《译道探微》
思果有个观点我很赞赏:“翻译是创作的艺术,也是思想的科学。”也就是说,翻译要准确,但同时也要追求美感(如果是外文翻译成中文,就应该像中文,符合中文阅读习惯),所以不能太准确,即不能“译字”(字乃翻译之敌),而应该“译事”“译意”。作者有个比喻:“翻译要入盐化在水里,咸味在,而盐不见了。”我觉得很好。思果是老一辈的翻译家,主张翻译要像中文,有时甚至到古文中找对应的词(比如“鸡尾酒”应该翻译成“义酒”,“义”有“混合”的意思,这才是汉字的表达),我认为这有些偏执,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以后,有些虽不是纯正的表达,但也成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过分追求语言的纯正是没有意义的。书中大多观点我很赞同,一些例子我也很受启发。
鲲西《三月书窗 : 火凤凰文库》
“火凤凰文库”一种,其中有一篇谈张中晓,很惊喜。本书的文章介于书评和书话之间,涉及王国维、潘光旦、钱钟书、陈寅恪等人,这些人是作者的师友,有过交往,因此文章中有亲近的感觉。一些谈翻译的观点有见地,“翻译不同于写作,但有着写作所没有的优点,即每天都刻意期望有进度地置身于聚精会神的案头,它给了他如同完成一件创作之后的喜悦。”有一段关于吴宓的故事很有趣,吴宓在哈佛花重金买了一套带注释的莎士比亚全集,共十九册;后来这套书低价卖给了孙大雨,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最详尽的,而此前的梁实秋译本大多没有注释。“人必须对于他自身以外的事物怀有兴趣,然后才能使他对人类的普遍价值看得特别重要。”
张荫麟《素痴集》
张荫麟的文集,收录了一些评论和杂文,不太好读。张荫麟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年纪轻轻即崭露头角,对当时已经成名的梁启超、顾颉刚等都在学术上提出过批评,并且得到认可;可惜他37岁就病逝,没有成体系的作品,也没有传世的作品(我觉得《中国史纲》够不上),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文章。张荫麟喜欢写对话体,并于戴东原跨时空对话,很有趣。他借用《墨子》中“上同”和“下比”的概念讨论政治,“上同的政治以国家为最后的目的,以国家的发展为绝对的价值。个人只是国家发展的工具。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下比的政治以个人为最后的目的,以个人的幸福为绝对的价值,国家存在的理由在其为保持和增进大多数国民的最大幸福的工具。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幸福的追求。”最后编者李洪沿的《传略》很好。
冯骥才《俗世奇人》
文章都好读,但都充满套路:一个技艺高超或聪明绝顶的人设,加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读到后面就有些乏味。冯骥才的文章是津味,写的是天津人的神韵,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冯骥才生在天津,早年也工作在天津,如今写的又是天津,是很好的搭配。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余随笔(3)丨谈谈英译中的“一词多义” (8人喜欢)
- 如果男人也要缠足,它还会流行吗? (4人喜欢)
- 2025年4月书单丨向往自由,人才会有不同的追求 (5人喜欢)
- 「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1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