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真的有那么烂吗
上周六跟浩哥一起去看了《银河补习班》,我们两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像两个神经病,我本身属于泪点很低的,看个动画片也能哭的人,而能让浩哥哭这么惨的,这么多年我倒是第一次见。

观影结束后,我问浩哥:“你怎么回事啊,一个大男人哭的这么惨”,他擦了擦眼角的泪痕,委屈巴巴地说:“我觉得我活的太自私了,人活着不应该只为自己活,还应该肩负家庭,社会的责任,人要有理想和目标……”额,停停停,这么快就被邓超洗脑啦,我一边打趣道一边暗暗想:额,这哥们脑回路真清奇,咋得出这感悟的?这不是探讨教育的么,应该想到自己未来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才对啊。
我知道能让人哭和笑,并不是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但一部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思考(每个人思考的方向可能不同,只要是正向的思考就行),应该不至于是部烂片吧。
看完电影以后,我看了豆瓣影评,评分6.2分,刚刚及格,口碑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我承认这部电影存在很多硬伤,瑕疵,例如令人尴尬的怀旧金曲串烧,网络热门金句的刻意煽情,各种事件元素的添加堆砌令整部电影像一锅大杂烩。
最致命的硬伤是这部电影主题是探讨教育的,但可惜仅仅停留在嘴上,说教感太强(感觉像在洗脑,特别是那句:你要一直想,一直想……)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看到一篇影评说这是一部不够好,但很真诚的作品,我很赞同这句话。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因为自己设计的大桥塌陷,他帮单位背黑锅蹲了7年大牢,这中间妻子改嫁,而他也错过了儿子马飞迅速成长的7年,出狱后他去学校找儿子,却看到了儿子被教导主任批评并准备开除他的学籍。和马飞母亲“低三下四”求主任不要开除儿子不同,马皓文竟然和主任打赌,期末考试把马飞从班级倒数第一的成绩提高到全年级前十。接着就是为了完成赌约,马皓文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学渣儿子逆袭成学霸大神,并且成为航天员登上太空,完成人生理想的励志故事。

被观众吐槽最多的就是马皓文的教育方式,扔掉所有辅导教材和练习册,带马飞逃课去看大自然,快期末考试了能请半个月假带马飞去看航展,就连卖血给马飞买电脑也不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每天就是给马飞洗脑:你是最棒的,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做成任何事。就这样的教育方式竟然真的让一个班级倒一的学渣考上了年级前十。这无疑让看电影的整天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为买名校学区房拼死拼活工作的家长们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当然,我也觉得很扯,从倒一变成倒五我还是相信的。
但这并不影响我觉得马皓文是个很棒的父亲,所有人眼中少根弦的孩子,在他眼里是世界上做聪明的孩子,自始至终都给孩子肯定,包容和爱,从武志红老师的文章里知道了这叫做抱持性环境。这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里男主角为保护孩子童真的心灵,把在集中营的生活说成玩游戏赢积分的旅途,留给了孩子光明和希望。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是从小被否定被批评自卑着长大的呢。

还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说的是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我倒是不这样觉得,毕竟应试教育存在了这么多年有它存在的意义,高考制度至今是中国社会最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导演真的去批评应试教育的话估计广电也过不了审啊。
教育是个很大很复杂的社会话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没有标准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影片只是提供了我们传统教育以外的一种可能性。
银河补习班,我觉得说的是家庭教育,让我们去思考,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缺少了以身作则,想让一个从没见过父母认真读过书的孩子非常热爱读书,估计是很悬。家长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以外,是不是应该也关心下孩子真正喜欢什么,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作为父母,帮助孩子找到核心价值观和存在的意义可能比让孩子上清华北大更有意义。
最后说下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马飞为了实现自己登上太空的梦想,让爸爸放弃努力一辈子对爸爸来说最重要的事。马晧文说“我的教育失败了”,素质教育也没有把儿子教成一个完美的人,这点很真实。也佐证了我前面说的,教育没有绝对的对错。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子女,我们也是在不断跌倒不断学习中成长的,这辈子成为父母子女,支撑着彼此走过一段路,也是彼此身后永远的那缕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