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在寻找什么——Leandro Erlich太虚之境展观感
自恋做秀?存在感?惊喜感?逃出日常? 看展的目的,是为了看艺术与艺术家沟通,还是为了票圈炫耀而拍照?人们不再耐心尝试去对话去理解,而仅仅表示我来过了,我是一个喜欢这样艺术高度的人。
以前就对”the swimming pool”有印象,知道有这么件艺术品,很想浸入感受一下。个人是超喜欢阳光洒入泳池后而产生的波光粼粼光影。沉迷这自然景象,曾多个下午漂在小区游泳池看光影照射在手上、身上的效果。

冒着炎热的酷暑,这次去了央美美术馆去看看《太虚之境》。
一进入美术馆就能看到”建筑”(以及一旁排队等候拍照的观众),有种,哦,Erlich在玩弄观众的感觉。或许不是作者本意,但在中国看起来像是观众被模式化去做拍照的样子,像是被奴役化机械性做动作(躺坐在屋檐上,翘着脚拿手机自拍)。说上去是在看展,但有种,我不想像他们一样傻傻的拍照的感觉。
为什么在欣赏艺术时会有这样的想法冒出来?
没多想,我和好友就入场去寻找游泳池了。
的确,“云”和“四合院窗户”看上去都很有意思:Erlich借助几块玻璃,就呈现出来云的蓬松飘逸感;明明是个三角区域,但运用镜子呈现出来四合院对应的内院感觉。艺术家看似很擅长融入错觉效果来创作(相同感觉的还有换衣间、教室等作品)。
但接着看到好几件我们也太懂作者意图的作品:人行道、悬浮电梯、闪电窗户、虚拟电梯… 我和好友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艺术家的意图,但心里怪怪的有种被戏弄的感觉。
绕来绕去,总算找到了游泳池作品,被放置在了户外。想想也对,毕竟是个游泳池。但是考虑到北京最近连续30多度的气温,这个决定或许不是那么正确的了。空间小、又闷、人又多,少了逛艺术博物馆的清闲感,到是更多菜市场赶集赶快买买完就走的仓促及不耐烦。或者这种装置性艺术,根本就不适合在中国人多的区域参展。

我们还赶上桑拿天,热但没有太多阳光,所以期待的水纹在游泳池里根本没有寻觅到踪迹,我和好友使了个眼神,双双决定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啊,那种夏日的清凉感,还是在Hockney的作品里寻找吧。
关于到底是艺术性逛展还是物质性拍照,这个问题的探讨谁也说不清。想必是想逃脱日常生活,感受不一样的感觉。而采取的形式或者认真看展、或是认真拍照,各不相同。谁也没比高级到哪里去,芸芸众生而已。
临走时,买了个镭射包,果然是各个角度都无死角的漂亮。大概是你想要的颜色,它都有。我想我在找的,应该是片刻的小幸福吧,还有那个可以一同感受的人。

-
W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3 08: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