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感想# 我们何时走进了生活等文
生活是什么,碎片化地重复?为了什么而生活?

喜欢深夜读书写文,不是什么文艺不文艺,而是深夜真的没有白天那么纷扰,在房间角落书柜旁点盏落地灯,一个人瘫在懒人沙发上就可以开始读书或码字,甚可戴上耳机,伴听着一曲又一曲有益于梳理心绪的巴洛克音乐或轻音乐,真心,简单自在,慵懒自怡,好不快活。
今晚读的是高中同班同学H带领下编辑完刊并自费印刷成册的《棠下语》,他现在上了大学还是校文学社社长。年初的时候有幸为他的编辑排版提供了不足道的些许建议,所以手头上有成稿前的电子版,但由于自己偏好于纸面文字,便一直没去阅读,想着年末完册予我寄来纸册时,能找个不太忙的一天的晚上读读。嗯,今晚正好,正把回家后许多纷杂的“要紧事”完成,让我可安心细细阅读,还有理理自己满脑和日常随想记录本上不成体系的思绪。
我读了《棠》第一部分“一夜谈”,共有《我们何时走进生活》《疯子开口,哑巴做戏》及《话语的末日》三篇文章,均由好友执笔。他的文字不能算是温和,但起码读起来不会异于扎人,时而还会拿捏些恰到好处的幽默,在你阅读文字略感严肃或微沉重时,突然告诉你“哈,我是开玩笑的。”但些许放松下让人你对比明白,幽默不是幽默,也不是玩笑。实话,我颇为欣赏这种写法,我不知道这种淡淡的戏谑口吻是否受影响于文中提到两三次的某韩姓作家,我初中时也颇喜欢他,会跑去广图时喜欢去找他的书看;在那个微博未热,博客当道的时代,会时常去他的博客,去浏览他的文字。
我最喜欢他写的1988,到现在我还记得多年前那个独自在房间的阳光灿烂却温和的下午,对书中他那犀利而幽默的文字看得哈哈大笑,莫名喜悦,因为开心自己阅读时貌似悟得生活并非孩子眼中简单直白一刀切、”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的道理。现在的我在想,也许当时如果我不是独自一人,我就不会自顾自大笑,因为喜悦总想分享,而笑声在空气中回应着,让自己一人回收着自己内心的丰盈。

生活
《我们何时走进生活》一文中,笔者对于”生活“这个给社会人唬烂的话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文篇一开头从大家的生活是手上刷着的朋友圈,眼前刷着的副本等,是“无意义的屑小的重复”谈起,到最后点出“生活到容不下文字 ,音乐和美术”。文章有共鸣,也有保留意见处,今晚我写的此文不在于以自我去以一己之见“解读”笔者的想法,而是从三文中抽出关键词,顺由下面三分文段梳理自己从本学期考试周前一直攒到现在的关于“生活”“真实”和“话语”的种种思绪。纯属瞎聊,自己开心。
关于生活,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我只知道,跨年前夕,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开始了一波对旧一年的自我忏悔或总结,以及对新一年的展望:要去多少城市,要看多少书,要跑多少步,要爱/感激多少人......
以前看到这些东西我也许会对这些文字付诸一笑,但现在我确是满心祝福地点个赞,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如愿将自己的展望身体力行。
新的一年,我不再如往常几年那样伪文青般,在跨年之夜用一首现代诗来总结自己的过去的一年的生活。
新的一年决心改改这多年主客观环境下养成的有话不说或有话不直说的“逃避式”恶习,在推文闲扯,所以去年暑假着手开个公众号来练习如何闲扯。
而我对过去的一年算是满意,因为生活的主线依旧握在自己手心尚未如脱缰野马般失控,一切仍能按着自己一年又一年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走着,让面对未来即将袭来的一切未知前,不至于感到过于恐惧和焦虑不安。
《我》一文中说现代人生活的本质是恐惧,为商品和地位卖命。我不想把生活提到高大上的虚无说辞幻想生活的构成是什么“诗和远方“,一本正经地胡乱辩驳道”为商品和地位卖命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硬是要把生活和生存割裂开来,未免过于困难和令人痛苦。俗语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元素算是给平凡生活增加了些许趣味和情调,但一味鄙夷”柴米油盐“过分追求”茶“也不过是徒增烦恼,就如世上大多数人看不透”快乐“并不是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般,一味追求所谓的”快活“,在”快活“不得时便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或是痛苦迷惘。
生活是在现实中自己活成自己舒服的样子。旧的一年,最大的感悟就是,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选择朝九晚五或自由职业,选择体制内外,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14亿人便有14亿种活法,尽管这14亿种活法多数可以划归。我虽有个人喜好,但不想予评述,只想尽力理好自己的生活,别去执拗于他人的活法。
说到这我脑子忽而联想到英国小说家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格里特兰德(原型是与梵高、塞尚并称为法国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高更),人到中年的证券人斯格里特兰德抛弃自己在伦敦稳定小康的生活,孤身到法国学画,后辗转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与土著人居住,并成就自己的绘画巅峰的故事。故事里的斯格里特兰德俨然是个世人眼中的”疯子“,当他离开妻儿和抛下工作到法国时,世人们想当然流言揣测道他准是在法国有了情人,但当人们得知他是去追求绘画理想时,要不觉得”不可思议“”准是疯了“或根本不相信这样的事实。而斯格里特兰德得知这些流言蜚语时,他却毫不在乎,也不对他人的生活加以评述,自我隔离于俗世,全然沉浸于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我敬佩主人公人到中年抛弃自己原有生活颠覆一切重新再来的勇气和能力,因为现实中大多数人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做出改变。

自我
《疯》一文,是对《我》一文”生活“一词在自然主义语境下的进一层探讨。我不想在此在去解释什么是自然主义,就此略过,只想谈谈什么是”自我“。
年青几代被社会贴上“个性张扬””主张自我“等标签,年青人也乐于接受标签吹嘘自己”放荡不羁爱自由“。身体力行着自认为可以展示内心或者”酷酷“的事情,或者说,社会流行的东西。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例子各自圈子不胜枚举,在此也不特别列举,相信网上随便搜个”朋友圈最讨厌的人“抑或"怎样发朋友圈不会被讨厌"这类文章已经总结得七七八八。
我平时看新闻或者看资讯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看评论区人们在说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喜欢写关于微信朋友圈的或褒或贬的讨论,评论区基本分成三大阵营,其中总不乏一些人立其个性姿态的说是把微信朋友圈作为记录生活的工具,是”给自己看的“,老的时候可以翻一翻。每每我看到这些想法,我虽不否定,但我都会下意识的质问道”是这样吗?“因为从我自己角度来说,我从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如今发现每每发些什么,都只是某些瞬间的情绪的随手发泄,这些无意义的一个又一个无意义的瞬间虽构成了我的生活,但我年老了又花时间来看这些也许到时还捉摸不透的动态来干什么。独自感怀青春?怀旧回忆?还不如一帮陈年好友相聚一起回顾畅聊来得起劲。
但也许好多人对自己不断强化标签,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自己是信了。从不沉下来认真的去拷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一类人,愤世妒俗,思考得少但想得很多凌乱不成思想体系,却总以为自己思考透彻,总摆着一副高姿态去俯瞰他人的人生,但自我的行动力并没有跟上自己自认为的思想高度,也比不上他所不屑的他人。这类人很有自我,以至于不断落入自己编织的自我的圈套而失去了自我,更糟糕的是总是无病呻吟,自我负能量满得外溢还要向外扩散,殊不知只是庸人自扰。
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坚持自我的人,他们在现实中不一定是大家身边的学霸或是各大组织中的长袖善舞者,正所谓人无完人,他们身上多多少少也有些缺点,还有些并不一定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但他们对自我清晰的定位思考和对自我情绪的把控足成为个人闪光点。他们不会去虚谈自我,一直在默默按着自己路子走。这样的路出世的也可以入世的,可以如社会人看似冷门的搞小众艺术或做个社会边缘人,也可以是入党入职考研做公务员。

话语
《疯》的外一则讲了人们面对生活话语权尽失俨然“哑巴”的问题,《话》继续扩展到社会公众层面来谈话语权。大局面的话语权问题我现没能力去触碰,仅谈谈自己面对生活的话语权有感。
现在的网络覆盖面广了,新媒体也发达,人们似乎都能“说话”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匿名,在网上说什么话都似乎可以逃避掉许多责任。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6年国家网民人数已高达7亿,这网民基数很大,网上许多意见虽说并不代表每个人的初衷,但也能看个大概现状。以前微博热的时候人们喜欢撕社会公共事务,现在人们喜欢撕各式各样的八卦私事。不变的是人们还是习惯站队,通过自己的观察深入了解站队的还好,但最可怕的是站队撕逼的是那些完全不思考全凭自己喜恶的,又或是思考不深入跟着媒体和大V键盘上啪啪几个字嚷嚷的。前不久的“罗一笑事件”是万千例子中一个代表事件,我的朋友圈经常刷屏筹款的链接,但并不知道刷屏的人是否真的有去捐款,上次罗一笑事件多人被piapia打脸,圈里有人前脚转发呼吁捐款,后脚一看到媒体爆料罗一笑事件真相,第一时间就180°大转变在圈里说罗一笑事件是营销事件,有的坚持自己认为事件中心出于善意可以谅解。
现在网络上的资讯鱼龙混杂,的确很多人没有能力去辨别信息的真伪,有能力去辨别信息的人大多数也不愿意花那个时间和精力去辨别,而是任着一时的情绪通过几指尖转变成文字发送到各网络平台上。大家习惯了碎片化和快餐式的阅读,碎片化地制造无用的信息,无体系地思考着,不能深入,一深入可能会推翻自己的立场或者根本分不清什么立场,就别说什么话语权了,毕竟连话都说不清楚,有时候说话也只是为少数意见领袖放大声音。
在网络上说话如此,生活真实人际交往中的说话成本太高,许多人说话要不扭着说,要不干脆选择缄默,有的是原本就不善言辞,有的是在机械无趣的生活中逐渐麻木,有的是为了避免交浅言深,有的是遵循所谓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有的是避免自己浅薄思想的暴露......总之,人们选择不沟通,或不说真话、不说话的理由只要有心,就可以列出一大摞。有的人觉得逐渐话少是慢慢长大成熟的标志,觉得自己内心想法很多但觉得无人倾诉或懒于倾述,其实真要说出来并时并不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拉扯清楚,或者说出来的东西不痛不痒。(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
......
以上是两年前寒假写的文章,没有结尾,还未完成,今日重读,竟觉得内心竟然有些许惶恐。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来源于血液中流淌的血液,来源于自我艰难选择的误解。而这些年因人生两三大挫心理变化了好多。近日恰好我看到H在朋友圈转发的一篇推文《总有人会看懂你发的朋友圈》,然后我这些天脑子里关于“话语”主题的各类碎片想法又开始萦绕了起来。
这篇文章本来想直接在公众号发表后,再转圈。可反倒一想,“人言可畏”,限于知识面和三观的局限,社会的主流人群与我们“共情难言”。故还是豆瓣发表,成图转圈。
人生生活不值得,
做好自己就好。
—— THE END ——
2019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