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妈妈: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不是社会上的人!

我相信每一个准备做父母的,或者正在做父母的,都会困惑: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一边是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一边是淘汰式的应试教育,我该如何平衡呢?
特别是孩子班里39个人都参加补习,就自家孩子没参加的时候。
由邓超和俞白眉导演的新片《银河补习班》,或许能给到你一些新的启示。

虽然,里面有很多的不合理:
儿子马飞本来是年级倒数第一,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变成了倒数第五,后面经历过惊心动魄的长途旅行,居然可以考到年级前10 。
有一个有案底的父亲,儿子马飞居然可以有机会成为航天员。这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虽然,我更希望看到看到马飞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无傲人的成绩,但他内心是充盈的,并且做着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不过,这样的话,在很多人看来他爸爸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
但,这电影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看,因为这里面揭露了90%的家长都没有重视的4个问题。
就像邓超昨天在微博上说的那样,参加路演的家长有的说“我再也不骂孩子笨了”,有的说“我从来没有和孩子探讨过他以后想干什么”。

毁掉孩子,不断否定就可以了
《银河补习班》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因为被人诬陷受贿做豆腐渣工程,锒铛入狱。
七年后,马皓文出狱。
曾经那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了教导主任深恶痛绝的孩子——成绩垫底 、逃学、看武侠小说。
是什么造成的呢?
——周围人的否定。
同学给马飞取外号“缺根弦”。
教导主任当众讽刺马飞:“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
连自己的妈妈也说:“这孩子本来就笨。”“这孩子就这样,没救了。”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如果父母都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马飞就是在一句句的否定中,差点相信并变成了一个“笨”孩子。
幸好,马皓文一直对马飞说:“不要信你们老师说的话,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在爸爸的信任眼神下,马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少年霍金,对学习有了兴趣。
半个学期过去了,马飞的成绩从倒数第一名提升到倒数第五名,但是离年级前10还很远。他很沮丧。
爸爸马皓文鼓励说:“你真厉害,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提高这么多。”
为什么邓超会拍这个呢?
因为在他人生的低谷,父母一直相信并鼓励他。
在他读初中,学校因他是“社会上的人”要开除他。他妈妈冲进教室愤怒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不是社会上的人”。

在他去北京考中戏的时候,他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但他爸爸指着宾馆的小气窗外说,“你看,有喜鹊。好兆头。”等一试过了,二试考完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的时候。他爸又说,“看,今天喜鹊更多了,肯定能考上。”最后居然真的就考上了。
后来,他去北京上学才知道,那年头,北京到处都是喜鹊。
只有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才能让自己潜在的能力都有机会发展出来,才能让内心充满能量。

最有效/最省力的教育,就是熏陶
马飞的妈妈和大部分父母一样,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但是从小缺少父母陪伴的马飞,别说学习,对生命的热爱都没有。
马皓文深知这一点,一出狱就把马飞接回自己身边,给孩子做好吃,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还经常陪孩子在外面疯玩。
虽然他们住的是昏暗的破房子,吃的是青菜和馒头,晚上回家都要偷偷摸摸怕被邻居发现。
但是,马飞因为爸爸的陪伴,比以前快乐了很多。
陪伴给孩子的不仅是爱,还可以是言传身教。

每天晚上,马皓文点着蜡烛画设计图纸,马飞也拿出课本学习。
白天马皓文在工地上拼命挣钱、努力工作,马飞也在教室里埋头苦读。
经过2个月的努力,马飞从倒数第一爬到了倒数第五,但是离一学期结束到全年级前10的目标还差很远。
马飞焦虑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哭着说:“太难了。这太难了。我真的做不到,爸爸。”
当晚,爸爸马皓文被邻居们欺负。他就推倒储物柜,对着他们大喊:“我马皓文,永远都不认输。”
第二天起来,马飞就写了一个纸条放在桌上:“爸爸,我也要像你一样,永远都不认输。”

这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最重要的智力教育,不是知识灌溉,而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样,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需要我们能开出XYZ的脑洞。”
这是马皓文为儿子争取得到应有的作文分数的时候,对参加调研的教师说的,也是对我们这些观众说的。
事实上,马皓文一直信奉坚持思考很重要。
在他入狱的时候,他叮嘱马飞说:“你的脑子一定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也正是这句话,帮助马飞在1998年的洪灾中在逃生,在2019年太空飞船遇到问题时,积极面对并从太空顺利返回。
这两段剧情虽然有点英雄主义,但独立思考能力一定是孩子将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就像周国平曾说,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而这些因素实际上是互相勾连、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周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会留意孩子的智力闪光,并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因为他觉得,幼儿理性觉醒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一定会有好奇、多问、爱琢磨等表现,所需要的只是加以鼓励,给他一个方向,使他知道这些都是好品质,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发扬。
相反,倘若对于自然生长的智力品质视而不见,却另外给他规定一套人为的标准,他在智力发展的路上就难免左右失据、事倍功半了。

成功和幸福根本不是一回事
马飞最终成为学霸,教务主任让他放弃报飞行员,去争取考全省第一。
他却说,我爸爸说,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是啊,全省第一又有什么用呢?
教务主任的儿子,是全省第一,还不是被活活逼疯。
很多父母都很推崇董卿爸爸的魔鬼教育,可是,又有谁能够懂董卿呢?

一个女孩,在最爱美的年纪却不能穿新衣服,不能照镜子。最痛苦就是吃饭,一上桌就要被父亲数落,整个人的自信心被全部打击。每次她提到这位严父,都会情绪复杂甚至流下泪来。
可又有多少人经历过魔鬼教育,却没有成为“董卿”呢?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这当然必须归功于望子成龙的虎妈曾雪梅,在当时这成为备受瞩目的成功案例。
但是,魏永康因为长期的精神忽视,无法融入人群,无法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终,一直生活在痛苦和压抑中的他,被劝退了。
庆幸的是,魏永康已经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细节是:他每次回家,都知道给家人带些礼物,没事的时候就爱拉着儿子女儿的手,然后一直微笑。对于他来说,做好一个普通的爸爸和丈夫很重要。
媒体曾做过一次追访,尽管虎妈曾雪梅希望按照自己的方法把孙子培养成才,然而魏永康夫妇却坚定地表示只希望孩子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可惜,太多的虎妈狼爸们仍然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下一个董卿、郎朗、丁俊晖。
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成功和幸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亦或是他们一早就明白,却不愿意承认大部分的孩子只是普通人,亦或是他们希望孩子替他们完成自己想要的成功。
对成功崇拜的背后是对丛林法则的信奉,是最残酷的生存逻辑——生而为人,必须优秀。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可是,你想过没有: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或许是他午夜梦回,一个人无助地流泪。
愿我们的孩子,心里有爱,眼里有光。
-
Pinghu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0 1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