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梦中的山西
摘要
时间:2018年12月24日-2018年12月31日,共8天
低点:佛光寺、悬空寺、大同古城、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碛口古镇、李家山村。
人物:小明和我
交通方式:飞机、火车、动车、长途客车、公共汽车、步行
事情:分别从广州和杭州到山西逛了几天

关于 山西 的最初印象,可能是来源于初中的《地理》中介绍到煤矿资源的时候。那时候开始, 山西 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印记。这个印记一直到大一时候开始发生了变化。
大学时候,我是一个建筑学生,《 中国 古代建筑史》里面谈到了各种古建筑,其中很多现存的建筑都在 山西 ,当然也包括必考的佛光寺东大殿。这时候 山西 在我心中已经是一个相对特别的存在了。到了大三,建筑设计课中的李老师讲了一句话—“底色看 山西 ,地下看 陕西 。”这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个圣神的地方。
这个想法一直到了去年也就是2018年12月末才实现。今年公司的5天年假还没有休,加上两个周末和元旦再请一天假一共有11天休息时间。这个假期从12月22号到1月1号。确定好时间后,我买了12月24号的机票,因为冬季的缘故22、23号家里陪亲人,回来的机票到等到时候想回来再买吧。本来我是打算自己一个人去的,小明知道后也有兴趣,更多的是他辞职了,无聊中。小明是大学的同班同学,他今年清明时候从 深圳 辞职了到 杭州 去寻找他的姑娘,不料事与愿违。于是24号我和他分别从 广州 和 杭州 出发,在 太原 的武宿机场会合。

广州飞太原2小时40分钟,我11:15分登机,我比小明早到1小时下机。下飞机的瞬间特别兴奋我是第一次感受北方的冬季,当时的太原气温是1°,广州24°奇怪的是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有点汗,肾上腺爆增的缘故吗?我把外套脱掉了,穿着两件衣服在机场等小明。关于这次的旅途,我们并没有做什么详细的攻略也没有制定具体的路线,只是有几个想去的地方,随心所欲吧。例如我们的第一站-佛光寺,和小明碰面后,我们就开始商量和查找从武宿机场到佛光寺的路线还有住宿处。

12月是旅游的淡季,原来从机场到五台山的班车已经取消了。我们只能做机场班车到太原市区,市区的太原客运东站有去豆村的车,豆村离佛光寺5公里。我们商量好后,马上去到一楼坐上了前往太原的班车。那时候3点多,大约40分钟到了太原市区,沿途太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厚实的城市。可能是建筑蒙上了黄土的缘故,使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
我们到了市区的一个公交站再坐了20分钟的公交车到了太原客运东站,那时候5点左右,温度是零下2摄氏度。车站的的客服人员一听到我们打听去豆村的班车就问我们是不是去佛光寺是不是学建筑的,看来平时不少人去啊。一番了解后,原来车站只有两趟去豆村的班车,现在淡季只有9点半的那趟车了。也好,我们在太原住一晚,明天再出发。


我们就在离车站1公里多的地方找了个旅馆住下,房间环境很有复古,无论是深色的实木家具还是粉色的印花被褥都给我一种新奇的感觉。那天晚上,我们到了一家比较地道的饭店找吃的,那家饭店的名字也很特别,叫”并州大牌档”.在广东,是些”大排档“,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大牌档”才是原称,香港是发源地,在粤语中排和牌读音一样,后来就误会是排队的意思写成了排。进去之后,发现饭店装修给我一种古代饭店的感觉,点菜时候小明疯了,一口气点了10个菜,他是在杭州饿坏了吗?还好,这里的东西都不贵,结账时候还不到两百块。我们去吃饭的时候在发现路上很多酒庄,也是山西汾酒嘛,中国的四大名酒之一,山西人都爱喝汾酒,于是我们也买了一个小瓶装的汾酒,但是这顿晚饭没有喝,当时是吃多了?







吃饭时候我们了解了一下附近有一个叫“柳巷”的地方,我们是联系到“花街”了。这个”柳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也是中国的四大夜市之一。在车上我们与的士司机交流中才知道原来今天是圣诞节。因此我们对今晚的”柳巷“更期待了。






去到柳巷人果然很多,大部分都是穿着羽绒,头戴帽子,项批围巾的青年男女。看着街上的男女组合,我们这对男男组合显得格外小众。柳巷,街区的尺度相对比较大,几个街道纵横贯穿,不像王府井、滨江道和北京路这些由一条主街道贯穿。街道周围是多层和底层的现代建筑与一些仿古建筑组合而成。我们逛了一个多小时就回去了。确实没有太吸引我们的店而且太冷了,当时应该是零下4、5摄氏度吧,疲倦的身躯确实受不了,而且我们更期待的是明天和佛光寺的相遇!
久仰盛名、终于相见
第二天早上气温零下6摄氏度,我们9点钟赶到了车站。去豆村的候车厅在二楼,我们做了大概是来分钟,一个40多岁的大叔走来告诉我们去豆村的车延迟一个小时出发,要我们把车票给他,他帮我们去改票。由于他没有穿工作服,我们都担心他是个骗子,但这行骗方式也太粗暴了吧。于是我过去咨询了一下安检人员,确认无误之后才把车票给他。
由于班车晚点了,我们到一楼的餐厅吃了个早餐,山西以面食著称,早餐也是以面食为主,当然也有人在吃饭。去豆村的车迟迟不到,车站说了由于天气太冷车路上坏了的缘故,一直到接近11点半才出发。

汽车半个小时就走出了市区,大约再过了两个小时我们到了豆村。下车后发现,豆村比我们想象中更大,也更繁华,更像一个镇,事实上它就是一个镇。这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了,我们已经饿到快不行。就在下车的附近找了个饭店,点两个小菜吃了一顿。饭店里面中间的地方有个烧着了的暖炉,暖炉旁边放着一堆煤,饭店里面一共摆着大大小小5、6张桌子。有3、4围都坐满了人,他们一边吃火锅一边喝着白酒用当地的方言在津津乐道着。


吃完午饭后,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家相对正规的旅店,安置完我们的行李就开始奔向佛光寺。这里的旅店大多都是用自建房经营的,30-40块一晚。我们找了个正规的比较大的酒店也是仅仅50块一个双人间。
这里到佛光寺确实很近,坐个面包车几分钟就到了。开始时,车子一直行走在两边都是田野的水泥路上,与我想象上山的小路完全不一样。突然,车子拐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路的两旁都是高瘦、挺直的树木。这时候路也开始慢慢变缓,渐渐地越来越陡,周围的树木也越来越密。突然,车子又拐了一个弯,并且开始跳动然后停了下来。原来,水泥路已走完了,这开始是一条用大块花岗岩铺砌而成的路。这里周围是一片松树,抬头望去路的上方,阳光正散落在一座朱红色的建筑群。透过松树间的间隙,看到前方墙体上写着”佛光寺”几个金黄色的大字,字体在阳光的普照下,仿佛闪闪发光,我们终于到了佛光寺。

佛光寺山门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树丛中传来一阵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一缕缕阳光透过松树之间写照在寺门前凹凹凸凸的大理石路面上。整个人瞬间被这安静的氛围给渲染了。
我们下车与司机告别后往前走了几步,一只瘦骨嶙峋的黄毛小狗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它不怕陌生人,冲到了我们的脚下并且坐了下来不停地摇尾巴,身体一直在发抖。确实这时候应该也有零下8、9摄氏度了,对于毛发并不浓密的它是个大考验。看到饥寒交迫的它,我们动了恻隐之心,从包里拿出了昨晚晚饭打包的一些肉给它吃。然后,我们和小狗在佛光寺的山门前来了几张合照。

我们一直在山门钱徘徊,打量着眼前的这一切,迟迟不敢踏进寺门。担心进去后看到的与想象中差别很大,会失望,又很急迫要进去一睹期盼已久的芳容。
最后还是怀着忐忑不安踏上了入口的台阶,推开厚重的大门一看,原来里面是一个建筑群,大门进去是一个纵向的院落,院落的道路由灰砖和和灰石板铺成,道路外的植草和几棵年长的乔木,道路上放着一个5、6米高的塔形石碑。院落的左边是一排建筑,右边是朱红色的高围墙,围墙背后露出了一个个灰色坡屋顶。放眼院落前方的尽头是一座横向的长条建筑。环顾四周,我并没有发现和东大殿相似的建筑。抬头一望,突然发现在院落尽头的后上方高处也有建筑。正上方那个雄峻的坡屋顶木构建筑无疑就是我们一直神往的佛光寺东大殿了。





上去东大殿的楼梯很特别,它开在了前面横排建筑的中间,我们进过一个拱形的入口进入楼梯,这楼梯十分陡峭,应该超过了60°。我们慢慢走上楼梯,仰视着的东大殿渐渐从上到下露出了它的全貌。雄伟而简洁的体量,舒适的比例,遍布岁月痕迹的木构件都仿佛在向我打招呼:“你终于来了!”我也不记得自己在东大殿的周围环绕了多少圈,生怕错过了某一个细节,然后再走进东大殿。







建筑里面是用柱子围合成的一个回形布局,不知道什么缘故有一半的空间被拦住了,禁止参观。来之前有个想法,就是模范林徽因爬到木斗拱上面拍个照,此时发现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殿走出来,正是4点多接近5点时候,夕阳迎面照来,在零下6、7摄氏度的此刻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亲切。这时候有一双青年男女走来,听口音像本地人,只听见男的说:”这寺很出名的,是唐朝建的,有1千多年了...”

这个时候来佛光寺的游客不多,加上我们就4、5个吧,有两个中年大叔从我们推开寺门的的那一刻就一直注视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寺庙的管理人员。当他们分左右站在东大殿门前,我更觉得他们像守墓者,这是当时脑海不由自主浮现出的一个名词。

站在东大殿的门前极目远望,夕阳已经开始靠近远处的群山了,阳光把整个佛光寺渡上了一层金色。远处的群山渐渐升起了薄雾。这一千多年来有无数的伟大人物、无名之辈都曾经站在这里发出各种感概,这些都已成为无人所知的历史,今天的我们何尝有不是组成历史的一部分,而这佛光寺或许还会再屹立千百年。



离开之际我们拿了昨晚没有喝的汾酒出来,共饮了几口。

告别了佛光寺,回到豆村,这时大概六点多,天已完全黑了,街上的店铺、各家的门户都关得紧紧的。似乎冬季的豆村在作息上并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我们回到旅店身体还在颤抖,于是我们干脆在一楼的餐厅里吃完晚饭才上房间休息。驴肉在等地很普遍,于是我们也要了个驴肉煲尝尝。虽然俗话说没有广东人不吃的东西,但小明和我都是第一次吃驴肉。驴肉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吃起来肉质像羊肉却没有羊肉的骚味,味道有点鸭肉却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饭后,我们都打算早点休息,明天要早起出发悬空寺了。
零下18°的悬空寺
今天的计划是去看应县木塔和悬空寺。昨晚和旅店老板娘打听了一下,早上7点50分有班车经过豆村到应县,上车的地方是我们昨天到豆村下车的十字路口。我们今天7点10分就起来了,起来后感到比昨晚冷了很多,打开地图一看零下13°。赶紧收拾了一下行李,风风火火地走出了旅店。这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街上的行人也寥寥可数,因为冷的原因我们大步迈向昨天下车的十字路口,其实也不远三百米左右的距离。
走出旅店大门不久,我们的眼睫毛已经结了一些冰晶。到了那里,有一个身穿厚实制服,头戴雷锋帽的大叔向我们走了过来,问我们是不是等去应县的车?由于口音问题,他说了二遍我才反映过来,警惕性的留意了一下,不远处还有一个打扮类似的中年阿姨。这位大叔告诉我们,去应县的车还没有到,天气冷,我们先到旁边的店铺那里吃个早餐避避寒,车到了他们会通知我们。当时真是一阵感概,在当今发展迅猛的信息时代,大部分的信息传递都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是如此的准确、迅速与丰富。但这个时代与过去以人为载体对比少了一个温度,这个时代显得如此的冰冷。刚刚的一番简短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公共地方罕见的人性关怀。
十字路口周围有很多店铺,大约有四分一的店铺是开门的,我们选择了最近的一家走了进去。里面有三五个当地人在吃早餐,这个时候的北方,室内总是比室外热闹。虽然被告知车来了,有值班人员来通知我们,但长期以来的习惯确是很难改掉,每当听到车声我们都会跑出去看看是不是去应县的列车,期间我们看大了去五台山的班车。五台山本来也是我们计划的一个点,但是去完佛光寺之后我们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点让我们去了。去应县的车到了的时候已经是8点30分了,出发时候接近9点。
车上的人也不多,80%的位置都是空的。车子慢慢地走出了豆村,公路的左边是山,右侧是一片比较平缓的地带,有时候是庄稼地,有时候是当地的几户人家,有时候是煤炭的采矿处,再远处是隔绝视线的连绵不断群山。走了大约20分钟,右边突然出现了一条2-3米宽的小溪,由于温度太低了,小溪居然全部结冰了。在南方哪能看到这种情景,我叫了一下在闭目养神的小明。就这样冬季的北方世界在车外不断地变换着,在车上戴着耳机的我偶然看一下窗外这新奇的景观,偶然又沉睡一下,就这样颠颠簸簸地过了3个多小时车子终于到了应县。



我们在公路的边上下车了,这里是一个人迹稀少的地方,公里旁边没有民居,只有一个加油站和几家商店,旁边还有一几个路边指示,上面有应县木塔、悬空寺已经其他地点。在我们下车的时候,有一个中年大叔走了过来,人还没有到就用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应县木塔在维修,你们去悬空寺吧,一会儿就有车来了,车票20块。我们一脸懵,猜想他应该是路上的黑车司机,就没有搭理他了,走到了附近的店铺,去买了些食物,还有打听一下去应县木塔和悬空寺怎么走。原来刚刚那个人确实是正规的交通售票员,木塔也确实是在维修,我们去了只能在外面观看一下。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状况,小明建议要不别去木塔了,直接奔悬空寺,看看时间也到中午了,来不及去两个地方。我心想,木塔就在附近了,虽然进不去看一眼也好啊,但是感觉小明的态度有点坚决,再三犹豫之下也放弃了。结伴同行的最大弊端就是在大家意见产生分歧时候,某一方不得不做出牺牲。
过了10多分钟,我们坐上了去浑源的班车,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浑源车站,车站离悬空寺只有五公里。在这里打个车或者直接叫这个班车司机送我们去都可以。我们选择了后者,每人给了5块钱车费。
很快我们就到了悬空寺,这是一个被围起来的景点,我们在售票窗附近的一个人那里买了两张八折的门票,出来再付钱的,这让我们很难拒绝。我们进去景点后发现,这里的环境人造气氛很重,迎面是一个宽广的石板路,悬空寺在右边的山半腰,中间隔着一条10多米的人工河,无疑此刻的人工河过了人工河,在悬空寺的下面是一个巨大的绿化写着“天下奇观”。看到这情景我顿时有些失望,又些哀叹,后人总是喜欢画蛇添足,在这些大尺度的现代景观之下,远处的悬空寺显得多么的渺小且格格不入,“古寺无量”这几个大字更是多此一举的俗气。我想象的悬空寺就是建在一个普通的半山上,人们在下面走路,一抬头突然发现其存在。


我带了几分失落感往悬空寺走去,小明则不然,他总喜欢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对一些另类的存在感兴趣,他往人工河的端头走了过去,那里是一个巨大水坝,两边的山都出现了塌方,入口处设置了警告牌和禁止线。



经过一条蜿蜒的坡道后就是悬空寺的入口,入口有一条长楼梯,走上楼梯看到的是寺庙的山门。开始在远处遥望悬空寺时候,感觉这寺庙与他的大名相比显得有点寒酸,但我们却在里面流连忘返了两个小时。参观完,我对悬空寺的感受是-这是一个立体的园林,它包含园林的“小”、“多”、“曲”,它比园林多了一个“仙”(险)的特点。

悬空寺的“小”一方面是指它整个建筑体量 ,二是指它每个功能空间的尺度。无论是楼阁殿宇还是走道楼梯都以一种小尺寸出现。恰恰是因为“小”的存在而有了“多”的出现。悬空寺不仅仅建筑的种类多,有各种宫、殿、庙以及钟鼓楼,而且建筑的数量也多达40间。悬空寺的“曲”和园林中的曲径通幽有区别,这里的“曲”让整个建筑的布局错落起伏,到每一处都有移步换景的效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险”的特点,但是我更想用“仙”来概括。为什么呢?建筑是利用半插飞梁的原理来作为整个建筑的结构支撑,使真个建筑粘附在陡峭的半山腰。现在看到的细长木梁是后来加上去的,完全对结构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一种安慰疗法。无论是走在细小的连桥上还是在宫调里面远望都有一种岌岌可危与触目惊心的感觉。但,细想一下,半夜醒来走出房间,凭栏仰望星空,月亮星辰仿佛就在身旁;或者早上起来泡一杯清茶,烧一株香,坐在楼阁里一边细细品尝,一边俯视山下的美景,此时响起了晨钟,这不是仙人的生活?



悬空寺传闻是为了躲避浑源经常泛滥的洪水而修建在半山中间,是唯一一所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参观完悬空寺后我更愿意相信,当时把悬空寺修建在半山的原因不是为了躲避洪水,更多的是为了躲开凡尘。悬空寺是一个三教九流共同和谐生活的大同世界,这个世界在1500曾经存在过。
离开了悬空寺,我们回到了浑源车站,依旧一路向北,下一站—大同。

回忆大同
本以为剩下的部分隔天就会接着写,想不到再写已经是两年后了。最近广州的疫情开始严峻起来,这周末我也没有回家在宿舍待了着。昨天朋友在豆瓣上发表了招聘信息,我也想起自己还没完成的山西游记。今天下午,翻阅照片努力地回忆起我们离开悬空寺后的情况...
我们从悬空寺出来,因为没有了回浑源车站的班车,我们只能坐私家车回去。到了车站大约4点半,诺大的车站偶然只有一两个旅客的身影出现,站内也只有一位服务人员。咨询得知,有很多班车的司机都是回大同的,他们下班后跟车回去就可以了。


浑源站也算一个县城吧,寥寥几人的车站真是不可思议。6点,我们准时坐上了去大同的班车。出发时一共4名乘客,包括我俩。出发半小时我还是在欣赏沿途的夕阳风光,后来慢慢地困了,睡睡醒醒地再过了一个小时就到了大同。大同是山西的第二城市,但我感觉大同比太原繁华多了。大同的夜景有现代化都市的感觉,对于太原也许是我们但是呆的地方略偏僻的缘由。


到了酒店,我提议出去古城墙逛逛,此刻小明已经累无语,我只好一个人到去。八点半,大同街上的商铺大部分已经关门了,除了一两家便利店和几家火锅店。古城墙离酒店隔了一条街,远远望去,看到城墙上的一个个被灯光照亮的城楼。

我以最近的城楼为目标大约走了15分钟找到了城门入口。城门入口有稀疏的出租车和私家车穿越着,这种感觉很魔幻,本来我对城门的印象是来源于古装片的画面。城门入口当然布满了灯光,古代的车水马龙不知如何,当下的城墙在时代配饰下五光十色。进了古城,当然要找到的是上城墙的楼梯了。不巧进入楼梯的门被锁了,心有不甘地我又继续寻觅,结果都是一样。那只好等明天吧,围着城墙逛了半圈,往酒店方向走回去。






回去路上渐渐感觉气温下降了很多,我感觉当时已经零下20°了。回到酒店,有暖气的房间真是舒服,洗完澡,小明居然拿了一瓶威士忌出来。我们来了几个自拍,聊了半杯威士忌的时间,具体话题已经忘了。先回忆到这吧,困了晚安,下次再给你们看白天的大同古城....

-
小狮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2 01:30:36
-
六亲不认的步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7 13:58:52
-
装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5 19:00:21
-
日日是好日Y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5 15:23:17
-
豆友1553026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5 04:08:27
-
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1 14:23:1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7 18:04:58
-
卢剑敏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6 23:46:33
-
学会热爱当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5 09:24:52
-
姜西雁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5 00:44:53
-
蛋蛋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4 2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