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千万不要焦虑,否则孩子.........
本文节选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
01
别把“野猫”当“老虎”
很多父母都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
孩子只不过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就头皮发麻:“完了,看来他没有数学天分,以后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么办呢?数学是高考必考的,看来他上不了好大学了。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然后半夜起床,上网搜索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到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数学培训班,晚上就带着孩子去交钱报名了。
还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乱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
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
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我刚到美国时,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给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一下父母,等到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正遇到的问题。
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野猫级别),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老虎级别),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虎级别,比如,那些影响孩子健康、乃至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属于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比如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
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级别的问题,你就会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解决;遇到狐狸级别的问题,你就会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而那些野猫级别的问题,你当然也要应对,但完全没必要彻夜不眠、大动干戈。
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02
报班不是多多益善
别忽视“机会成本”
过度焦虑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长远看得不偿失。人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最容易犯简单错误。
我儿子今年6岁,家长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
“6岁之前是学外语的第一敏感期,必须要早点儿开始啊。听说× ×培训机构的外教不错,一起报吧。”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人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这时,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但是我一直认为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我家孩子从2岁多开始,就在读《爸爸妈妈讲故事》绘本,这本绘本的知识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诸多著名故事,很适合小朋友阅读,我信服一个道理:所有的孩子其实是喜欢看书的、听故事的,但是由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合理引导,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阅读氛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样孩子就会爱上阅读。
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孩子反正有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

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比如,有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还要再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
可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
往往大部分的父母,一味地给孩子报诸多培训班,英语、识字、数学,还有手工、钢琴、少儿编程,生怕落下一门技能,如果你去质疑,他们会立马反驳你:“这些不都应该学吗?”
可你想过没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
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自主性、社交能力、阅读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孩子本来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又或者用这些时间来阅读,孩子自主阅读学到的东西往往比课程学到的更多,我的孩子就通过阅读培养了良好的自主能力,他读的《爸爸妈妈讲故事》系列,是由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作家通力合作推出的作品,书中有432篇作品,都是来自民间流传下来的耳熟能详的民谣、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传说、当代中国及外国幼儿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故事精彩有趣,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行为,为以后孩子自主阅读以及直接阅读纯文字书籍打下好基础。

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怎么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怎么就在脑子里装进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经常觉得,如果有谁声称明白了育儿,那他一定不明白。
也许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沉重。
既然无法预设孩子的未来,那就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不确定的未来吧。
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之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
本文节选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