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喝伏茶,你知道古人在这个节气用什么碗喝茶吗?
大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第十二个节气,在公历的7月22日到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是为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每到此时,天气酷热,气温为一年中最高。农作物到这个节气生长很快,但在许多地区,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开始频繁,需要提前做好防灾减害准备。
7月23日10时50分16秒,正式进入大暑。

大暑第一侯:腐草萤。 产卵于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化而出;
大暑第二侯:土润溽。天气变得闷热,土地非常潮湿;
大暑第三候:大雨行。 这个节气,常有大雷雨出现;


大暑节气所处为三伏内的“中伏”,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年最热的时段,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伏天闷热,人体大量流汗,暑邪和湿邪于体内交替,极易落下病根。而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大暑时节饮用“伏茶”消暑祛湿的养生古法。
所谓“伏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适合在暑伏时喝的茶,如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类;而后者,特指具有良好清热解暑、排除湿寒效果的茯砖茶,该茶也因其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制作而得名“伏茶”。


大暑的热浪,挡不住荷塘内红莲争先盛放的脚步,人们也喜欢在这个时节来到荷塘边赏荷、观荷、咏荷,所以也就有了大暑池畔赏红莲之说。
莲花在中国古代不同于一般的祥瑞植物,它的精神及物象,影响到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取其形意制器,大量以莲瓣、荷花为主题纹样和造型的器物出现,深得古人器以载道之精髓。

莲瓣纹是中国古代陶瓷器中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到宋代。莲瓣纹在陶瓷器上的大量应用,与莲花这种拥有文人属性的植物在世俗社会的巨大文化基础,和作为佛教圣物形象的传播影响力扩大有着密切关联。

|宋龙泉窑莲瓣纹青瓷碗|
莲瓣纹于陶瓷器上的呈现方式,多通过印花、刻划花等工艺来实现。在瓶、罐、盘、碗、盏、洗等众多器形上,均能够看到莲瓣纹的形象。该纹样多出现在器物的外壁,围绕一周、连续不断,且整体有层叠远近的视觉效果。

| 带有层叠远近效果的宋代耀州窑莲瓣纹碗 |
采用刻花工艺制作的莲瓣纹,为匠人在半干或全干的器物胎体表面,用竹制或铁制工具刻划出莲瓣纹样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最终呈现出莲瓣浮于釉面之下的暗刻效果。


| 在胎体上进行刻绘纹样的刻花工艺 |
就莲瓣纹在茶碗、茶盏上的应用,可以从宋代耀州窑青釉、越窑青釉、定窑白釉及龙泉青瓷制品中,找到大量遗存实例。

| 宋耀州窑莲瓣纹碗 |

| 宋越窑系莲瓣纹碗 |

| 宋代龙泉窑莲花大碗 |

| 定窑白釉莲瓣纹碗 |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龙泉窑莲瓣纹的装饰相比其他窑口内容更为丰富,在有些制品上,能够看到用线条勾勒的莲瓣轮廓内带有篦划的纹样,其增加了莲瓣茎叶细节上的光影表现。

| 莲瓣内的篦划纹样,增加了整体的光影表现 |
取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之形,运用传统刻花工艺,制暗刻莲瓣纹茶碗。

此碗直口,斜弧腹
底部带圈足
器壁一周采用刻花工艺
暗刻十六莲瓣纹样

在此碗上刻制的莲瓣纹
整体采用双层层叠式构图
莲瓣相叠,于远近虚实之间
呈现出自然之态

从碗底的视角观察此莲瓣纹
在视觉上会形成一种更具空间立体美感的仰莲纹效果

全器整体意韵高古,生机盎然
深得古人造物于自然之妙
此杯适饮:茯茶、普洱、六堡等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