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i! 瑞德 | 阿尔卑斯话你知 (1/2)| Alpenraum
之前介绍了阿尔卑斯山对于龟毛国不可替代的地位,打通山脉对本国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山区银民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巨大斗争,凡此种种好像都着重于人类社会与山区的密切关系,但是对于阿尔卑斯山本身的自然环境,还没有细说。
错过自然世界本身,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遗憾。其实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魅力无限。正道是心怀敬意地转换视角,放下"这座山是不是有用","这个洞是不是展现了人类超能的智慧", 拿出自然科学的精神,了解自然鸭。
所以请允许俺将本篇笔记就献给阿尔卑斯山本山! 概述地理风貌,生物环境,还有生长于斯的山民风情。将最最基础的词汇连点成网,以便大家学习,旅行与复习。希望大家以后拍胸脯说完"俺热爱Wander,俺热爱阿尔卑斯大自然"之后能流利地描述出为啥,热爱啥,如果需要,还能恰到好处顺手甩出中学地理亚热带高山气候植物群雪线冰川消融气候变暖欧非板块运动挤压导致阿尔卑斯山还在长高之类常识知识(后半句大误😀)。
Geographie | 超越国界的欧洲屋脊
欧洲屋顶(das Dach Europas)
本期坐标欧洲屋顶,阿尔卑斯山脉(die Alpen)。
既然称为屋顶,就说明它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的长条形区域——它铺展在欧洲中部,东西纵贯1200千米,南北从150千米到300千米。因此本记标题叫做Alpenraum,或者Alpenregion,说的就是阿尔卑斯山地区这样一个不小的地理单位 (插播词法:也因此Alpen为复数。 z.B. Die Alpen sind das höchste Hochgebirge im Inneren Europas)。
屋顶常有屋脊,放在这里也没错,暗暗对应它高耸的顶端。虽然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以4800米高度只是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8848)一半强,陡然上升的高低差却很惊人。将南欧与欧洲中部分割开来,构造出非常不同的气候环境。
说它是欧洲的,则描述了它分割亦联结绵延多个国家的属性:阿尔卑斯山区域横跨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斯洛文尼亚,摩纳哥。请见下图黄线说明国境:

所以大家也许第一反应想到瑞士高山牧场上小姑娘《海蒂和爷爷》的故事,却也一定记得《音乐之声》在奥地利的山间奔跑的家庭教师与孩子们;即使是在北边的德国,亦在巴伐利亚州最南端建立了本国唯一一座阿尔卑斯山自然保护区(Natonalpark Berchtesgaden);想在法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体验阿尔卑斯山?当然也可以!冬天滑雪,夏日远足,带上探秘自然的心,一起出发就行!更别忘了勃朗峰就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交界处,虽不能至,心怀敬意!

德国最南端,位于阿尔卑斯山保护区境内的国王湖(Königssee)秋景:

那么为什么说到阿尔卑斯山大家更多会跟瑞士联系在一起呢?
瑞士Icon
虽然文首已经表示本文把重点放在自然地理,笔者还是忍不住要说——请大家看着第一张图脑补国境线是怎么划分的——意大利/法国:妈呀山太高了算了咱就划条线结束讨论吧!德国:哎我去这小钢豆子打起来太费劲了,算了就拿钱了事咱们绕着走吧!瑞士:俺要利用重山峻岭搞好游击队,趁着大家都打不进来保存实力!
如果读者您能有这一番脑补,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区区小国瑞士三分之二国土都是阿尔卑斯山区。平畴千里一望无际,高速公路都有魄力限最低速那是德国南部大平原,怎么可能留给瑞士呢?剩下的三分之一,若不是滔滔莱茵河和西北部的汝拉山脉(Jura),它又哪有可能保存一点点中部的河谷平原地区(称为Mittelland)呢?
论自然条件,其他邻国完全没有必要把阿尔卑斯山当卖点,实在也是拥有太多其他精彩得多的地方,瑞士真正是艰苦奋斗依山而生,除了山区所剩区域无几。

这一系列词汇对看天气预报或有帮助,比方说Mittelland实战如下:

说到多山的地形,瑞士也不自怨自艾,还挺自以为豪,下图说阿尔卑斯山82座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8座都在瑞士;而且瑞士先民们还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修建了超高度的缆车(比如马特洪峰附近),欧洲最高的火车站(这个下图没有说,不过少女峰火车站, Jungfraujoch大家一定绕不开),还有穿越天堑#只有伟人想得出#的圣戈达铁路和公路线;瑞士境内的最高峰是Monte Rosa Massiv的Dufourspitze, 也达到了令人生畏的4634米!

山水相接源头涌
山区不只有山,山上还有水源。正所谓大河之水天上来,欧洲中部离天最近的地方可不就是阿尔卑斯山区了嘛!源自瑞士的欧洲主要河流,像是莱茵河 (der Rhein)、隆河(die Rhone) 、因河 (der Inn)、提契诺河 (der Tessin)与波河 (der Fluss Po),源头都来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邻近国家,最后注入北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以及黑海。阿尔卑斯山脉的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11%,但提供欧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干旱地区与夏季。米兰等城市就有80%的水倚赖阿尔卑斯山供应。啥你问哪儿来的水?要是搭飞机请往下看,阿尔卑斯腹地山区长这个样子:

刨开永久积雪不说,一般的积雪周期性融化,加上降水,大江大河就此形成。
诸河大名认一认?若读者曾见过莱茵河的浩浩汤汤,伯尔尼的Aare绕城,或是日内瓦洛桑的大湖(由隆河注入),恐怕已经心潮汹涌了吧!如果再看阿尔卑斯山所养育的大河全体,恐怕就更加明白,无论是居于山区乡下或者泱泱都市,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旅途见闻,欧洲人对阿尔卑斯山的依赖却是结结实实,毫无疑问的。感恩!

Biologie | 自然植被 (Vegetation)
气候博物馆
刚才说到勃朗峰(Mont Blanc)以4800米高度只是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8848),大家可别小看它,阿尔卑斯山区是不折不扣的气候博物馆。话说到珠穆朗玛峰虽然高,东北边却有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巨大缓冲带,故而植被渐变相比阿尔卑斯山柔缓很多。而阿尔卑斯山脉几乎是从平地而起,山脚下的城市,比如卢加诺(Lugano)海拔只有270米。如此一来,在阿尔卑斯山区边缘非常狭小的区域内,大家有幸见到层次清晰的气候渐变,更像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从山脚到山顶,真正让游人在五十公里之内,体会到从南德到挪威的气候。
低处林间流水山泉重山峻岭山涧鸟鸣,山腰牧场如茵牛羊惬意,顶峰白雪皑皑漂浮在云间,没有积雪处则可见到棱角分明的青灰色的岩体,被自然之手切割出刚硬的立面,高高耸立在远方却给人近在咫尺的错觉......

植被渐变色
下图右侧展示了阿尔卑斯山海拔对植被的影响:一路攀爬,先是树,再是草,然后是苔藓,最后白茫茫。林木线(Waldgrenze,forest line/limit)和雪线(Schneegrenze)是两个重要的界限。

下面来细说:
海拔较低处一般是阔叶林(Laubwald,<约1000m,上图Kolline Stufe常见),较高处针叶林(Nadelwald,>约1000m, 上图Montane Stufe基本是针阔混合,在其上有时还会有基本全是针叶林覆盖的Subalpine Stufe,这里没有画出来)。
再细节看,所谓众木为林,那么都是些什么树呢?在此列举重要3种 [2]:
1)山毛榉(f. Buche,-n):瑞士阿尔卑斯山区阔叶林中最常见树种。它也是欧洲分部最为广泛的一个树种,东西南北中欧基本都有。读者可能觉得树种啥的这么多哪记得来?可不要小瞧山毛榉,据说古时候还没有纸的时候欧洲人是拿木制的写字板(Schreibtafeln)做书写媒介,因为山毛榉分布广泛一抓一把所以也因此成为最常见哒材料。即使是发明了油纸,有了我们现代人所认识的书之后,德语中依然还是沿用山毛榉Buche来称呼—— n. Buch, Bücher嘛![1]
怎么样这样永远忘不掉了吧!
山毛榉的亚洲种也很多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在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广泛生长。
好吧这下没借口说没见过不认识了......
除了阔叶小明星山毛榉之外,还有两个针叶品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非常非常非常常见:
2)云杉(f. Fichte, -n):上图——

3)银杉(f. Weisstanne):
继续上图——叶子长这个样——

此时笔者已经有种(俺到底在干啥)的错觉。到底为啥要说这两个树?这两个有啥区别??不就是针叶林么?松和柏如何区分/虞美人和罂粟有啥关系/葱苗和蒜苗到底是啥/小麦燕麦大麦黑麦如何区分有必要知道吗!?
其实Fichte和Tanne常常被作为圣诞树呀!一些欧洲人过圣诞节的时候会真的从森林里砍小小只的圣诞树,然后拉回家摆在客厅里,挂彩蛋啊点彩灯啊。虽然过了圣诞节这些树基本会被丢弃,来年再用新树,但是从这里也看得出大家对杉树的喜爱。

至于欧洲大陆麦子的种类什么的可以后面继续写笔记科普,也很有意思(笔者的兴趣点大概在马里亚纳海沟吧😀)。
然后就到了林木线,林木的尽头了:在高山地区超越某一海拔,树木变得难以适应,而被草地(f. Wiese,-n,meadow)(或者m. Rasen=niederwüchsige Wiesen) 所取代——所以长征是爬雪山过草地嘛!阿尔卑斯山区的林木线在2000米上下浮动。
草地层称为Alpine Stufe,或者德文叫做Almenstufe(f. Alm, -en,高山牧场),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也会出现在这一层次。moooo——
慢慢地,气候更加严峻,连草也变得无法生存了(所谓植被边际Vegitationsgrenze)。有时因为气温尚不足够低可能不会立即出现冷到冰雪世界,此时地表基本只能见到饱受风化摧残的碎石(m. Schutt),岩体(m. Fels) 本身也会裸露出来。
雪线则是高山永久积雪的下限。受纬度&日照&微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每座山峰都不一样,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大约是2800至3000米左右(上图右)。低纬度地区则会变高,如安第斯山脉(上图左),虽然也有雪顶风貌,但要超过5000米才可能见到永久积雪。
冰川(Gletscher)真是史诗一般的存在啊——

那么最后无奖问答时间: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哪个雪线高?
答案是前者,而且不是一点点,要比后者高出约1000米左右! 原因各种,其中因素之一是因为前者的地理纬度也比后者低十度左右,也就是说阿尔卑斯山更北。有多北?
把阿尔卑斯山平移到中国,大概在铁岭和哈尔滨之间。
那么为什么好像除了受海拔因素影响的山区地区,欧洲中部总体又不是太冷?
这都要感谢温柔的大西洋洋流影响,让欧洲处于海洋性气候的怀抱,冬天不那么冷,夏天不那么热,并且较为湿润。与冬寒夏暑的大陆性气候相比温和不少。

所以才可以有恃无恐——

好总结:
欧洲屋脊凌绝顶,诸峰林立大河源,
气候渐变林木偃,冰川奇景白茫茫。
阿尔卑斯这么壮美!一期万万写不完啊!下次继续直播笔记!谈谈气候变化对山区的深远影响,以及山区所孕育出的风土人情吧!
参考以及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