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幅映像专访武侠小王子:书剑绘影,为而不争
曾几何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武侠梦。
无数个飞檐走壁、策马扬鞭、刀光剑影、把酒言欢的电光幻影,百转千回后,又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故事之中又有太多令人念念不忘的江湖儿女。
江湖,是很多人心中的第一个理想国。

而对于武侠小王子李言而言,江湖不仅是梦想起点,亦是使命归属,是他的一生所爱。
从十岁左右算起,武侠片进入李言的人生已超过二十年。童年起那些精彩的打斗场面便他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尤其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武侠世界便是最美好的精神乐园,缓慢乏味的日子因此而精彩欢愉。
而后的整个青春期,他的武侠世界从电影再延伸到港漫、小说与音乐,几种表现形式既各有千秋又相辅相成,使得他对武侠文化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更深刻的理解带来更深刻的热爱。一方面,这样的热爱给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得他在武侠文化这条路上越走越广,也越走越远。而另一方面,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也自然有不可避免的艰辛与孤独。
三年时间,他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首部作品《光影画江湖》刚刚出版问世,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鼎力支持与赞誉。

在访谈武侠小王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被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华语武侠电影宇宙,也得以从武侠文化的视角切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本身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虽然《光影画江湖》已经是一部饱含丰富知识、深切热爱与深刻认知的作品,但这也只是个优秀的起点,未来不可限量。
武侠理想,个人荣光。
顺其自然,后会可期!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对于很多人而言,拥有一份兼顾现实、兴趣与能力的完美工作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言拥有了他们眼中的幸运人生。
但实际上,能够为自己选择最合适的人生之路其实需要对自己、对世界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如此方才能有李言所拥有的选择的勇气、奋斗的动力、持续的热情与豁达的心境。
顺其自然,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毕竟任变化常在但其中规律永恒。到了李言这里,便是他与武侠自结缘后便紧密相连的人生。

沃幅:大概是几岁起开始接触香港电影的呢?
李言:我是大约10岁的时候接触香港电影,那时候应该是在1996年左右。其中不仅是香港电影,还有欧美动作片,都放在一起看。在我看来各国电影放在一起并没有太多违和感,主要是打斗场面占据了视觉效果。如果说我的启蒙电影,应该是李元霸主演的《太阳之子》。
沃幅:这一批成长起来的人,在接触到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香港文化后,也会慢慢接触到欧美与日韩文化,尤其是伴随着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结束,一些人的审美也转变了,那你有经历这个比较与再确认文化审美的过程么?
李言:我觉得一切都是很自然的过度,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电影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而且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在90年代鼎盛时期,观众早已经逐渐视觉疲劳了。三年后,审美的单调,内容的千篇一律,巨星的老去,衰落在所难免,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审美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转变,我觉得人是一个包容的动物,在有新鲜事物涌入的时候,好奇心会让人变得更加包容。

沃幅:在你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时代背景对人审美的选择与影响呢?
李言:时代背景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人的审美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类社会从几千万年前进化至今,人类的智商和情商几乎是稳定的,审美几乎也是稳定的,包括接受事物的兴趣点也是稳定的。
即便电影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依然会被老电影的魅力折服,我们感叹于弗里茨朗的想象力,着迷于卓别林的幽默,这也同样适用于武侠电影,人类共通的情感,也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沃幅:除了武侠电影,你也很关注相关的音乐、小说与漫画,这些领域的涉猎是一个与电影同步的过程,还是有先后的呢?
李言:这个领域其实也是分先后的,首先我是在乎武侠电影,然后上了中学之后对港漫特别感兴趣,之后才是小说,日漫和音乐。其中港漫尤其是武侠港漫,占据了我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里面有一个和电影相近,却又完全不同的江湖。
之后在大学中我们关注新武侠小说,而后才开始深度挖掘老武侠电影、包括武侠音乐。再到现在的民国武侠小说。
在我眼中漫画、电影、音乐和小说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武侠闭环。

沃幅:公众号是14年就开始写了,但以16年为分割点,前后风格有了明显转变,从兴趣走上专业化的路上,是有契机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呢?
李言:之前是约稿的形式,顺便在我的号里面转发。其实在15年之后就不写了,当时也是因为没有利益驱使和懒惰所致。
而15-16年两年间我看了大量的公众号,知道了大量的公众号文章格式;所以我才慢慢愿意去写自己擅长的。
在写之前,我看了大量的武侠电影,阅片量的积攒,让我有持续写作的欲望。
即便在现在也没有第二个专注于武侠电影的公众号,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沃幅:从16年到现在有三年了,三年时间对职业发展来说,基本才完成从新人到初级职场人的一个转化,但你的发展脚步却超过了大多数的同龄人,热爱、悟性和勤奋都是必须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三年来你的专业学习与成长都经历了哪些阶段么?
李言:其实这三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正因为我有巨大的阅片量,才得以促使我在写作上拥有了很大的素材。其实我觉得做这方面的内容,积累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对别人不知道的陌生知识的积累。
但是我做公众号一直很困惑。因为变现难、成名难,得做冷板凳,让自己永远看不到未来的前景。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决定在自媒体放一个长线;我觉得只有一直坚持、不图回报,才能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个人经历来说,也是看中了这块小的市场。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自媒体是专注做武侠电影的。我做这个事,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的。如果我不做,后面就没有人做了。

沃幅:武侠和小王子这两个词乍一看很有冲突性,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虽然你的署名改了,但这个名字一直都保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成长,但初心始终没变?
李言:因为当时也是灵感突发,觉得武侠配上其他的词,会显得厚重和老派,如果配上小王子反而会觉得更有活力。
正因为名字的独特,久而久之反而成为自己的一个symbol。然后我就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更改。
这个名字或许既能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又能展现武侠的特征,所以就一直使用到了现在。
武侠是一个文化的融合,涉及到文学、历史、文化、民俗、家国情怀和人体物理学等知识。
纵观武侠小王子的创作历程,会明显看到其早期大量的与武侠电影相关知识学习与积累,经过三年的厚积薄发,如今方才有了在内容上化繁为简、在主题上举重如轻、在思想上点到即止的诸多佳作,他如数家珍将一部部武侠影视作品经由解构,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华语武侠电影宇宙。
沃幅:你的新书写了华语武侠电影史,可以简单讲讲武侠电影发展的历程。它大概分了几个阶段?有什么典型案例?
李言:对于武侠电影的认知,我也是近几年才逐步完善的。首先在49年之前民国时期也是以上海为中心,做出的仙侠和英雄电影,以邬丽珠、钱似莺和《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
在49年之后重心南移,以民间功夫片和武侠小说改编的功夫片为主,其中多数为粤语残片,《黄飞鸿》和金庸梁羽生武侠电影IP为主力输出。
1966年《大醉侠》上映,武侠电影革新天翻地覆,张彻和胡金铨的横空出世,左右了武侠电影发展近20年的变局,经典作品包括《侠女》《刺马》等。
70年代末香港电影新浪潮来袭,徐克和谭家明的崛起,武侠片更着重于借古喻今,而风格的多样化也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间以《新蜀山剑侠》《生死决》为代表的。
90年代香港新派武侠经历了又一轮高峰,在徐克程小东的主导下,更见飘逸潇洒和空灵,到《卧虎藏龙》之后,动力走向衰减。
03年《英雄》开创了古装武侠片至今,武侠一词也在其他类型片中逐渐融合和童话,为其他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沃幅:你早期经常提到蒸汽朋克这个概念,现在在武侠电影中还受欢迎么?除了你早期提到的那几部电影,后来又有什么颠覆发展么?
李言:其实蒸汽朋克我探讨的主要是东方蒸汽朋克,东方蒸汽朋克、晚清和洋务运动却是一个闭环。功夫在蒸汽朋克之下,变得神奇和魔幻。
比如《黄飞鸿》就是蒸汽机加佛山无影脚,《太极》也是如此。
其实蒸汽朋克很有价值可挖,而且和功夫融合大有可为。但是在这方面做转向研究的人并不多。以至于后面的武侠片中并没有对此元素有过多体现。
近两年的新《奇门遁甲》或许是一个代表,尤其大鹏的装备。但是表达的太多,反而冲淡了蒸汽朋克的元素。
沃幅:邵氏电影对你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内容还是精神方面。那它最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在华语武侠电影史的地位是什么呢?
李言:他主要实现了全球华人对武侠电影的共通。之前为武侠电影于香港偏安一隅。而邵氏功夫片的出现,让武侠走向了全世界。邵氏和刘家班是先行者,李小龙把这把火烧的更旺了一些。

沃幅:武侠小说、电影、漫画与音乐,这几方是如何互相影响与成就的,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谈谈么?
李言:这个实在太有趣了。
我就说黄玉郎和醉拳吧。《醉拳》是成龙1978年的大制作,成龙一炮而红;而黄玉郎看准了漫画市场,在80年代初推出了漫画《醉拳》,结果漫画和电影同样大受欢迎。
结果漫画的前部分情节与电影内容完全不同,却以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为内容框架,让漫画和金庸融合在了一起。
同样漫画的大卖,也促进了作品的影视化的改编,之后亚视经典武侠剧《醉拳王无忌》便是根据漫画内容改编而成。
而漫画的持续发酵,新故事的不断填充,也为电影提供了素材。宗教武侠电影《密宗威龙》便由《醉拳》中密宗争夺演变而成。
而《密宗威龙》的独特,反而又催生出了宗教灵异武侠片的持续产出。《西藏小子》、《太阳之子》、《孔雀王》等一系列电影,便先后诞生。
漫画、文学和电影的相互成就和相互补充,只有在香港文化大繁荣的时候才得以实现。
沃幅:和大陆与欧美同类作品比起来,香港武侠电影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有没有相互融合与影响?
李言:香港最好的东西在武术指导。大陆80年代开始武侠片逐渐起色,这些电影意境高、编剧好、三观正,但是动作设计却远比不上香港。
比如你看《三国演义》服化道都很完美,但是动作设计是最大的软肋。之后《水浒传》吸取了经验,用袁和平做武指,让动作看起来好看流畅。

沃幅映像:武侠电影市场上一方面有港片衰落与炒冷饭的现象、内地的翻拍与IP仙侠剧也总是差强人意,而另一方面市场也还是会有令人惊喜的武侠作品出现,还有《花木兰》与《长安十二时辰》这种万众瞩目的存在,那想问你对华语武侠电影的未来怎么看呢?
李言:武侠是一个文化的融合,涉及到文学、历史、文化、民俗、家国情怀和人体物理学等知识。
武侠片的未来能否有大发展,我觉得最关键是打破行业的壁垒。让真正懂得人去做制片人,挖掘IP,掌控剧作流程。
让更专业的人去参与武侠影视剧的制作,如果以外行指导内行,必然会导致武侠电影的停滞不前。
东方比西方在侠的理解上,多了一层隐士的境界,这股境界也是由儒释道三者演化而成。
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天人合一,追求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圆满状态,文武看似矛盾,但实则都有和为贵、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因此,文治武功不过是中国文化对立统一的两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成败与共。
沃幅:你的作品中,经常有儒家、道家、佛家与墨家思想的存在,这其中你个人最喜欢的思想么?我可不可以理解说,在很多作品中武侠精神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和谐统一呢?
李言:就我个人来说我是最喜欢道家的,因为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阴阳转换守恒的定律,而且清心寡欲的思想也符合我个人世界观的调性。
但很多武侠电影是有家国情怀、是有男儿血性的。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儿,舍弃性命完成家国大义,这更偏向于儒家和墨家方面的思想。
即便是在偏向于东方玄幻的《蜀山传》中,也是更多的是正邪方面简单的对立,因为要制造戏剧冲突,就无法清静无为。
最符合我个人对武侠世界臆想的却是胡金铨的后期电影,包括《空山灵雨》《画皮阴阳法王》等等。而墨西哥的cult电影《鼹鼠》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我对武侠故事的逻辑和思路。
沃幅:香港的武侠新浪潮中,有东方传统电影理念与西方后现代的碰撞?
李言:是的,香港武侠新浪潮很难用时间来定位,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电影受到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像。其实香港武侠电影新浪潮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名词,其中我选了6部电影,《生死决》、《豪侠》、《名剑》、《蝶变》等。
其中的表现手法和人物情绪完全是西方化的方式,他们在武侠外衣的包裹下,展现的是现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最坚定的当属《名剑》和《生死决》。
徐克算是其中的代表,当然这样的情绪表达,在徐克踏入电影界便一直存在,比如在后来的《青蛇》《梁祝》和《刀》中,人物情感便是受到武侠新浪潮最直接的影响。

沃幅:你写过很多武侠电影人的故事,有一些是采访,有一些是查阅资料后得知,在你心中有哪个人或哪些人很有武侠精神?如何体现?
李言: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我采访的打斗是老人家,他们更愿意去谈及往事。而保持精力且拥有初心的,非姜大卫莫属。
但在我写的人物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罗烈,他在电影中,他的侠气锋芒是可以隐藏的。他亦正亦邪,可以把正邪也好,完全操控在自己的手上,做不做大侠都好。他想做大侠就是天地正气,不想做大侠就是十恶不赦。
罗烈不是因为为了做大侠而侠,把人性的两面随心所欲的释放,而在电影中他兢兢业业、勤奋高超,银幕内他做不成大侠,但是工作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侠。
可惜在2002年,罗烈老先生就已经过世了,很多人都忘记了他。

沃幅:西方电影对中国功夫好像始终有个执念,比如对李小龙的崇拜、也拍出了《杀死比尔》这类经典电影、还有一些很荒诞主义的诠释。
此外,美国西部电影与漫威宇宙似乎也有一定的侠义色彩,但西方的英雄主义和中国武侠精神其实有着本质区别。在你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对中国武侠精神的理解有什么改变么?有没有一种东西方功夫文化和谐交融的趋势呢?
李言:其实西方观众对东方始终夹杂一股神秘情绪在的。他们畏惧中国人、不理解中国人、又爱调侃中国人,由此傅满洲、满大人和上气等角色在美国文化中也纷纷诞生。
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唐人街的不断繁盛,西方逐渐理解中国人,但是永远不会把其当成主流,因为比美国英雄主义和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东方文化是玄妙、是独特、是具备神秘感的,此外门槛高低,也决定了西方人对东方侠文化的认同度。
在东西方对侠义理解的本质区别在于个人境界。西方人的英雄是为了成全自我、成全周围人,比如牛仔、骑士和漫威英雄等。
而东方的侠是为了成全这个世界,甚至可以说一人一世界。李白的《侠客行》便有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因此东方比西方在侠的理解上,多了一层隐士的境界。这股境界也是由儒释道三者演化而成。
隐士有儒家的入世出世辩证思维,有道家清静无为的理解;也有佛家看破红尘的思想。
沃幅:你也写了李小龙的电影,但90年以后出生的人(尤其是95后、00后)来说他印象可能远没有漫威英雄来得深刻,那他在武侠电影史上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在文化认同方面表现了怎样的东方武侠精神?
李言:李小龙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他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远比电影重要的多,李小龙更是传播东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因为李小龙,西方人才逐渐接受中国人。
此外李小龙传达出来的是不服输,坚强,正直,热血和嫉恶如仇的精神,甚至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武术文化的标志。
而影响世界40多年的李小龙,甚至可以独立成一个李小龙文化,进行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