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只有张一山杨紫?谁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丁凯乐
从大的制片因素来看,是因为定位不同。从小的方面看,这和演员以及受众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两部电视剧都是2005年播出的,《家有儿女》首播是在北京电视台,而《快乐星球》的首播是在中央电视台。按理说,《快乐星球》的受众群体应该是更大的那一方,毕竟中央台是全国都能接受的频道,但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影视传媒行业,平台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
《家有儿女》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很大程度上的关注。我们可以细细回忆一下,在2005年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家有儿女》这部剧。那个时候电视剧流行的还是《春光灿烂猪八戒》。
但是随着剧集的深入,群众反响确实很好。大背景下此时的北京又处在全速发展阶段,在这个城市发生的一点一滴开始被放大到国家层面上去宣传。自然《家有儿女》这部根植北京小区里的情景喜剧被拿出来,又因为它具有非常正能量的喜剧传播效果,所以先是各家卫视台选择在闲时阶段播放这部情景喜剧,却获得了男女老少的一致认可,在收视也有保障的情况下,《家有儿女》终于登上了央视。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剧,很快就分出了高下。中国的情景喜剧成功案例很多,但凡是涉及当下都市情境类的,都需要依托家庭为大环境,且要有反应时代背景的主题才能被观众接受。
诸如《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这种喜剧,笑料并不算特别密集。但是它以家庭为单位延伸出的人物角色,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家有儿女》的成功即是这种模式的继承。假如我是一个观众,我不认识夏东海,但是我知道戏里他是刘梅的老公,刘梅我也不认识,但是我认识宋丹丹,所以聊起这个剧,我即使没看过,我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宋丹丹和她老公以及三个孩子的故事。

说了这么多《家有儿女》,再看看《快乐星球》。这部剧其实很精彩,而且内容质量很高。但很可惜,编剧的想法是这会是一部一家三口一起观看的电视剧,可惜最后变成了孩子在家需要偷偷看的儿童剧。
《快乐星球》的主题本质上是要高于《家有儿女》的。它探讨了儿童在成长期间与朋友、家长、社会的关系问题。并且利用一个快乐星球体来衬托现实世界,梦想和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主人公丁凯乐也在这其中找到了成长的意义。
它很像真人版的《哆啦A梦》,搞笑之余更多的是学到知识,以及领悟成长的意义。在我看来《家有儿女》并没有太多承载这方面的价值,它更多的是记述家庭之间的琐碎事件,并且绝大多数剧情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并不是说《家有儿女》就是无意义甚至不精彩的,只是在中国当下,电视剧受众群体并不知道什么剧是适合自己的,口碑主义严重,所以一夜爆红爆火这种事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家有儿女》的走红离不开人们对于家庭情景喜剧的持续追捧,在演员方面,宋丹丹的功劳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
在这两部剧当中,刘梅的扮演者宋丹丹是全国观众唯一脸熟的演员。她在90年代春晚小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有她在,观众就会觉得可看,可笑。
然后深入进去,发现剧里的几名配角演的也真的很好,并慢慢记住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在《家有儿女》里,童星扮演的角色虽是学生,可说的话办的事却是一番大人模样。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刘星对着他姐大吼大叫,我们也能看见刘梅和小雪的对话每次都是尴尬有余的成人对白。在中国社会,孩子懂事的标准之一,是他能够听大人话,帮大人办事。也就是说他的属性是要偏向成人的。如此三个活宝孩子,观众对他们肯定是又爱又恨,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模样,瞬间就能记住了。
相反《快乐星球》里的孩子鬼点子也多,但是局限在青少年领域里,没有和成年人取得太多共鸣。更形象的说,成人应该是这部剧中儿童主要对抗的对象。直到家长完全认可孩子的行为,或许他们才能得到和解。但是这在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中,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一个是一团和睦的爆米花剧,一个是看似童真实则暗潮汹涌的儿童剧,哪个更能被市场接受,高下立判。
张一山、杨紫、尤浩然表的出色演的自然,但作为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们忘不掉丁凯乐、莲蓉包、多面体、老顽童爷爷,以及那些光怪陆离的剧情。

再往深处说一点,张一山杨紫他们注定是要做演员的人,但丁凯乐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对他们而言,那也许不是演戏,只是大家一起度过的一个难忘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