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迷茫期找到自己?| 自我认同的可能性
灵即心理 |家庭心理服务平台
假期总是五彩缤纷,但也带着许多是思考和选择。做选择时,“迷茫”和“焦虑”就出现了,到底做些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所谓“适合”我们的?在18-25岁这个年龄段,百分之80的人都迷茫着。

这些空虚、迷茫背后可能与“真实的自己”有关,我们还没找到真实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未来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与“守规则”。找到自己是破除迷茫和焦虑最好的方式,但找到自己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01
找到自己在心理学上也可以称为“自我认同”,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自我认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当一个人形成自我认同之后,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价值观,适合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如何去规划未来等等。

只有形成了自我认同,我们才能好好的做人生的选择。同时,自我认同也是在不断的人生选择和关系中逐步形成。
02
为什么有些人迟迟找不到自我认同?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早早就能“找到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规划,而有些人则需要一定年龄后才能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
这与现代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Marcia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应该在这个更少现实压力的阶段,积极参与到各种与未来发展、亲密关系,自我信仰等探索自我的活动中,但现实情况确实被今日过度化的教育占据了时间。孩子们以升学为目的,而失去了探索自我的部分。

另外,自我认知的时间还与个体受到家庭教育有关,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父母赋予孩子更宽松的个人空间,家庭关系和谐,与父母相互尊重的孩子更早的随着对自我的探索获取到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实际上是一件终生都在持续的事情,人不可能一层不变,发展到不同阶段,我们就会产生新的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
就像Marcia所说人们会觉得一个阶段的危机解除,任务达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尤其在自我认同这件事情上,即便人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改变。

当周围发生了一些与原认知冲突的事件,或者在关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将会找到新的自我。
03
既然自我认同是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去做出一些尝试和选择,在尝试和选择中,去获取认同。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更了解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
其次,在格根的《关系的存有》一书中提到过,我们几乎所有的身份认同都来源于我们的关系。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有怎么样的性格、天赋和爱好,也都来源于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我们需要在关系中不断的重新定义自己,而不是被过去的关系所困住。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后,清理自己负面信念系统。每个人无法自我认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本能习惯)里有许多阻碍认同的意识,如负面评价自己,这个我不行,那个非属于我。限制自己,这个我做不了,我那有这个本事。需要及时清理这些信念,转为积极心态,一切可以试,体验生活。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雕刻在希腊神庙的柱子上,它告诉我们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够完善自己,才能改造自己,在保持谦逊的同时对自己足够的自信,才能将不可能的事情转化为可能。人生的路很长,所以不要急,也不要恐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