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

觉得这本书还不错,起初是因为下面这段话:
“人常会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在愚蠢与智慧之间,在模糊与精确之间游走。用心用情至深最接近规律,也最容易失望,不如无为而治,顺从自然。”
最近在学心理学,理论抽象,大白话表达出来更不容易,用“纯文字”来体现一个人对生命奥秘的参透需要功力。
“人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游走、在愚蠢与智慧之间游走、在模糊与精确之间游走”,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了荣格关于“人格与阴影”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与它对立的是“阴影”,不是说这一面不好,只是和“外显”对立而以。
“阴影”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可以说,是人很难触及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心、用情至深,最接近规律,也最容易失望。”
“无为而治”更是促使人走近灵魂深处的意思,去感知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通常我们认为需要策略和手腕可以达成某种目标,很多时候,反而事情越“操纵”越复杂。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引用,作者的笔墨初略估计占1/3。书的珍贵之处在于作者对生命奥秘的领悟,以及作者的写作创意。全书分4卷、20个篇章,选取20个动物以及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来隐喻生命的要义:
豹、鹿、碟、青牛、犀角、鱼、麒麟、虎、龙、狮、猫、熊、狼、凤、鹤、龙、猴、蛇、蝉,獬(xie)豸(zhi)。
看完之后,很难抉择在20个动物里最喜欢哪一个,作者描述地生动、优雅,还有一些不常知道的稀奇事。比如在“豹隐”中,作者讲:
“南山上有黑色的豹子,为了使自己的身上长出花纹,可以在连续七天的雾雨天气里不吃东西,躲避天敌。后以“豹隐”比喻隐居伏出,爱惜其身,亦作“玄豹”、“豹雾”。另有“惭豹”,意指愧对隐居者。”
另外,作者写到猫的时候,不仅描绘地栩栩如生,更赋予了“猫”新的寓意,典故源自八大山人的《猫石图》和司马光的《猫虪传》(读shu):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猫是一种奉献的、仁义的角色。同时,猫又慵懒而高贵,孤独但自由,优雅又带着神秘。要滋润人心,总要有一些这样神秘而又平常易得的存在。就像艺术,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这世间,唯有道德和才情,永恒……猫的心,猫的义,可孤独也可仁慈。内心,该有一个深刻的运转机制,每个人都不为别人所熟悉,只有将自己的才情和道德寄托在艺术之中,孤独的心才不会枯寂,反而被浸润得柔软、透明。”
每个章节的结构也合理。除个别古代神话神兽,出场的动物都是大家认识的,珍贵之处在于作者完成了一个挑战、一个难点。挑战在于如何写出新意,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解读动物把“生命奥秘”写得贴切、自然。
章节开篇,作者先介绍出处,比如“豹隐”出自《烈女传》卷二、“鹿焦”出自《列子 周穆王》、“庄蝶”出自《庄子 内篇 齐物论》、“青牛”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犀照”出自《异菀》等等。这个部分有理有据,也展示了作者写作创意的来源和全貌。阅读是“天才创意”的基础,有了大量积累之后的才会有质变的飞跃。作者引用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赋予动物精神价值,这个做法突破了传统认知,有创新、有创意。书中也清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自己的所学、所思融会贯通地表达了出来。书中分三个部分来完成这些任务:
第一个部分单纯介绍动物的特性,这个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普通信息。
第二部分引经据典,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给这个动物赋予的精神层面的涵义、及其带来的价值。其中穿插引用一些故事以丰富内容。
第三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观点,通过前面的铺垫,表述生命的奥秘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着,作者在序里给了自己的答案:较为深刻地活着。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何在唾手可得的哲学文化经典里,去追求严肃清淡地活着的某种状态。”
作者对于“生命奥秘”的理解,也分散在20个章节里作了阐述:
豹隐的“隐”,不是找个地方藏起来就可以了。隐是一种斗争和煎熬,是一种历练和历险,是一颗初心的形成与修炼,并与外界的环境有所较量。
鹿焦,是指梦幻、人间得失。既然得失都是一场梦,那么内心的计较岂不是一场“徒伤悲”。
庄蝶,庄子认为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圣人任其自然,随之变化。
青牛,代表着东方大地。南怀瑾说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犀照,形容人眼光独到。内心世界,难以摆脱生死之困,但是活着就要尽力洞察世间的本质。
鱼雅,一个人内心应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应付世事变迁,独立而强大。有时候要争独立,而不是争自由。
麒麟,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安定的力量。人从小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皈依”,它可以帮助我们遇到贵人和知己。这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气质,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来支持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法,去解决和改善所有可感知的问题。
风虎,比喻呼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被私心物欲所遮蔽的心。
飞龙,是龙最好的状态,自由驰骋,左右逢源。龙之思维,是灵魂在前,组合在后,中国人的思维,总是有很多无巧不成书的境界搭配。如何更新人生?就是参考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经典与现实,从而去充分地感悟此时此刻,留下此时此刻的人生解说。
狮吼,当你正气足、一念不生、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嗔痴的时候,你发出的声音就能震耳欲聋、翻江倒海,令人闻风丧胆。
猫义,要滋润人心,总要有一些这样神秘而又平常易得的存在。就像艺术,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这世间,唯有道德和才情,永恒。
当熊,人生必须在某些时刻特别勇敢。所有的勇气,似乎都在某个时刻一并爆发。人生要刚柔并济,艺术气质是一方面,英雄气概是另一方面。
雪狼,内心最重要的是淡定从容,但与团队相处的时候,要有把自己装入体系之中的情愿。
凤舞,层次感是内心的首要构造。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场自我的导演,如果能自发演绎剧情,内心该多丰盈。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想象力、设计能力、苦心思考的能力,如同雕刻时光的匠人。
鹤鸣,人生过半,需要再一次隐藏自己的身心,做一次彻底的沥清。相较于“豹隐”生出的初心,“鹤鸣”则代表着历经复杂情绪后,让心重新留白的那份苦心。
乌龙,日常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陪伴人心的忠诚。对自己和别人都忠诚,又有来自他人的忠诚,是最有安全感的。失眠、抑郁、失落,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四猴,古人用猴子代表心智和活力,桃源代表清静世界。世事变幻多样,内心动静皆宜,热闹与冷静共存。
蛇解,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就内心而言,解脱自己的身体、样貌,完全进入精神的自由,似乎是中国古人的塑造习惯。
蝉嫣,即为连续不断的意思。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一生的精神却可以如同蝉嫣般,连续不断地传承下去。人们希望死后能像蝉一样死而复生,认为他们共同都有五德:文、清、廉、俭、信。
獬豸,俗称独角兽,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之人,就吃下肚子。人的内心应如獬豸一样清明透亮,有独立的判断,即不人云亦云,亦不盲目自信,相信世界总会更美好,也在曲折道路里追求正大光明。
书中讲的这套清静无为的理念和人生观,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很多人采取的姿态不是争“独立”,而是争“自由”,内心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独立是相对的,意味着我独立,并且尊重你的独立;争自由没有错,只是目标偏差之后,吃相难看,我为了我的自由,就不管你的自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更关注外在环境和他人,在忙忙碌碌中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秩序,以为只要打败了外在的一切就会赢得胜利,殊不知人的敌人,永远只有他自己而已。
2016年北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教师代表发言的一份致辞里,有这样一段话: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说法不一样,表达的寓意一样。人来到世间走一趟,就像是站在一个四维时空里,横轴从左往右,从过去的今天,走向未来的今天;竖轴从上往下,从最外面的一层,逐层穿透到最里面的一层。以始为终,通透明亮,只问内心,不畏来路。
除了书的创意、结构和写作意图,这本书有一点不足。作者试图用20种动物串起一个人从10岁到70岁的旅途,这条线在全书中体现地不明显,看起来这是作者不愿意放弃的另一条主线。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动物讲清楚人应有的生活“状态”,而不是“阶段性任务”,偶尔读到提及“年龄”的字句,显得突兀。
这里是作者自己的一个纠结,书的类型偏思想系和哲学,作者希望这本书有更具体的现实意义,所以借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编织了一个人生阶段图谱,这个安排有点突然。正文里没有完整、清楚地阐述过每个年龄段的问题,图谱本身也牵强、年龄段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也不足。如果想要加强书的现实意义,可以添加场景化的故事、案例作为解决方案。但没有必要,不管是为了迎合市场,还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内心。
总得来说,是一本难得的书,跟我三观不谋而合。
© 本文版权归 Gadflybab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