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暑期这部《银河补习班》超出了我的预期,邓超、俞白眉真的让我看到了诚意,看完电影满满的感动。
看电影前,我画好了全妆,害怕自己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但还是不争气的哭了,幸好眼线液笔是waterproof的。
聊回影片,其对饱受争议的「中国式应试教育」发出了自己的不同声音,相信借助大银幕的传播,会引发无数家长、老师对该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重新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家长、尤其是父亲,老师,教育者、甚至是孩子们都可以去看看。
成绩,固然重要,但「书呆子」却并不可取。尽管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否则就会去楼下卖煎饼果子。但是上了清华北大、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一切都还不可一概而论。
尤其是我最近发现,初高中成绩第一、第二的同学其发展能力远不如排名中上游的孩子。如果以后我有孩子,我会和他说,成绩中上游就可以了。我希望你能爱上学习,发现其中的兴趣。就像影片的“爸爸”一样,带着儿子旅游,在途中教会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勇气、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实践的力量。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经历高考、大学的我看来,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太过于缥缈。
只可惜,我是大学才发现学习的乐趣。好在还不晚,学习本就是终身的事业,需贯彻到底。
遗憾的是我从没躺在草地上闻闻草的清香,看着那大片的绿草地,你让我如何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拿写作来说,不亲自体会美,何来写出美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这里就联想到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为李老师的离去而悲痛,我等也必将扛起教育的大旗,继续奋斗下去)
是啊,说回正题,要适应这个社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必不可少,而这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机制里有些欠缺的地方,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大家期待有所改变的渴望,这是我觉得最有亮点的一个地方。
影片通过一连串的年代大事件推进剧情,搭配当年的经典歌曲,恍惚间让人有些梦回儿时,怀旧气息浓厚,氛围营造的不错,以至于我看完觉得这场147分钟的观影时光过得似乎有些快了。
最后,想说邓超真的是一名优秀的演员,片中表演极具感染力,「父亲」一词被他几乎完美的诠释了出来。虽然我们可能没有马皓文这么厉害的父亲,但我们感受到的「爱」其实都是一样的。每一位父亲都是这世上唯一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心目中仰视的那座大山!
里面的很多台词都值得我们记住、揣摩、用到生活中。
“真正的学习要从兴趣开始”
“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爸爸:我不服输。”
“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讲真,邓超拍出了一部真正的电影作品。不再有屎尿屁的低俗桥段,而是用一段段非常走心的剧情,去构建了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电影里保留了邓超和俞白眉擅长的喜剧成分,恰到好处的“抖包袱”,为观影过程中,带来了不少的笑声。同时,电影从一开始就合理的对剧情进行铺垫。
电影虽然讲述父子情,但其实最后落脚在了教育体制上。以传统教育和新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由头,在故事的年代中,看似是一个超现实的对抗,但实际上是演员邓超,在现实中作为父亲身份的自我反思。近150分钟的电影下来,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像是两位导演作为父亲,在和大银幕前的观众探讨一些教育问题。
如果有机会,以后的以后,当我成家后;我会拉着我的老公一起看这部片子。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孩子、第一次当父母,我们可以犯错,但是我们要改正。我们要不断学习。
孔子说,有教无类。每每看到成绩垫底的孩子,父母一谈到就叹息、摇头,到了假期就把孩子交给辅导班…你们有没有想过,从小陪伴过孩子吗?是的,孩子会和你絮絮叨叨,和你讲很多乱七八糟的话,但是家长、父母是他睁眼看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人,是他们的引路者,我们有责任、义务教导他们,陪伴他们。这里就要谈到生、育问题,既然选择生养,就要教育孩子。生而不养、不育,那就不要选择生他。
他们是天使、也是恶魔,成为哪类,全靠父母的培养。我们要以身作则,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简单点,你爱看书,到了家就看书,不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孩子必然也爱捧着一本书。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从事教育行业。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我觉得人生做的最重要的、做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选择从教。爱孩子、研究孩子,必将成为一辈子的课题。我有自信成为一个好的学生、好的老师、好的教育者、好的妻子、乃至优秀、伟大的母亲。
最后,感念李吉林老师,病床上的她,说,把我的病床对着学校,我想看着孩子们。
今日的噩耗,让我悲痛不已。
只愿李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