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
当学校的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四年本科体验给不同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的同时,我陷入了焦虑:我属于这个集体吗?
讽刺的是,我对家乡的母校却有无需理由的归属感,像是追星女孩的心情,认定了一所学校,便觉得自己也带上了它的光辉。
事实上,会有这样的反思是我发现我对人也是如此。我对人的第一反应常常会主导我对ta的印象。尽管老师告诉我不可以偏概全,文化氛围宣传no judgement,在现实中我的处事方式还会是习惯性这般处理。
我不喜欢公共场合抽烟的人,不喜欢口语自带脏话的人,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我喜欢身上有淡香的人,喜欢头发整洁的人,喜欢专注的人。
人的大脑在演变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快速节能的思考方式,用有限的信息为眼前的事物分类,并以此做出反应。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更细化的信息,这样的机制的弊端逐渐显露。长相凶恶的人并不会在下一秒杀了你,长相老实的人也可能在下一秒偷走你的钱包。错误的判断或许能规避更细小的危险,同时也不免错失对自己有利的交往和接触。
经过数次的颠覆性的发展,我开始问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沿用老底子的思维方式,又应该在什么时候去挑战它?在成长的转型期,我在“坚持原则”和“保持开放”间摇摆不定。我羡慕一类人,他们找到了两者奇妙的平衡点。他们对所接触之人都能表现热情有礼节,并且给予同等程度的尊重。同时他们也会利用理性的思考,来决定跟哪一些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对待事物的下限是文明的一种体现。
如果直觉能一直准的话,世界上或许会有更多的成功者。
来自 豆瓣App
-
云淡风轻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5 1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