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告白》看家庭教育 2019.6.15
无声告白
[美]伍绮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三个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
莉迪亚:
莉迪亚是父母最关注的孩子,她的身上承载了父亲母亲的梦想。父亲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梦想,母亲关于学术理想追求的梦想。由于父亲幼时家境不好,且“与周围人不一样”而遭到排挤,因此朋友很少。所以莉迪亚在假装跟很多“朋友”打电话的时候,父亲欣慰,觉得她实现了自己儿时未实现的梦想。由于母亲在大学时遇到父亲而坠入爱河,打破了原来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计划,她心有不甘,便在莉迪亚很小的时候灌输对于“科学”的追求,莉迪亚表现出较好“天赋”,便欣喜不已。
莉迪亚很在意爸妈对自己的期待,最开始能从这些期待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后来这种期待慢慢变成了一种枷锁。内斯是她的慰藉,后来莉迪亚的快乐来自内斯的安慰。再后来,内斯对这种压力感到无奈,想要摆脱。莉迪亚便企图通过和她误以为内斯讨厌的杰克约会来激怒内斯。可在最后一刻才发现,杰克喜欢内斯因而拒绝莉迪亚的主动。
莉迪亚的存在感太依赖于外界,爸妈的肯定,内斯的慰藉,内斯的愤怒。她存在的意义始终来自外界(家人)对她的态度。所以到最后她的真实情感无处释放的时候,她不堪重负,终于决定通过沉入湖底摆脱一切。
被赋予过多关注的孩子是不幸的。外界的力量对这种孩子产生了过多的影响力。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新生。外界的力量太强,内在力量便会很难生长。于是最终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主动性。
但这种可悲也来自于父母经历的可悲。每个人所拿到的题目都有不一样的已知条件,在新生命诞生初期,这些已知条件是父母探索得到的。父母的作用我想更多地在于教孩子如何利用已知条件去探索孩子自己想要探索的答案。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工具去弥补自己在得到答案的过程中的遗憾。(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的已知条件),
内斯:
内斯的爸爸不喜欢内斯,因为内斯像极了年少时的自己:怯懦、不敢跟人打交道。内斯的妈妈不关注内斯,她的注意力全部在莉迪亚那里。由于内斯自己对星空的追求,对宇宙探索的渴望。在父亲的奚落下,在母亲的忽视下,内斯自己努力完成着自己的梦想。但最终,他考取哈佛大学的喜悦,并未带给这个家很多欢乐。因为父母都还沉浸在莉迪亚未通过驾照的失落中。
事实上,我羡慕内斯,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是被过度关注的那个孩子,就像莉迪亚一样。我渴望自我成长的空间。内斯很幸运,他在年龄蛮小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期待一定要去做一些讨好别人的事情。因为父母亲对于他的成功或是失败并没有那么在意。他只需要为他自己而活。真好。
汉娜
汉娜是最被忽视的孩子。父亲母亲甚至常常忘记了她的存在。所以她也习惯了在角落里当旁观者。这也使得她比家里其他人的洞察力都要强。莉迪亚的假笑骗过了父母,骗过了哥哥姐姐,但却没有逃过汉娜敏锐的眼睛。汉娜最早意识到了杰克对内斯偷偷的爱恋,最早意识到了莉迪亚的异常。
汉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的代价太大,由于姐姐的离世,妈妈最终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大女儿的期待已经成了压着大女儿的枷锁。但愿她不会再对小女儿抱有对于大女儿一般的令人窒息的期待。也希望细腻温暖的汉娜能够长成她自己想要长成,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想要她长成的样子。
所以,到底是“爱”还是“碍”。爱不是道德绑架的借口,更不是操纵他人完成自己未完成理想的发条。令人窒息的爱只会成为阻碍。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永远不会存在感同身受这样的情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想每个人都首先应学会做好自己,理解并尊重他人。
尤其是父母,以杜江给嗯哼的信其中一段作为结尾,
我认为这是父母对孩子最为正确的态度。
“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你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你我也只能成为
对方人生的某个部分
然而我爱你 我的孩子
我爱你 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