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画像砖

西王母砖在墓中的位置,均高于其他画像砖,想其具有“厌胜”的作用,可以表现当时的风俗信仰。西王母的传说起于春秋战国期间,最早见于记载者为《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书。到了汉代传播愈广,甚至列为封建政府的专祀,如《太平御览》引《汉旧仪》说:“祭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长奉祀。”可见在当时流传之盛。按先秦及汉代的载籍中记西王母事者,皆极片断货仅记其一方面,此画像砖将西王母在汉代的传说综合而刻绘于一砖之上,是我们研究西王母传说全貌的最好的材料。此砖上面正中刻一瓶形之龛,龛上有盖,龛的左右有云气围绕。此系象征传说中的西王母的“石室”。关于西王母居于“石室”的传说,当时是很普遍的。石室前一人头戴“方胜”,双袖笼手置于胸前,坐于龙虎座上。《山海经·西山经》言:西王母“蓬发,戴胜”,“胜”一般释为妇人的首饰,其制今不详。西王母所坐者为龙虎座,《焦氏易林》临之履说:“驾龙骑虎,周边天下,为人所使,西见王母,不忧不殆。”此则座左为虎首,右为龙尾,象征“驾龙骑虎”之说。西王母之前有一大蟾蜍,直立而舞,蟾蜍之形极为逼肖。砖的右下角为兔,直立而持灵芝。灵芝本为神药,张衡《思玄赋》中有“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而白兔捣药,亦为古代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九百零七)引《乐府诗歌》说:“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虾蟆丸。”灵芝亦称“三株树”,故草上三岐。蟾蜍之右为“三足乌”,是西王母的觅食的使者。《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引《括地志》说:“昆仑之弱水中,非乘龙不得至,有三足神乌为西王母取食。”在传说中,“乌”亦为日中之物,画像砖、画像石中凡是表现“日”者,都有“乌”。此砖将“乌”与“兔”相对,亦是表现“日”、“月”的祥瑞。三足乌之后,有一人张口怒目而蓬发,双手捧桀戟而立,想系传说中的“大行伯”。《山海经·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兔的上边为九尾狐,狐身有翼,尾甚长而九岐。在汉代的传说中,九尾狐是一种祥瑞。砖的前下靠右图二人(一男一女),端坐于地,女左男右,女子曳长裙,面带笑容,而目下垂。男子面略向左侧而低视女子。其前置一案,案前一人峨冠博带,双手执板,俯伏于地,似在拜祷。此或者为象征其祖先已得长生,而子孙向其祷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