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哲学:唯物论与自由意志
“当下的选择是过去一切世界的总和”,这包括你所认知和忽视的世界,清晨读到的故事,看着路边的情侣出了神从而绊了一跤,湿热的天气,坏掉的红绿灯,可乐甜了一度,看到一片云,由一首诗想到一幅画,梦里面的未来...这些都塑造了我们,影响了我们当下做出的任何抉择,“世界如一台庞大而精妙的仪器,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台仪器上的微小齿轮,齿轮自以为是的自由选择不过是早已注定的微小转动”。这听起来令人相当无力,假若环境决定一切的话,那我们一向视若圭臬的自由意志岂不是不存在了? 也许真的是这样,而且更令人绝望的是,无论想到这里的我们是此刻选择就此放任自流听从命运的安排,亦或是加倍发奋试图逃脱命运的管控,都是无济于事,脑海中所谓的自由意志与自由选择不过是过去一切世界的作用与反应。 可这样的结论又与生活经验过于遥远,在我们微观的生活中,自由意志仿佛是确然存在的,我们拥有思考,表达,行动的自由天性,拥有对未来生活各种可能性的判断以及把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能力。诚然,世事难料,祸福相依,也许放任自流者也有可能在这未知的世界中获得极大的幸福,但我们清楚的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此刻的奋进才更有可能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坦途。 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割裂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大卫休谟+康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匮乏(物自体不可知),因此人类无法认知这个世界,就是说,我前面说的基本都是废话,我们既无法整体掌握世界的本质也无法探求微观的变化,因果律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切只是人的想象,康德发展了这个观点,即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也认为其可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果律在一定限定范围存在,这只是逃避而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自由意志同时也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决定论下人的价值与意义几乎被消解了。因此才呼唤出叔本华尼采以及之后的人,从而对之前整个古典主义的哲学,对传统上不言自明的价值的价值进行颠覆与批判。 尼采以及之后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还没看到,不敢妄言,但似乎是更关注直观的体验,追求人的意义与自由,且学且思考吧 想到这也还是没个结论,不过哲学本就很难追出结论,但有一点的确想通了,唯物和唯心没有高下之分,也并非什么哲学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