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从来艰难,纵便康熙又如何
在仿佛永无止境的休息中,敏感地感知身体的变化过程中,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完了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说有一搭没一搭是因为,全部第一主语地呈现方式,文言文的组成方式,虽说没有太大的难度,还是一种全新的阅读经验,对于现在身体状况下,在康熙沉痛或者智者的语言下,总是读上一段就忍不住把书放在一边,缓一缓。
一个王者,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励精图治,为民为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收复台湾,力排众议平定三藩,亲自三出沙漠,栉风沐雨,征伐噶尔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一生,可谓乐,致,尽矣。
在呼风唤雨的威风下,却也难掩作为一个人的艰难和痛苦。让我吃惊的是,从没有想过作皇帝的人会不会也会觉得累,仿佛他们真的把他们看作神佛,要求他们必须永远正面积极,充满生命能量,什么决定都得要精准。康熙在重臣一个个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的时候,内心无比凄凉,为君者连这点自由也没有,了无休息,无可旁诿。至者的孤独和欲罢不能,如此坦承示弱,令人心生怜悯。
勤勉孝贤如他,自己看重的皇太子一再让他失望,在心力交瘁,身体衰弱的晚年,实为重大打击。一方面他知道选错江山的继承人,会贻害万年,毁掉祖宗基业,如履薄冰;另一方面,皇子众多,难免有所偏爱,自己从小养在身边的皇子,自然多份期待的感情,使之明圣贤之道,费心教育,却仍免不了令人失望,历史的谜团,当时的真相,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确知,二皇子,在父皇的绝大支持下,最终难堪大任,辜负了自己和对他有殷殷希望的天子。他是天子,也是父亲,对于孩子,有着本能的期待和盼望,毫无二致,只是他的期待更迫切,更沉重,关系万千黎民,关系江山社稷。中国人的老年无以为继是不可想象的落寞,尤其是自己励精图治,打下一片江山,功成却无法安心身退,多年的构想完全落空,此间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语他人的苍凉,只能独自黯然。
他读史明智,责己甚严,深知自己作为皇帝,一些错误永不能范,拼命完善自我,扩展疆土的同时,遍历山河,亲眼目睹地大物博的大千世界,试图把握每个地域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民风,为他所用。他熟知天文地理,可出入沙场,也可坐而论道,全知全能,也难逃自我的局限,或者是偏见,他是天子,也是无法逃脱四时规律,会老会死的凡人,虽然他注重养生,自己会开方子,但这点他一直清醒,并未走入神仙药丸的窠臼。
我们在找不到更好的安慰自己方式的时候,总说,谁让人家有那样的家庭背景,人家家里如何支持,好像就能替自己找到托词,心里立即松快了不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有着天然的阶层属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然而真正能够区分人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作为和所为。皇家也有败家败国者,他们拥有最好的资源,仍有巨大的差别,我们普罗大众,也有靠自己一己之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没有绝对的好坏,就看我们自己到底有么有做到。
生而为天子,在外人看来是格外的享受,我看到了享受的一面,更看到了更多的苦楚与为难,辛苦与不休,勤奋和压力,承受这一切不疯已经很难,还能带领整个王朝往上又走了几步,已经是倾尽毕生的精力,难上加难。欲受其冠,必承其重,这个世界总是在相对不公中,有着绝对的公平。
我相信,康熙,即便没有生在皇家,他个人的素质修养决定他无论做什么都会很优秀,都是个无愧天地的男儿,他的勤奋不息,更是他荣耀的加持。说到底,最终剥去一切外壳,你的核心,决定今生能走多远,能看到什么风景,遇到什么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