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订阅制的一些思考
从熵增定律说起
使用户订阅产品,或者说制造更多的订阅产品向用户推销,其实是是一个无限熵增的过程。熵指的是物理学中的混乱,因为能量的增加,混乱的程度只能增加,不会减少。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又称“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而根据社会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是要求在低熵的条件下才有望达成的。所以说订阅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增加市场的混乱程度,而不能创造价值。
下面来说一说为什么。如果把产品比作在市场上不断增加的能量,而订阅制是把同样的产品通过一次性的购买分配给用户。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当用户的真实需求产生变化的时候,靠订阅买来的,一摸一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满足用户已经变化后的需求的。然而品牌和生产厂家在做营销的过程中,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促成用户“订阅”这个一次性购买行为。而往往不是向用户提供不断满足其真实需求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样产生的商品经济其实是一种资源和效率的浪费。比如一年期的杂志,用户往往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对杂志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就订阅了一整年的杂志,但是往往其中好多期是对这个用户没有产生价值的。
订阅制的两个问题和一个隐喻
定义一下订阅制。订阅制度分为已知订阅和未知订阅。
已知订阅呢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给你份时间点寄送相同的物品,那么为什么有人会买这样的一个服务呢?第一他基于数量会提供一系列的折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时间维度的批发吧,即少量但是一直定期地购买。(实惠)第二,基于耐用消费品的这种模式为人们提供消耗过快但总是忘记去主动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已知订阅,买的是确定的产品。
而未知订阅呢,顾名思义,就是不知道订的是什么,比如杂志、盲盒。Adobe软件服务等等。位置订阅其实卖的是一种稳定的服务。
买断制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当用户不断增长的时候,买断制可以靠新的用户不断地加入来补充现金流。但品牌进入平稳期以后,爆发式增长就变得已经不可能了。对于卖产品的来说,订阅制是有优点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实惠的价格,而且比一次买一堆要屯在家里的更节省储物空间,而且也不会有忽然用完了忘记买的尴尬。对于商家来说供应链管理会更加地方便,现金流也更加稳定。
虽然说有他的合理性,但是订阅制对一件事是有害无益的,那就是打破或者是破坏用户的体验感。人们看似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订阅一堆产品、一堆服务,活在一种非常有序的平衡里面。
第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说,无论是已知订阅还是未知订阅,订阅制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新秩序,但这个新秩序的代价或者说结果,事实上是造成一种新的混乱和错位,它可以给你大致符合需要的东西,你开始非常喜欢可能也觉得还不错,但由于你被给予了这些质量不上不下的东西,你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位置就被挤占了。比如你通过一个已知订阅产品已经获取了你看似需要的产品,那你去获取新品牌的动力就已经不太强了,被进一步削弱,那你就可能会一直很有规律地但是又勉强地在用着那些可能并不是很适合你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有一些未知订阅式的订阅,他只是用批发价在捆绑销售,用一点你很需要的东西捆绑上一大堆可能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卖给你。说到底还是老黄瓜刷绿漆,给你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是不及格的,连大致符合你的需求都谈不上,你的选项依然像之前那样杂乱无章。而这些伴随着捆绑而来的东西,无论是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物理实体的角度上来说,同样可能会挤占你真正需求的东西的位置。所以其实也是带来了新的混乱。
我们追求的是不一样的人用不一样的东西,而订阅制带来的是同一种东西对应不同的人。他阻止了正确的一点。订阅制带来了平均主义,无论每个人他们需求的是什么东西,但他们付出的价钱却是一样的。所以商家也会去提供平均顺准的服务,换句话说,商家是没有动力去追求突破的。商家会维持一定成本的前提下去扩大数量。降低平均成本。利用用户贪便宜的心态,用数量淹没的战略。
品牌要做点什么
舆论的发酵、网络的传播、更胜一筹的产品表现力,这些才是取得胜利的必要因素。而对于初创品牌来说,相比起那些财力雄厚,历史悠久(表现为家族财富集体),客户遍布全球的奢侈品品牌,显然好多事情是做不到的。所以看到好多品牌都在拼命地做内容运营、做裂变、打造爆款。
另一方面。客户的粘性和复购。品牌力是产品、广告、内容等映射到消费者主观映像中的不完全总和。奢侈品品牌胜于品牌力。如果我们要向市场推一个产品,既要努力避免捆绑销售带给客户的廉价感和受骗心理,又要避免利用消费者不知情的心理。所以努力的方向应该朝向:在保证新鲜感的同时努力使得客户知情;在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的同时多给予用户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