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小朋友汇成一个羊驼拉玛
最开始,我并不太能理解这套书受欢迎的原因。对于“畅销书”、“家庭必备的幼儿心理行为指导绘本”、“解决孩子成长焦虑的指南”等宣传口号,我的心里满是疑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只觉得它一味追求押韵,叙事缺乏逻辑,有点像TVB近年来让人尴尬的台词。而且翻译成中文后,韵律感也相应减弱了。总之,有悖于我一般的阅读习惯。也可能是我没有情趣与诗意。
但是,孩子却是对它爱不释手。只好再次提醒自己,不能以成人的固有思维去给孩子设限。 不过,我想就算是小孩子,爱上一本书,反复去阅读,除了“有趣”,大概就是因为找到了“共鸣”。
呵呵从5月开始入园,经历传说中的“入园即不断生病”和“入园焦虑”等情况。而这套书中的两本——《拉玛和妈妈在家》、《拉玛想妈妈》,大概让呵呵感受到了切身之痛哈。

生病VS《拉玛和妈妈在家》
《拉玛和妈妈在家》
“啊啾!啊噢,拉玛的鼻子感觉发痒,喉咙感觉发痒,他的头感觉闷闷的。拉玛回到床上休息, 今天不用上学啦!所以,他和妈妈一起在家里。到午餐时间,他开始感觉好一点了。但现在又有人打喷嚏了……是妈妈!谁能帮助她感觉好些呢?拉玛!为什么是拉玛呢?当然是拉玛!安娜·杜德尼有趣的歌谣可以帮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度过那些不太舒服的日子。 ”
在5月-6月这段支气管炎、扁桃体化脓并发细菌感染和不断发烧的日子里,这本书我们每天都要读两遍,一读读了两个月。简直让我抓狂。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好读的。但她就是日复一日指定要读这本。有时候,即使没有认真在听,也要我像背景音乐一样在一边读。这种感觉就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给她传送某种心理安慰及力量。但确实这段时间,呵呵突然变得不怕看医生,不抗拒吃药,乖乖打针抽血,甚至做到生嚼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分离焦虑VS《拉玛想妈妈》
《拉玛想妈妈》
拉玛去学校啦!尽管学校有很多小伙伴,但是拉玛还是很不开心。小朋友和老师都很关心拉玛,邀请他一起玩。最后,小拉玛会喜欢上学校吗
昨晚,并不是第一次给呵呵读这本。但经历了入园,昨晚一开读,呵呵就一下子被吸进去了,并且眼眶都红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躲一边静静看书,谁叫都不去玩;到后面慢慢融合,认识朋友,一起开心地玩耍这些情景,不要说呵呵这个当事人,连我都觉得真是历历在目啊。拉玛上学第一天的经历就是呵呵这段时间的缩影。
书里两个小细节最抓呵呵的心。
一个是老师说“妈妈会来接”。而呵呵基本是靠这一句话撑着去上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上学路上,包括在学校(据老师反映),都要碎碎念确认很多次“妈妈很快就会来接我的”来说服自己,给自己打气?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明白这句话的作用。呵呵上学在念叨的时候,也是在压抑着不耐烦听她说。但陪呵呵度过了这一段时间,才明白这一句简单的话原来可以成为他们的心理支撑。大概入园焦虑其实就是来源于被抛弃和对不确定事物的恐惧。至少,让他们明白妈妈并不是要抛弃他们,一定会来接他们。面对未知世界,尚有一丝可以确定的信仰。


另一个是放学时间,拉玛转身看到妈妈。呵呵上学最开心莫过于这个时刻了。转身发现妈妈在课室外面或者在人群中,呵呵就会飞奔过来抱住我,问:妈妈,你怎么来了?(明知故问)
昨晚读到这里,呵呵才从忧伤中出来,开心地再问我一次:妈妈,你怎么就来接我了?
我:因为我想你啊!因为我爱你啊!
-
冲破防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8 15: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