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悲惨童年——由“国际不打小孩日”说开去
最近读《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前三篇神话、传说居多。尧、舜、禹大家都听过,但舜的童年经历,即使我们当代人读来也惊心动魄。据太史公描述:舜名曰重华,舜的爸爸叫瞽叟,双目失明,母亲早逝,舜父再娶,生后弟叫象。舜现在是一家四口,失明的父亲、后妈和其所生的弟弟象。而舜这个瞎子父亲喜欢现在的妻子和孩子,不喜欢舜,经常想杀死舜,但舜都逃过一劫。舜有点小过失,就要受到很大的责罚、体罚(《史记》上说的是“受罪”),而且不光是舜的爸爸,他的后妈和后弟都想杀死舜,但都没有杀成功。
接着更惊心动魄的谋杀计划来了,舜爸有次计划杀舜,就让舜去修补粮仓,当舜到达粮仓顶部时,舜爸在粮仓底下放火,想烧死舜,但舜找了个杆子顺着杆子逃走了。还有一次,舜爸让他去凿井,舜刚下到井里去,舜爸和舜弟就往井里填土,但舜却从另一个井口出来了,没死。他们父子两本来还计划着分舜的财产,因为尧当年为了考验舜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的弟弟就想要分得他的两个妻子,把其他分给舜的爸妈,看来他们的计划又落空了。当然,太史公又说了,即使舜遭遇了这么不幸的童年,他还越来越事父爱弟了,没有半点怨言,所以后来成就了一番伟业等等。
现在想来,不可思议,我们只有感叹舜不是平凡人。但是话又说回来,太史公能写这一段,平心而论,应该这种事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不是魔幻、不是小说、不是想象、不是地狱中才有的。说明他是了解的,他可能了解当时家庭关系中就存在虐待儿童、体罚等等现象,所以他写历史,就把这段写下来了,符合他的认知。体罚很常见,诸位读者朋友们小时候都受到父母的热暴力和冷暴力吧,“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话不是说着玩的。从《红楼梦》里面的“宝玉挨打”到朱元璋在殿堂之上打大臣的屁股,罚站、不许进房间、不许吃饭、不许进教室、站两个小时、手心手背各打50下等等不一而论。
今天看到朋友圈里发了一个“国际不打小孩日”的消息,我就很吃惊,我们真的从心底里认可了它吗?其实,我想许多人虽然思想上认可,但一到实际就不认可了,对于孩子,绝不放过,剥夺他们的所有,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里面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附庸关系。父母高高在上,给孩子说:你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是我给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这就是附庸关系,而非平等关系。父母就一定对吗?正确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关系,征询孩子的意见,哪怕孩子的意见是错的,得让他尝试,孩子嘛,哪有不犯错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孩子呢!
读者有兴趣可读一读《傅雷家书》,上面那种口气,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我对你错,而都是以朋友的口吻来提意见。最正常的关系就是以朋友的身份来提意见和建议,任何人都不能替别人做主,父母不要想着为孩子做主,这个主做不得呀!“国际不打小孩日”我是今年才看到的,这说明大家已经慢慢认可了这个日子,大家认可了这个理念,我相信以后就一定会跟孩子成为好朋友的。
罗素曾讲过人生有三大意义:一是对真理的追求;二是对爱情的渴望;三是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同情。这三点其实对应着真、善、美。缺了哪一条都不行。现在的小孩太辛苦了,小孩的那种灵气都被消耗了,卢梭在《爱弥儿》中详细阐述了小孩子的教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