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周五都有家可归
2019年入伏的第一天又下起了大雨,梅雨不甘寂寞的徘徊在长江沿岸,给家的氛围烘托了一份氤氲。并无安排的周末,一时兴起,决定回家去寻找芜杂情绪的归依。

明明是不到百里的距离工作后却甚少回家,刚开始是因为交通不便,后来则因为周末上课以及懒惰的缘故,将其当做常态。生活多数时候总是波澜不惊,需要主动找些理由,偶尔给自己制造一点惊喜。正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回来,所以回家也算作一个。
回家的时间点很重要,放假的前一天晚上往往是黄金节点。如果是周六早上,回家的动机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但若是周五晚上,心理期待值可以到达顶峰。从小学起,就有了期待“周五狂欢夜”的自觉,在这无比轻松自在的日子里,做什么都妙不可言。似乎从那时起,内心就升腾起了周五对家的眷恋。
中学时代,周五晚上也并没有很多人的参与,偶尔会有小伙伴的嬉闹,但更多时候还是独处。或许也是赶上了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每周五晚准点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同一首歌》等音乐节目成了许多年里情感的寄托。妈妈在书房里捣鼓着她的热爱,我在客厅看着节目手舞足蹈、挥臂呐喊,从开头跟唱到结尾。那时的周五激情澎湃,未曾想象离了家的环境,节目也变得没那么好看。

自从大学后离家,才逐渐意识到期望往往与失望并行,周五的狂欢也可以变成一个人的孤单,而这种脆弱有时候真叫人受不了。
大概因为性格关系,这么多年,时常与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偶尔也渴望靠近,但走近时又察觉到一丝紧张与不安。不知道这是否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还只是内向者的症结。一周七天,没有意外的话,多数时间可以假装屏蔽掉与人相关的情感,只有周五晚上,情绪如洪水般宣泄,需要找一方池塘,任其流淌。
刚上班时也有过几次,在周五晚上,整栋宿舍楼里的伙伴似乎都已经离开,世界万籁俱静,周遭的疏离感迎面袭来。所谓孤单大概是内心不够充盈,可身处其中,并不知道要逃去哪里。

到家时,雨下的很大,雨帘形成的天然屏障阻隔了外面的世界。爸爸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连打了好几个电话问我何时到,怎么走,想吃什么之类云云,还以为他会在门口迎接,结果到家却发现他又被牌友借了去,呵呵,男人呐。妈妈照例在厨房操持着,两个人四菜一汤,一大盆的龙虾必是去了头尾,得花个把小时去洗刷到干净的最高标准——“妈妈认为的干净”。
龙虾剥到一半时,老妈忽而兀的站起,交代一声,“最近在网上学中医,七点钟开课教针灸,我先去听课了啊。”乖乖,高级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我是绝对佩服的,从瑜伽、广场舞到口语教学再到老中医,涉猎之广已然超出想象,扎针都用上了,倒叫人有些不安。大过年的,人家对着电脑打牌,李老师对着电脑练口语,我不能跟学习争宠,怕自己不是对手。
写到这里,已近入夜,雨声逐渐淅沥。家里不开风扇也十分凉爽,窗外的风吹出一阵踏实,平日生活里的忧伤终将散去,今晚应该不会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