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
拖了许久的毕业旅行,我终于狠下心来,出走了。知道的人并不太多,也不需要张扬,一个人的旅行,想要解决的许多人生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事。 在家里,干活,终于自己干不动了,加上感冒了,仿佛自己成了累赘,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之前最后一个学期,许多次的去学校,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出发的。 蛋蛋要工作,她放假了,我也就开学了。八月六号之前与之后,就是那般巧合。可能回来后才发觉,即使她有假,也真的不能带她一起出去,我那疯狂的自我折磨的旅程,有着自虐的感觉。比如,行三天路,除了在火车上硬座上睡了两夜,根本就没怎么休息。“一同经历风雨多好”,即便她愿意,我却也真的不忍心。毕竟是“环游中国”,没钱没时间的我,只能是拿出青春资本,做一次疯狂的旅行。而“旅行”一词,于我,又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众不同,不是大众的旅游。绝对不是! 行程 2017.07.18.14:52到2017.7.19.11点,广德到西安。 出火车站,困顿饥饿,在西安革命广场,思考下午该做些什么。之前说过不去兵马俑,坚决不去。历史古城,于是去博物馆门口排队。然后看了一下午的佣…… 2017.07.19.22:00到2017.07.20.6:11,西安到兰州。 顺着一条大路一直走,竟看到了兰州大学。 2017.07.20.8:29到2017.07.20.11:34,兰州到西宁。 又困又累又饿,青旅找不到,一度想要回去,西宁消费水平不低,想想这被旅游带动起来的城市,一阵唏嘘。中午过后,三天两夜没有睡好觉,终于找到了旅馆,老板是回回,第一次和回回打交道,感觉她们还是很不错的,有信仰的人确实不同。然后找到了车站,买了去青海湖的票,回去休息,晚上六点上床,硬是到七点才入睡,八点醒来,估计发热了,脓涕脓痰,剧咳。出去顺着一条大路一直走,然后回来时去找药店。第二天,少许痰,少许涕,不咳,上车,去了沙漠,青海湖,途中许多高山,草原,一路的风景。回来时晚上近八点,吃过饭,去火车站赶车。 2017.07.21.22:45到2017.07.22.06:35,西宁到格尔木。 找青旅的途中遇一土豪。后一起去火车站,发现了一张去拉萨的票,问过蛋蛋后,我买到了去拉萨的票,然后是一整天的休息,并打听去察尔汗盐湖怎么去,第二天下午,终于去了盐湖。蔚为奇观,虽然天气并不太好。 2017.07.24.03:02到2017.07.24.17:05,格尔木到拉萨。 虽然是硬卧,但只睡了四小时左右,然后下来坐了一天,单反相机一块电池被我拍照拍的彻底没电了,手机也拍的只剩一半电量。一路的风景,真美。 2017.07.27.11:15到2017.07.29.09:24,拉萨到南京。 在拉萨闲逛了两天,回家。 景 看不懂的,秦,五代十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佣,最开始时是壮观,然后看得多了,就觉得好没意思,虽然喜欢历史,但对历史知道的还是很少,所以即使看到了唐三彩,也毫无感觉,和曾经说的一样,不过是看个新鲜,热闹。不过古人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慨叹。听一人说铠甲,“腰以上铠甲片是上压下,腰以下铠甲片是下压着上,这样方便活动”。 西宁市区到青海湖的途中,风景已经很好很好了,路过高山,草原,沙漠,还有一路一路的油菜花,小溪清澈,潺潺流淌。天空已经很蓝很蓝了,白云也很漂亮,这在去拉萨的途中,感觉更甚,常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常常有连绵的高山,看着很近,但却很远,经唐古拉山,青山也变白,成了连绵不断的雪山,不似故乡的冬季里的雪山,那是时间积累出的寒凉,白云环绕山顶,越发觉得离天是多么近。 到达格尔木的时候,天气并不太好。青旅老板说,去昆仑山的车路上遇到冰雹,雪下得车走不了。后遇到的那个小伙伴从格尔木去拉萨时,车窗外雪下得地都白了,我没有这样的运气,没能看到七月飞雪,只是来去的途中,看到地面有小片的雪。 格尔木亦是交通要道,可以从那里去可可西里,昆仑山等地,不远的地方还有察尔汗盐湖,找机会去了一趟,地面一片雪白,水也是白。盐与盐水,似雪。寻一粒干净的盐粒,放入口中品尝,并不是所谓的食盐般的咸,而是咸涩苦,之前尝过氯化钾的味道,这盐的味道与其很像。 去拉萨途中,遇措那湖,海拔4594m,也是回来时才从火车的广播里知道,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当时的感觉:真美。因而更加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来西藏。到了拉萨之后,在山上的布达拉宫,看起来离天真近。看了免费的措那湖之后,本想去了拉萨后去一趟纳木错,可是看了车费和门票后,还是决定,就在城里待着吧。一日,骑着小黄车,朝着一条大路一直骑下去,遇到没路可走就向右,于是来到了西藏军总医院,其后的大山,是吸引我的去处,于是一路的骑,常常赶着车往上走,越走近越见山的美丽,只是一个人,不能爬山了,回去时,从山上把车赶下来,不敢骑,盘山路,感觉甚陡。 归程,听列车上的广播,知道了火车正穿过可可西里,遥记去拉萨的途中,有人在叫小孩寻找羚羊,于是知道了,可能真是在可可西里,一大片的草地,远处那雪山,是不是所谓的昆仑山?不得而知,也会经车窗看到外面的羚羊,那是不是就是藏羚羊?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在乎的,还是那纯粹的蓝,纯粹的绿,纯粹的白,纯粹的美丽。 人 很服赵老师的几句话: “如果是旅行,绿皮车坐着更有感觉” “藏区才能见到真正的宗教信仰” “那是一个你去了不会后悔的地方” “山川之壮美,人文之独特,信仰之虔诚” …… …… 一路走来,他的话常让我获益,或者共同的想法,让我觉得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我是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喜怒哀愁都挂在脸上,而他仿佛已经看开了走向超脱,对话中总是那般平静。 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能到拉萨,只是定在了格尔木,到最后能够去,其实还算是惊喜。只是他对那里的赞美,还有他提到的纳木错,愈加吸引我。 兰州大学里,大清早的,遇到一个硕博连读博士阶段就要毕业的同学,不是敬佩他的学历,而是,品性。其时,累得厉害,又没怎么睡觉,说话不流畅了,却也还是和他聊了好一会。他也认真回答,语言平和。现代教育,我更相信是知识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学历从来不等同于文化,你可以说一个人学历高,而这个浮躁的社会,学历高的人真的不少,但如果说他的文化很高,则是莫大的称赞了。 刚到西宁,下午去买票的时候在车站广场,一个同学拉住我说有事,我急急忙忙的要走,说等会儿来找你,脱身后听到他在后面说:我们这是实践活动。我一边赶路一边想,如果真是如此,待会我办完事肯定去找你们。办完事回来找他时,他愣住了,然后是支教之类,我说我给你们精神资助吧,然后他的同伴也过来了,又过来一个也才来到西宁,晚上去拉萨的伙伴,大学毕业刚工作一年,和我同年入学的,辞职来拉萨,其时也在帮他们宣传,然后加了各个同学的微信以示精神帮助。。。等我要去拉萨时,那个伙伴已经在拉萨排了三天的队,为去布达拉宫,然后他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言论,“你来了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都不会对你友好的”明显的被虐了,“西藏很美,美在田野上 美在过程, 拉萨只是个结果,咱们却丢失了过程 我想,可能我们搞错了,西藏真正净化人心灵的不是寺庙,不是近天的美景。 我们看了那么多的美景,那么多的美丽的湖泊,美丽的山丘。 可是,你曾走进藏民的生活吗? 曾走进高僧 和他交谈过吗? 如果只看到美景,只看到寺庙 西藏没有必要来,美景寺庙到处都是。 这个 你得深入去了解 你才会得到 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去和本地的藏民敞开心怀去聊天。或许可以得到一些 都说好多人去趟西藏回来就不一样。这是个神奇的地方 光看到表象没有用” 其实这些我早就懂得了,和赵老师聊过,也有共同的结论。这家伙其实已经不一样了,等到我去了,却发现他更不一样,在拉萨的青旅和他住一间屋子,我早起晚睡整天都在外面晃悠,他晚睡不早起,整天待在屋子里不知道干些啥……我离开的前一天,他去了珠峰大本营,去见识见识,其实我知道,他还是会失望的……美好,多半是存留在想象中。最后,我直达南京的火车,他坐了直达北京的火车。 到格尔木的那天早上,找青旅的途中,遇一土豪,一起找到了青旅,他和我住着一样的房间——25元一晚的特价房。。。他去拉萨是为了去尼泊尔,而之前,业已去了好多地方。一个人在路上,很难拒绝别人的关心,那种温暖,确实美妙。他说,“你得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在格尔木,打听去盐湖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件事: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件实事的人,都将具有大树的精神。去盐湖的班车的司机,和他深入交流时,他的不紧不慢,认真详细的解说,还有劝告,都那么能够打动人,他的大巴车被我拦在门口,却没有丝毫恼怒。另外,两位出租车司机,一个是只说了一半真话的浮躁中年人,他夫人也在旁边怂恿,后被别人揭破时,两者尽皆恼羞成怒。另一位司机仔细问我是不是去盐湖旅游,然后告知我到了之后怎么怎么办,还要转车,还要花多少钱等等。或许人的天性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真的在乎个人的努力。 在格尔木的青旅,一位老者在听一位中年人骑行拉萨的故事,“路上发生意外,伸手拦车,根本不会有人停的,小车管不了,大巴根本不停车的,电视上书上说的,伸手招呼车,常有司机停下来帮助,那些都不现实”。我找了本《西方文学史》在阳台上看,一会儿那老者来搭讪,凡所问,尽皆如实相告。他也和我坦诚相待,说他瞒着家里人来骑行拉萨的,不管能不能骑到,尝试一下,也该没有遗憾了这辈子,说得我心里也火热火热的,都想去买自行车了,但是还是没钱。然后关于学医,他说道,家里的孙子也高考结束,我让他别选择医学专业,医学有那么多知识要掌握,很苦很苦的,一般不能吃苦的人,不建议他学。想想,到底还是单纯了,虽也有些现实,但是忘记了医疗环境的恶劣,与真正有信仰和有兴趣的人。不多争辩,只觉得我的路没有选错。 在布宫附近买烟,路上走着,路遇狭窄处,一个女生骑着小黄车在后,“叮咚”,声音清且脆,很是有意思,突然发现,我都严肃成了什么模样,整日整日的面无表情,不知道笑容,恍若隔世、麻木。 在拉萨的青旅,另一女生,早上一同出门,因共享单车而聊起,后我问,“这么好的太阳,也不冷,你穿着羽绒服干嘛?”当时我只单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偶有尴尬。“怕感冒啊,在这里感冒了不容易好,要是高反加重了就不好了”。想想,第一天到这里的时候,青旅的老板说晚上吃了饭不要乱跑,好多人第一天晚上高反的整夜睡不着,即使从格尔木到拉萨的。于是我不敢到处跑了,吃完饭后回来,要洗澡,被质疑,要洗澡加洗头,被从青旅里面质疑到外面,都劝我别洗头,万一感冒,不好办。好吧,不洗了,但洗澡时头发湿了,哎,干脆全洗了吧,出来后又是一群人的劝告,于是听话,吹风机吹头发。然后舒舒服服的一觉到天亮,虽知高反症状,但是毫无感觉,而且,我的感冒一直没彻底痊愈,早晚还常常咳得撕心裂肺。于是早起后问老板高反症状,发现我这么能适应环境,心情也更好。 在拉萨的第一晚,睡前,老板和一群人在外瞎聊,然后又是一起商量,出去卖东西,摆地摊,在哪里摆,等等,一会儿,声音渐远,我知道,他们是真去了。一直都喜欢这种“胡闹”,也热闹,有趣。只是如今,我真的也难以这般胡闹了,也少有人陪我一起胡闹了,或许,这就是长大的烦恼。 在拉萨,还遇到了一些藏民,也和赵老师说的,我虽然接近不了,但是仔细观察,却也发现了他发现的一些事情,比如藏民的善良,干净,纯朴,还有,真的虔诚。去布达拉宫一般来说有三类人:游客,商人,藏民。前者是去看热闹,因为多半是对其不了解的,也没有真的信仰,而商人,更是挖了一个个坑在那里等着游客们的。除了这,就是人手一串念珠的藏民,早上,常有藏民在那里朝拜,不在意游客的眼光,口里念叨着,你能感觉到一种神圣!和对自己无知和无信仰的反省。一日,晚上,见一喇叭在路边唱着,似佛家的化缘,一藏族阿妈路过,仿佛老熟人一样,行礼,然后从本就不多的钱里抽出一张钱币,递了过去,那般自然……然后离去。 归程,直达南京的火车上,知道了周围一群人都是拉萨直达南京的硬座,45个小时左右,感慨啊,同患难的兄弟姐妹啊。其实我知道的,我和其中许多人都有距离。一女生,相识后知道,和赵老师一样,都是大理的。然后知道她寄信寄明信片坚持了许多年,如此这般,还有别的让人深感有趣的想法,比如,可以与人同走一段路,然后友好的分开,不该跟着别人或者带着别人前行,不能委屈了自己或者勉强了别人。纪德说,一种思想,唯其与众不同,才引起我的兴趣。如此,更感兴趣。或许就是如此,不一定我们都要有什么高见,但至少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坚定的说出来,大众的评价,“大家都说,”我常常自动摈弃。属于我的,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才最真实。 感触 三天两夜疯狂的赶路到了西宁之后,只觉得有点神经衰弱了,下午六点上床,折腾到七点多才入睡,那种想睡而不能睡的感觉,着实难受。醒来后,感冒加重,继发细菌感染,脓痰脓涕,有办法了,停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找药店买左氧加扑尔敏,青霉素我没效,一代头孢耐药多见,我也基本没效,试试左氧吧,抗菌素广,我用的也少,氯雷他定或者西替利嗪太贵,买不起,用了副作用较大,但是便宜的多的扑尔敏,1块5,100片。确实,有点药到病除的感觉,但是扑尔敏某些类似于阿托品药效的副作用,让我难受了三天,直到停药。学医的,自己给自己开药,心里别是一番滋味啊。一路都是匆匆的,直到拉萨才有时间。去纳木错与置办纪念品。二选一,毕竟时间与金钱都有限。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毕竟来一趟不易,也不是孤单一人,于是逛了两天的街,买纪念品,各种讨价还价,给亲人的礼物。另外的纪念品,是为了朋友,临出门前我带了近三十张明信片,结果都贴了邮票了,八十分的邮票用完了,把120分的邮票当80分的用,有的直接投递了,而有些则是盖了邮戳和纪念戳,自己做了快递员带了回来。邮局里许多人寄明信片,一套一套的买,基本30起价,而且大多不知怎么写,怎么寄,于是我又充当了一次葛老师的角色,并为自己的先见之明暗自窃喜:毕竟邮戳最宝贵,明信片和邮票代表不了什么的。而我其实是想给朋友以惊喜,所以不肯告知我在哪里,而当收到明信片发现邮戳上是西藏拉萨,估计会有惊喜,只是我提前写了,毕竟快要开学了,不能再乱搞了。真的没有明信片与邮票后想到了拉赞助,所以有了朋友圈的那条动态,而后立即有人发来红包,许多都是4的数倍金额。但是估计他们也不知道,在发来之前,他们的邮票早已经贴好,只等投递了。真的感谢,那些来自远方的信任与温暖。 归程,到达蚌埠站时,心情却是完全不同,想着一个月前离开的城市,待了三年的地方,怀念的是那里的朋友,老师与图书馆,高考的结果,或许就是天赐的巧合,与那些人相遇,我的荣幸,记得刘老师说,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少了。当时心头一酸,真不是个滋味,葛老师则说,多少年以后你还能记得有个葛老师,见到后能问候一下,我就很感动了。同样的心酸。见面的机会,真的会变少了,朋友,亦然。但愿都不曾忘掉那些记忆,再次相聚时,还能有几分记忆中的你。大学,读了一些书,因而常去图书馆,那里的门槛很硬,不然我也可能把门槛踩破。。。怀念的是那并不大但整理的很有条理的图书馆,最怀念的是图书馆里的那个角落,那里,有被众人遗忘了叔本华,尼采,康德…… 旅行札记 业余的游客,或许是我不正常吧,一车的人,说笑,睡觉,手机。到达之后,才发现,目的地很美,而路上的风景,让人陶醉。难道这就是旅游?对一路的风景视而不见,只看重终点的人群喧嚣与被误解了的风景。 2017.07.20 这就是现实 没有多余的钱 我还是有诗 有远方 这就是生活的苟且 眼前的世界 2017.07.20 我也渴望舒适、安逸 但这个世界是现实的 而我,即使没有金钱 也想要追寻远方 不可避免的 消耗身体与时光 这也是现实的 除了灵魂 身体与时间构成了生命 2017.07.22 那一年,离开了老流氓和老王八之后,回到学校,凌晨一点多,写下了一首并不工整的诗,但是主题明确,观点清晰,这段时间在纪德的书中找到了我那时的观点:生活,应当尽可能的清心寡欲,但为了那寡欲,我们可以付出生命! 2017.07.22 咳嗽,日益加重;咳嗽,日渐减轻。 我说这两者皆好。 前者,你能从麻木中醒来,去感受生命 后者,你能感受一种欣喜:生命的坚强与美丽 2017.07.22 对那骑行去拉萨的人,我也祝福你,些许羡慕,只是可惜:我没有那么好的体力,也没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连金钱,也所剩无几。但是我会一路写到拉萨,一个人的朝圣,可能所朝拜的有所不同,但愿你们能坚持你们的初心,我也会如此,笔耕不弃。 2017.07.22 我们心中常常保留着“最后一条路”,于无计可施时,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常常是因此而让我们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机会置之不理,等到最后的时刻来临,我们心中的“最后一条路”也常常消失不见。 2017.07.22 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说破了,却又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简单。 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好”的标准是不同的),不择手段,好与坏的手段中,是人性的充分展现。括号,是为了那少数人而设的,毕竟,世上有太多太多的大多数人了。 2017.07.23 “最后的路”往往通向绝境,而一开始便将自己置于绝境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会走向彼岸。 前者是心存安全感,后者是将其从心中抛弃。 2017.07.23 俗世化了的城市、建筑 那些虔诚的信者 还在朝拜的什么? 2017.07.25 我不会随意的因地区,工作等相似相同点而与他人走到一起。 朋友,不必在意性别,年龄,无关乎距离远近,何必相同的工作,那友谊的核心是什么?是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 2017.07.27 能够对你看不惯,听不惯、即便客观上并不正确的事物,付之一笑,需要怎样的胸襟与勇气? 付之一笑的背后,是免于争执,平息好胜心,但是,失去了原则,常也是正义与道德的沦丧…… 2017.07.27 看破不说破,或许是这样,后来我也学会了用这种方式与不喜欢的人聊天,面带微笑,听着我从不认为是对的的言辞,不去争辩,而是应和,这是不是所谓的虚伪?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交际,不能喜怒形于色,不能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交际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于此,我宁可沉默寡言,不再言语。 2017.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