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飞跃疯人院
上上个周六下午,从郊区回来,腰酸背痛,想起这部在电脑上看了几次,也没坚持看下来的片子。用DVD在电视上播放,总该能坚持看完吧。
这种题材一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根据DVD介绍和以前听到的相应情节,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大闷片,而且发生在精神病院,似乎是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亮点。要看这样一部片子,通常是要对自己做一点说服动员工作的——貌似很沉闷的片子,只要坚持看下来,都会从中领悟到什么,甚至于会反复回味。反而,那些光鲜亮丽,风景优美,香车美女的片子,看的时候或许会啧啧不已,看完后很快就会完全淡忘,因为没有什么值得体会的。佐证就是:前段时间下了好大决心看完的闷片“十二怒汉”,看完后由衷的佩服:这才是有意义的电影。
开始看的时候,一直游离在片子之外,因为画面一般,开头也不紧张,戏剧冲突也不强烈,没有大的悬念,情节略微起伏,也顶多是一种暗流涌动的感觉,不认真看,简直就让人昏昏。不过,后来的情节还是体现了导演的功力,不动声色之间,情节越来越紧张,张力也越来越强,最后的几个冲突环环相扣,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直到最后,还沉浸在震惊当中久久不能自拔。
看完电影,有些意犹未尽,又看了一些影评,大部分影评都是认为反映了追求精神的自由的重要。我也基本同意,因为影片对自由的隐喻太强烈了,几乎算是明喻了。可是,又总觉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因为自己还有另外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这种情绪在看片子的时候一直就隐隐存在,如鲠在喉,可是,却表达不出来。直到看到了一个网友的简评:胡适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宽容比自由还更重要"。突然就觉得自己想要说的话一下子给概括了,拨云见日一般的欣喜!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很奇怪的是竟然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那个主管女护士的角度:认为男主角的确是不招人喜欢——在原本循规蹈矩,看来井井有条,纹丝不乱的精神病院里,突然来了这样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家伙,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混乱,让护士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开头男主角和女护士的很多冲突的情况中,我内心里甚至认为那个男主角做的有点过分,女护士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为什么自己会从主管女护士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像通常那样让自己从主角的角度来体验呢?深挖了一下内心的想法,让我吓了一跳:原来在我内心里,自己更认同那个女护士的行为:我不认为那个女护士一定是个冷酷无情,处处想要扼杀病人自由的人——只是因为她接受的教育太根深蒂固了,这么多年的同样流程已经在她的行动中固化成了一种程序,在她的心里,一切跟她的想法不一致的人或者事物都是不能容忍,一定要纠正乃至斗争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不管后果是怎么样的。所以,如果不考虑片子的隐喻,单纯的就事论事,那个女护士不是为了要阻止大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只是在努力维护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秩序罢了,只是因为观念上的差异,她认为正常的事情却是事实上压抑了别人的自由,而她却从未认真的从别人的角度体会一下。
而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就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看问题——那就是护士的视角!当隐隐的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被当作反面角色塑造的,这一点又让自己觉得有些背后出冷汗——难道自己是这样的形象?
这样做的人,表面上虽然是很坚定的反对,甚至有些冷酷,但是内心里却不见得一定是很强大,相反,有时候这是内心没有力量的表现:因为她希望事物固守陈规,而厌恶一切突然的变化。对自己熟悉的场景会有安全感,而一切新鲜的体验,都会带来内心的不安。所以。当有人跟自己行为方式不一致时,缺少足够的能力和韧性去处理,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彻彻底底的反感和压制。想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情况下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只有一成不变才让自己心安,而些微变化就会给自己带来焦虑甚至恐惧,从而会用一种自己认为正常,别人认为奇怪的方式来抵制。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或者事物,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厌恶,而缺少宽容和理解。
这时候,能够提醒自己的,就是宽容。宽容其实是一种力量。
在生活中,一般是感觉不到这些的。因为人都习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从而会忽略别人的反应。只有成为旁观者,才能理性客观的去看双方的反应,才会知道某一方以为平常的行为原来对另外一方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乃至造成杯具的产生。电影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是并不美好的影子,是会让自己警惕并且反省一下吧。好电影也正因为提供了这种典型形象和多种解读可能,才会让人深思,而不会成为那种所谓的主题突出,众口一词的作品。
这种题材一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根据DVD介绍和以前听到的相应情节,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大闷片,而且发生在精神病院,似乎是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亮点。要看这样一部片子,通常是要对自己做一点说服动员工作的——貌似很沉闷的片子,只要坚持看下来,都会从中领悟到什么,甚至于会反复回味。反而,那些光鲜亮丽,风景优美,香车美女的片子,看的时候或许会啧啧不已,看完后很快就会完全淡忘,因为没有什么值得体会的。佐证就是:前段时间下了好大决心看完的闷片“十二怒汉”,看完后由衷的佩服:这才是有意义的电影。
开始看的时候,一直游离在片子之外,因为画面一般,开头也不紧张,戏剧冲突也不强烈,没有大的悬念,情节略微起伏,也顶多是一种暗流涌动的感觉,不认真看,简直就让人昏昏。不过,后来的情节还是体现了导演的功力,不动声色之间,情节越来越紧张,张力也越来越强,最后的几个冲突环环相扣,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直到最后,还沉浸在震惊当中久久不能自拔。
看完电影,有些意犹未尽,又看了一些影评,大部分影评都是认为反映了追求精神的自由的重要。我也基本同意,因为影片对自由的隐喻太强烈了,几乎算是明喻了。可是,又总觉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因为自己还有另外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这种情绪在看片子的时候一直就隐隐存在,如鲠在喉,可是,却表达不出来。直到看到了一个网友的简评:胡适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宽容比自由还更重要"。突然就觉得自己想要说的话一下子给概括了,拨云见日一般的欣喜!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很奇怪的是竟然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那个主管女护士的角度:认为男主角的确是不招人喜欢——在原本循规蹈矩,看来井井有条,纹丝不乱的精神病院里,突然来了这样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家伙,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混乱,让护士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开头男主角和女护士的很多冲突的情况中,我内心里甚至认为那个男主角做的有点过分,女护士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为什么自己会从主管女护士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像通常那样让自己从主角的角度来体验呢?深挖了一下内心的想法,让我吓了一跳:原来在我内心里,自己更认同那个女护士的行为:我不认为那个女护士一定是个冷酷无情,处处想要扼杀病人自由的人——只是因为她接受的教育太根深蒂固了,这么多年的同样流程已经在她的行动中固化成了一种程序,在她的心里,一切跟她的想法不一致的人或者事物都是不能容忍,一定要纠正乃至斗争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不管后果是怎么样的。所以,如果不考虑片子的隐喻,单纯的就事论事,那个女护士不是为了要阻止大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只是在努力维护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秩序罢了,只是因为观念上的差异,她认为正常的事情却是事实上压抑了别人的自由,而她却从未认真的从别人的角度体会一下。
而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就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看问题——那就是护士的视角!当隐隐的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被当作反面角色塑造的,这一点又让自己觉得有些背后出冷汗——难道自己是这样的形象?
这样做的人,表面上虽然是很坚定的反对,甚至有些冷酷,但是内心里却不见得一定是很强大,相反,有时候这是内心没有力量的表现:因为她希望事物固守陈规,而厌恶一切突然的变化。对自己熟悉的场景会有安全感,而一切新鲜的体验,都会带来内心的不安。所以。当有人跟自己行为方式不一致时,缺少足够的能力和韧性去处理,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彻彻底底的反感和压制。想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情况下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只有一成不变才让自己心安,而些微变化就会给自己带来焦虑甚至恐惧,从而会用一种自己认为正常,别人认为奇怪的方式来抵制。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或者事物,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厌恶,而缺少宽容和理解。
这时候,能够提醒自己的,就是宽容。宽容其实是一种力量。
在生活中,一般是感觉不到这些的。因为人都习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从而会忽略别人的反应。只有成为旁观者,才能理性客观的去看双方的反应,才会知道某一方以为平常的行为原来对另外一方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乃至造成杯具的产生。电影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是并不美好的影子,是会让自己警惕并且反省一下吧。好电影也正因为提供了这种典型形象和多种解读可能,才会让人深思,而不会成为那种所谓的主题突出,众口一词的作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