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大明被后人热议的还有这件事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积71%的广阔空间,浩渺、苍茫……
自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发明起,人类便开始了探索海洋的旅程。其程度在不同时期或有深浅之别,但就全球范围而言则从未间断。作为世界历史叙事中的重要节点,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无疑有重要意义,不过它呈现的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色彩亦不可忽视,即以欧洲人之视角出发,世界其他地区成了被发现的他者。事实上,西欧航海家到来以前,亚洲海域并非一片死寂,阿拉伯、中国等国家的船队已于当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在15世纪初叶,刚经历靖难之役而国事初定的大明王朝,便以内官监太监郑和为正使,率船队7次远航,前后访问了30多个位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与它们的相互了解,为世界航海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徽作家、明史研究者章宪法著《海上大明:郑和舰队的七次远航》一书,写的正是这段“光辉岁月”。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历史著作,它以全球史的眼光看待郑和下西洋,展现出了一幅广阔的亚洲南部世界图景。作者在叙述中,往往先交代大明舟师所到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与明王朝此前的关系等背景,随后再述及郑和一行的经历。这些国家和地区并不是被动的受访者,它们面对大明舟师的到来有着自己的态度与诉求,有的还会派使节随船队回访。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与明王朝和平主义的外交理念有关,通过对此前元代的暴力征服模式进行修正,明代中国与沿海诸国的互动变得比以往任一历史时期都更为密切。郑和七下西洋之举,将各地连为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促成了国家权力整体上扬、贸易资源互通有无、多元文化认同交融的局面。
对郑和下西洋意义的理解,应着眼于世界航海史的发展脉络,本书在这方面有着较好的发挥。在大明舟师离开后不到一个世纪的光景,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便资助达·伽马(Vasco da Gama)、麦哲伦(Fernao de Magalhaes)等航海家来到了这片海域,这正是地理大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郑和一行抵达之处,往往会追述此后西欧“来客”到达时的情景,从而连缀成相对完整的海洋史叙事,同时也将中西航海模式,及背后的文明形态进行了对比,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某种意义上,西欧航海家们引导的世界大航海活动,正是由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这一远洋航行事业肇始其端的。而大明舟师树立的和平交往之典范,在与西欧殖民者行径的对比中,其光彩亦更为彰显。

作为一部非学院派的历史类著作,本书并不缺乏严谨性,同时文笔晓畅,可读性颇高。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最主要及最方便使用者,便是郑和随员的文字记录,主要有3种,即巩珍《西洋番国志》、马欢《瀛涯胜览》和费信《星槎胜览》。这几份资料在书中得到了多次援引,并且作者对它们之间记载的差异有较高的敏感度,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书中还参考了许多出于其他写作主体的笔记、文集类资料,如《弇山堂别集》《殊域周咨录》《广志驿》等,从而使这段历史的叙述更为丰富立体。如标题所提示的,本书重点记叙大明舟师的7次远航经历,不过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在开头回溯了郑和任职前的人生经历,中间穿插了他在南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等,使读者更易把握时代风貌。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开春哪本新书拉高了你的期待值 (2人喜欢)
- 寻一代草圣的成长之路——《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新书分享会南京举办 (1人喜欢)
- 811年的送穷节,韩愈送走穷鬼了吗? (3人喜欢)
- 林那北全新力作《每天挖地不止》:当代寓言式的家族小说 (2人喜欢)
- 林散之的一生像小说一样好看,但却不是虚构的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